吳振輝 王有鵬 孟 瑩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急性支氣管炎指支氣管黏膜發(fā)生炎癥,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氣管常同時受累,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3歲以內小兒多見[1]。本病痰濕蘊肺證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咯痰、肺部啰音等癥狀較重,遷延時間較長。而西醫(yī)在抗感染加對癥治療后,上述癥狀仍持續(xù)存在,不易完全消除。2012-11—2013-11,我們應用加味六味小青龍顆粒劑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痰濕蘊肺證32例,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31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急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證見咳嗽聲重,痰多色白而稀,喉間痰鳴,胸悶,納呆,口不渴,神疲肢倦,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或指紋紫滯。
1.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辨證標準;③年齡6個月~6.5歲;④病程≤7 d;⑤家長或受試者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重度營養(yǎng)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全身性疾病患者;②以咳嗽為主的傳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肺結核等;③合并有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心臟或其他臟器衰竭者;④年齡<6個月或>6.5歲者;⑤近期曾采用同類藥物治療,如服用過相關治療作用的藥物,或具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導致藥物療效難以判斷者;⑥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1.3 剔除及脫落標準 剔除標準:①隨機化后,發(fā)現(xiàn)嚴重違反納入標準或符合排除標準者;②隨機化后,未曾用藥者。脫落標準:①出現(xiàn)過敏反應或嚴重不良事件,根據(jù)判斷應停止試驗者;②試驗過程中,患者罹患其他疾病,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斷者;③受試患兒依從性差,或自動中途換藥。
1.2 一般資料 全部68例均為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兒科門診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4例,剔除2例,脫落0例,完成32例;對照組34例,剔除1例,脫落2例,完成31例,2組實際共完成63例。治療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6個月 ~6.5歲,平均(3.62±0.55)歲;病程3 ~7 d,平均(4.13 ±0.42)d。對照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7個月 ~6.3歲,平均(3.44 ±0.54)歲;病程 3 ~6 d,平均(3.97±0.37)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予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葵花藥業(yè)集團(冀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39],1~2歲2.5 mL,每日2 次口服;2 ~5歲2.5 mL,每日3次口服;5~12歲5 mL,每日3次口服。療程7 d。
1.3.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病毒感染者予利巴韋林片(江西南昌濟生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23033),按體質量每日10 mg/kg,分4次口服,療程7 d。細菌感染者予頭孢克洛片(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 H10960083),按體質量每日 20~40 mg/kg,分3次口服,每日總量不超過1 g。療程5 d。
1.3.3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口服加味六味小青龍顆粒劑。藥物組成:炙麻黃、細辛、干姜、清半夏、五味子、旋覆花、炒紫蘇子、炒芥子、茯苓、浙貝母、生甘草。方中各藥由中藥免煎顆粒各1袋(江蘇江陰天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監(jiān)注[2001]325號)組成 1劑??诜椒?每劑以300 mL 70℃左右溫開水沖服,<4個月每劑分10份,4~9個月每劑分8份,9~15個月每劑分7份,15個月~3歲每劑分6份,3~5歲每劑分4份,5~7歲每劑分3份,每次1份,每日3次口服。療程7 d。
1.4 觀察指標 安全性觀察:包括一般體檢及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療效觀察:記錄咳嗽、咯痰、肺部啰音改善時間。
1.5 療效標準[4]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臨床控制: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顯效: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顯著減輕,但未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明顯改善;有效: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有所減輕,但程度不足顯效者,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有改善;無效:咳嗽、咯痰癥狀及肺部啰音無改變或加重,7 d內仍未恢復到發(fā)病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未見改善或反而加重。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患兒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兒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比較d,±s
表2 2組患兒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比較d,±s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治療組 32 4.67 ±0.60* 6.06 ±0.39*對照組31 6.03 ±0.58 6.69 ±0.38
由表2可見,2組患兒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提前。
2.3 安全性分析 2組患兒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治療前后血、尿、糞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均無異常。
急性支氣管炎屬于中醫(yī)學咳嗽范疇。小兒“肺常不足”,肌膚嬌嫩,肺衛(wèi)不固,加之北方氣候寒冷,若小兒感受風寒,外邪從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衛(wèi),肺氣上逆,則發(fā)為咳嗽。“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若家長喂養(yǎng)不當,小兒為乳食、生冷所傷,則使脾失健運,水濕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釀為痰濁,上貯于肺。外感內傷合侵肺臟,加重阻礙津液敷布,化液為痰,痰阻氣道,肺失宣降,氣機不暢,則致咳嗽痰多、痰白而稀,甚則為喘。痰濕內停,氣失宣展,脾失運化,則見胸悶納呆,神乏困倦[5]?,F(xiàn)代醫(yī)學雖然對急性支氣管炎作抗感染及對癥治療,但對于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治療效果往往不盡理想,而且新型抗生素費用較高,耐藥情況日益增多,中醫(yī)中藥治療成為較好選擇[6]。
六味小青龍湯為近代兒科名醫(yī)徐小圃所創(chuàng)方劑,由經(jīng)方小青龍湯去桂枝、白芍藥而成。導師王有鵬教授在本病中西醫(yī)理論指導下,結合北方氣候、兒童體質特點及自身多年臨床經(jīng)驗,以宣降肺氣、健脾燥濕、溫化痰飲為原則,在六味小青龍湯基礎上制訂加味六味小青龍湯,采用顆粒劑型治療本病痰濕蘊肺證。方中炙麻黃解表止咳平喘;細辛、干姜、炒芥子溫肺化飲,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清半夏、炒紫蘇子、茯苓健脾燥濕,以治生痰之源;暴咳容易傷肺,加重病情,故用旋覆花降氣化痰,五味子益氣斂肺止咳;浙貝母化痰降氣;生甘草調和諸藥。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在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濕蘊肺證在總有效率及咳嗽、咯痰、肺部啰音緩解時間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且顆粒劑服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1] 薛辛東.兒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8.
[2] 胡美亞,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31-636.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7.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7.
[5] 趙新芳,陳陽.銀翹散合升降散加減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25 例分析[J].四川中醫(yī),2004,22(9):67-68.
[6] 李萍.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治療痰濕型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60例[J].陜西中醫(yī),2012,33(7):79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