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動物的認知缺陷與聰明動物的“天才”能力,同樣會給我們帶來某些啟迪……
烏鴉佐拉的考驗
烏鴉佐拉即將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一個從狗到金絲雀等許多動物都感到困惑的難題。
佐拉是一只野生的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它第一次看到一塊用繩子系著的肉懸掛在一根樹枝上,它停落在這根樹枝上,用它的喙銜住繩子向自己這邊拉扯,但繩子太長,肉離它的嘴還很遠,它總也夠不著。
狗、鴿子和許多其他物種在這樣的測試中也會犯下同樣的錯誤,它們有的總是咬住繩子的某一段使勁的又拽又晃,有的則亂拉一氣,但最終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還是會得到一小塊食物,它們似乎也在不斷的嘗試中學習。
但烏鴉佐拉卻有些與眾不同,它似乎不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就能找到訣竅,它會落到繩子上,壓住它,然后再向前躍進并叼住繩子下一段,往上拉扯并壓住,反復幾次,佐拉就成功地獲得了食物。
拉塞爾·格雷是這項動物拉繩獲取食物實驗的研究員之一,他說,“人們會說,哇,這只烏鴉也會靈機一動?!闭б豢此坪踝衾鉀Q問題的方式與人類相似,靈光一閃,計上心來。
但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格雷,已經(jīng)見多了這種所謂的動物“天才”。 他說,烏鴉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與人類相似,這并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科學家和動物愛好者一開始可能會為一只聰明動物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振奮,然后他們會失望地發(fā)現(xiàn),動物實際上并不擁有人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在佐拉的例子中,格雷和他的同事為佐拉設計了幾種不同的測試方案,這些測試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構(gòu)成難題,但烏鴉面對這些測試卻一籌莫展,之前的聰明機靈勁兒似乎都消逝得無影無蹤了。格雷指出,無論佐拉是如何解決難題的,顯然它都不可能擁有人類那樣的思考能力。
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失望,但格雷不會就此放棄。他研究的不僅僅是動物們能夠做些什么,還包括什么是它們做不到的。它們也許能順利通過某個測試,但卻未必能通過稍微作了些改變的下一個測試。
畢竟,看到某個動物成功通過某個能力測試,并不能確定它已經(jīng)真的進化出了那種能力。進化并不是某個驚人的飛躍,而是一個一點一點地漸近演化的過程?!拔腋信d趣的是某種能力進化的過程,即中途的場景?!备窭渍f道。他認為,正是這種處于初始狀態(tài)的能力,為我們理解一些小小的進步如何日積月累形成動物各種各樣的心理能力,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幾十年來大量的報道表明,一些動物在某種程度上擁有一些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例如,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對于多與少,就已經(jīng)擁有了最原始最簡單的數(shù)量概念,對兩堆熟悉的食物,它們能正確判斷出哪堆更大一些,然后首先會跑到更大的那堆食物跟前;覓食的巖蟻是擁有向同伴傳授技能行為的極少數(shù)動物之一;綿羊擁有強大的面部識別能力,能夠在兩年之內(nèi)記住50多個同伴的面容;黑熊能夠?qū)W會將圖像分類排序,例如將熊與人類的圖像區(qū)分開來;海豚會使用工具,在獵食時會用海綿遮擋保護它們敏感易受傷的鼻子。
新蘇格蘭烏鴉的“工具”
新蘇格蘭烏鴉,也叫新喀里多尼亞烏鴉,是人們寄于更高期望的動物,它們可能是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的第二種擅長使用工具的物種了。
它們的工具是帶鉤的樹枝,或帶有尖刺邊緣的葉片,在野外,它們用這些“工具”將躲藏在縫隙里的蟲子給捉出來。格雷第一次看到烏鴉用工具捉蟲的過程是在與澳大利亞東部相連的一個名叫新喀里多尼亞的島嶼上,之后接連好幾天,他觀察到野生烏鴉經(jīng)常在原木縫隙中尋找食物碎屑,于是研究人員故意將一叢有著尖刺邊緣的熱帶露兜樹植物放在烏鴉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原木邊上,然后偷偷躲在一邊觀察。
一只烏鴉來了,它跳到露兜樹植物上,用爪子抓住有突出尖刺邊緣的長長葉子,不是一下子撕下來,而是通過撕拉捏扯一連串麻利動作,弄成一個上窄下寬的“工具”,整個過程只花了幾秒鐘。然后這只烏鴉將葉片較狹窄的一端伸進原木的一個孔隙中,用帶尖刺的葉片邊緣將食物掃出來,享受完美食的烏鴉然后就心滿意足地飛走了。
“令人驚嘆的一幕,”格雷回憶道。烏鴉飛走了,他拿起這只鳥留下的工具觀察著,“我覺得自己做不到?!彼嚵嗽?,將食物碎屑弄出來顯然很難,他用的力氣太大,不似烏鴉那樣,輕輕撥動就能將食物弄出來。
烏鴉靈巧的動作讓格雷產(chǎn)生了對其他野生烏鴉進行測試的想法,想知道它們是否也能夠通過“繩索吊物”的測試。4只烏鴉中有3只通過了第一次測試,接下來研究人員準備了更難一些的測試,他們想要知道烏鴉智力的極限在哪里。
格雷用一塊木板弄了一個平臺,而不是一根棲枝,這樣就局限了烏鴉拉繩子時的視線,從側(cè)面烏鴉可以看到繩子和末端懸空著的肉塊,但它只有跳上平臺,才能拉動穿過木板上一個槽孔中的繩子。這些被認為很聰明的“工具制造大師”此時陷入了困境,4只烏鴉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只有一只在第5次嘗試時成功拉起了食物,而其他3只經(jīng)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在另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把繩子穿過桌子上的一個S形小洞,烏鴉可以看到垂懸在繩子上的肉塊,但在將最后一段繩子拉上來之前,是看不到肉塊漸漸靠近的過程的。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具有真正思考能力的動物,應該是會認識到只要繼續(xù)拉繩子,最終就會把肉拉上來。但烏鴉沒有通過這個實驗,它們“完全失敗了?!备窭渍f道。有的烏鴉只在開始的時候拉了拉,由于看不到肉,就放棄了,只有一只烏鴉一直堅持在拉,但無論繩子末端是否掛有肉,那只鳥都會拉得不亦樂乎。
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研究人員認為,佐拉和其他烏鴉都通過了第一個在棲枝上懸垂系有肉塊繩子的測試,但不是通過像人類那樣的洞察能力,而只是一種注意力的強化表現(xiàn)。相對于它們的身體大小,新蘇格蘭烏鴉確實擁有較大的大腦,可以注意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會導致的后果,當它們拉動繩子時,發(fā)現(xiàn)肉會上升一點,烏鴉接收到這種積極的反饋,就會繼續(xù)下一步的拉扯行動。
格雷認為,烏鴉的這種能力“并不是一個奇跡,只是認知能力的一個小小的進步?!?/p>
松鴉的困惑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只口渴的烏鴉發(fā)現(xiàn)一個罐子里有半罐子水,它想喝但夠不到,于是它將一些小石塊投入罐中,水位慢慢升高,最后烏鴉終于喝到了水。研究人員根據(jù)這個故事設計了一個測試實驗。
研究人員用白嘴鴉來進行測試,他們在試管中裝上半管水,水面上浮著一只蠟蟲,看烏鴉會怎么做,果然如其所料,白嘴鴉將石頭投入水中,直到能夠抓到那只小蟲為止。猩猩也用它們自己的方式通過了類似測試,它們會通過吐唾沫或嘴里含水吐到試管里來提高水位。
其他種類的鳥類是否也具備這種能力呢?研究人員對歐亞松鴉進行了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鳥兒通常會首先在試管周圍觀察一番,很快5只實驗鳥中的2只就開始投石頭到水里,然后獲得一只蠟蟲。這2只鳥甚至還學會了選擇投入會下沉的橡皮而不是毫無用處地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塊?!斑@令我們非常驚訝,因為測試表明,人類孩子也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能掌握這種能力?!毖芯空哒f道。測試中,只有一名5歲孩子掌握了下沉物體的奧秘,但總體來說,8歲以上的孩子才能成功掌握這一訣竅。
接下來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違反直覺的實驗,在3支玻璃管里放水,但都沒放滿,其中中間的試管與旁邊的一支暗中想通。獎勵的食物放在中間的管子里,但這個管子太窄無法投入石塊。通過測試的松鴉和孩子可以獲得獎勵(當然,孩子的獎是將蠟蟲換成卡通貼紙),成功的唯一辦法是將石塊投入與窄管暗中相連的另一支較粗的管子里,松鴉未能通過這個實驗,但大部分8~10歲的孩子都做到了。
無論是鳥,還是孩子,他們處理這些棘手任務的方式都無法與成年人相比。但研究者還是為他們?nèi)〉玫牟糠殖晒Χ奈?。在最后的測試中,研究人員推測兒童可能比鳥類更能接受管子暗中相連這種違反直覺的現(xiàn)象。
西叢鴉的“讀心術”
除了研究鳥類如何解決物理學上的問題之外,研究人員還準備測試一只鳥是否可以擁有想象力,也就是說,動物大腦里是否也會產(chǎn)生某些想法。人類擁有的這種能力稱為心理理論,或心智理論,但專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西叢鴉也能推斷另一只鳥在想什么。
西叢鴉有將食物藏起來的習慣,并能記住隱藏食物的地點,它們還會彼此偷盜埋藏的食物。專家發(fā)現(xiàn),一只有過偷盜經(jīng)歷的西叢鴉,它會想到自己埋食物時會不會也被別的鳥發(fā)現(xiàn),于是會將食物再次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更為隱秘的地方。這表明這種鳥類似乎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能力,因為它們知道,在它埋藏食物時被其他鳥看到了,那么之后很可能會被偷走。但是沒有過偷盜經(jīng)驗的鳥不太可能會重新埋藏食物,有過偷盜“前科”的鳥則對注視它們埋藏食物的鳥持有警惕心理,會想辦法去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
也有學者認為,動物的這種行為可能有更簡單的解釋,也許鳥兒依賴的并不是與人類心理理論接近的東西,也許所有的隱藏與再隱藏只是一種簡單的本能,就像壓力會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一樣。被人在邊上看著總是會產(chǎn)生緊張情緒的,計算機模擬虛擬鳥類實驗中,被監(jiān)視的鳥在慌張之時會遵循一個簡單的規(guī)則:它們會將東西藏得更遠,越遠離被“他人”觀察的地方它就越安心,就像真實世界中的西叢鴉那樣將食物埋藏或再次埋藏。
不過,也有人認為,烏鴉等一些相關物種有可能擁有類似于人類心理的某種能力,如果真的如此的話,這將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但就目前來說,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證據(jù)來證實這一點。
動物認知能力測試的成功與失敗,都能給我們啟示,人類以高踞于動物界智慧最高點而自傲,但也希望通過這類實驗,能在其他動物那里發(fā)現(xiàn)智力起源和演化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