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公 石彩云 陳于翠 陳志顏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醫(yī)院內科,河北 大廠 065300)
糖尿病為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所引起,并以慢性高血糖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障礙為特征[1]。其中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類型,占到90%以上[2]。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據(jù)流行病學調查,截止2008年,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7%[2]。糖尿病極大威脅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造成沉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積極防治糖尿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糖尿病控制率仍不理想,臨床上即使應用胰島素的患者,糖尿病控制水平也不樂觀。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予中醫(yī)辨證分析,發(fā)現(xiàn)痰瘀型居多。2010-10—2013-11,我們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藥物治療基礎上應用加減抵當湯治療痰瘀型2型糖尿病78例,并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和藥物治療7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56例均為我院內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21歲,平均(56.83±12.86)歲;病程最長17年,最短1年,平均(8.13±5.57)年;體質量指數(shù)(BMI)26.24±2.70;合并癥:冠心病12例,原發(fā)性高血壓39例,腎病8例。對照組78例,男39例,女39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2歲,平均(55.25±11.68)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 1年,平均(8.21±4.42)年;BMI25.84±2.65;合并癥:冠心病21例,原發(fā)性高血壓43例,腎病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中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高血糖所致多飲、多食、多尿、體質量下降、皮膚瘙癢、視力模糊等急性代謝紊亂表現(xiàn)),隨機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11.1 mmol/L。無糖尿病癥狀者,需改日重復檢查。所測血糖均為靜脈血漿葡萄糖。中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訂。痰瘀型主癥:①身痛,多痰;②胸悶,脘痞;③肢麻,肥胖。次癥:①倦怠乏力,納呆嘔惡,面色晦黯,口唇青紫;②舌下脈絡曲張、青紫,舌質晦黯或有瘀點瘀斑,舌苔厚膩,脈滑或沉澀。符合主癥任意1項加次癥1項即可確診。
1.2.2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
1.2.3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血液等其他疾病者,過敏體質者,因藥物(激素等)或其他內分泌疾病(庫欣綜合征、肢端肥大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所引起的糖代謝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糖尿病健康知識教育,根據(jù)標準體質量、勞動強度計算每日總熱量,控制飲食,調整為中等運動。藥物治療予30/70混合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通化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04),起始劑量0.3 U/(kg·d),每日2次皮下注射,根據(jù)血糖水平逐漸調整劑量。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加減抵當湯。藥物組成:法半夏9 g,生白術12 g,水蛭6 g,桃仁 10 g,熟大黃 15 g,茯苓 20 g,陳皮 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 mL,于午餐后頓服。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證候療效,觀察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及FPG變化。
1.5 證候療效標準 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 <30%[3]??傆行?(顯效 +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R)表示,組內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證候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證候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及FPG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FPG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對照組治療后證候積分、FPG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日胰島素用量較本組治療前增加(P<0.05);治療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及FPG比較 ±s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日胰島素用量及FPG比較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n=7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78)治療前 治療后證候積分(分) 16.60±3.93 7.88±4.15*△ 17.31±5.79 12.80±5.37*日胰島素用量(U/d) 32.29±8.43 28.46±8.35*△ 33.17±7.90 40.96±6.56*FPG(mmol/L) 11.87±1.98 7.31±0.82* 11.92±2.28 7.61±1.45*
隨著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的不斷升高,2型糖尿病已成為重大公共問題。中醫(yī)學將2型糖尿病歸為消渴范疇,中醫(yī)藥防治消渴有悠久歷史,古代醫(yī)家針對消渴形成完整的三消理論?,F(xiàn)代醫(yī)家在病機上多以“虛”立論,辨證分型多為氣陰兩虛、陰虛燥熱、脾腎兩虛。而現(xiàn)在2型糖尿病人群較過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三多一少”的消瘦人群為主變?yōu)橐苑逝秩巳簽橹鲗В?],典型的三消患者已不多見。我們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痰瘀型患者在2型糖尿病中居多,或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癥、腎病、視網(wǎng)膜病變和血管神經(jīng)病變。消渴為津液運化失常所致,痰與瘀均源于津液,又作為致病因素而加重津液運化失常,痰瘀又易化熱,耗傷陰津,導致消渴病久積損而傷臟腑經(jīng)絡,增加患者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
抵當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方中水蛭、桃仁活血通絡,《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水蛭味咸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癖積聚。無子,利水道”,多用于血滯經(jīng)閉、癥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等癥,《本草綱目》載“咸走血,苦勝血。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經(jīng)血分藥,故能通肝經(jīng)聚血”。桃仁性平,味苦、甘,主歸心、肝、肺、大腸經(jīng),破血行瘀,潤燥通便。熟大黃活血解毒,祛瘀生新。我們臨床以抵當湯為基礎,化裁為加減抵當湯治療痰瘀型2型糖尿病,減原方之虻蟲,以水蛭、桃仁、熟大黃、茯苓、白術、法半夏、陳皮組成。方中水蛭、桃仁、熟大黃祛瘀活血通絡;茯苓性平,味甘、淡,健脾利濕;白術性微溫,味苦、甘,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是常用補氣藥,與茯苓配伍,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法半夏歸脾、胃、肺經(jīng),溫化痰飲,又有和胃消痞作用;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有理氣健脾、調中化痰之功,調理氣機以復升降之機,使清濁之氣各行其道,故能消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全方共奏祛瘀活血通絡、健脾化痰利濕功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水蛭具有抗凝、抗血栓、抗腫瘤、保護內皮細胞、腦保護、抗纖維化、抗炎作用[5]。桃仁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其水煎劑及提取物還有一定的抗菌、鎮(zhèn)痛、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抗腫瘤等作用[6]。熟大黃是大黃經(jīng)酒蒸或酒燉而成,瀉下成分大黃酸減少,活血化瘀力量增強,有抑制炎癥、改善血淤狀態(tài)、糾正代謝紊亂作用[7]。生白術有免疫調節(jié)、抗衰老、降糖作用[8]。茯苓有利尿、免疫調節(jié)、保肝、抗腫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作用[9]。陳皮有抗氧化、抗變態(tài)反應、強心、抗腫瘤作用[10]。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較對照組能提高證候療效(P<0.05),且降低證候積分、減少胰島素用量作用更顯著(P<0.05)。加減抵當湯與西藥較小劑量胰島素配合治療痰瘀型2型糖尿病,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全面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證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優(yōu)于單純胰島素治療,且降低了胰島素用量,減輕大劑量胰島素的促進動脈硬化作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臨床推廣價值。
[1] 李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3,35(10):1504-1505.
[2]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1: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4] 仝小林,劉文科,甄仲,等.糖尿病中醫(yī)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21):2044-2047.
[5] 周樂,趙文靜,常惟智.水蛭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2,29(1):132-133.
[6] 林小明.桃仁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蛇志,2007,19(2):130-132.
[7] 鄭峰,周明學,徐浩,等.活血解毒中藥對穩(wěn)定期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癥標記物及血脂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24(9):1153-1157.
[8] 劉思貞,邵玉芹,祝希嫻.白術藥理研究新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1999,10(8):634-635.
[9] 梁學清,李丹丹,黃忠威.茯苓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0(2):154-156.
[10] 歐立娟,劉啟德.陳皮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06,17(10):78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