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隨著兩會的召開,中國2015年的國防預算也塵埃落定。10.1%的增幅,8868.98億元人民幣,約合1400億美元的規(guī)模,已經穩(wěn)居世界第二。對比因為匯率下跌而軍費縮水的日本和俄羅斯,再參考因為經濟停滯不前而負增長的英國、法國,中國的軍費真可以算得上是充裕了。
雖然中國軍隊的人均軍費數量依然很少,但在資金密集程度相對較高的海軍里,中國海軍新裝備的列裝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足以讓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眼紅一陣。2013年,中國海軍服役艦艇數量排名世界第一。
軍費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訓練的全面加強。近年來,中國海軍進行的各種實兵、實裝、實彈演習的次數,由原來的一年甚至幾年一次增加到一年多次,演習的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也不斷增加,諸如“XX艦連發(fā)X枚防空導彈擊落多枚來襲導彈”的演習內容也不斷見諸報端。須知,部分用于攔截的防空導彈的造價是在人民幣上千萬級別的。
中國近年來在國防預算上的不斷增長以及在裝備建設和提高官兵生活水準上的不斷投入,總會讓人感慨萬千。人民海軍自建立至今,雖然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但在經費的充沛程度上,從來沒有如今這般寬松。
建國初期,我軍雖然繼承和繳獲了數百萬日軍、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但軍費開支之少卻達到了“拮據”的地步。1950年蘭州軍區(qū)的物資編制中,每個步兵排只有4件軍大衣:其中排長和副排長各有一件,其余兩件則在文件中被稱為“放哨大衣”——只有輪到執(zhí)勤放哨的士兵才能短暫享受大衣的溫暖。
有限的軍費被國家優(yōu)先投入到了??哲姷慕ㄔO和現代化裝備的引進之中。但??哲娫诜峙渖蠀s并不均勻——朝鮮戰(zhàn)場緊張的局勢讓中國空軍獲得了大量經費并得到了飛快的擴充,本應擔負解放臺灣重任的海軍卻因此不得不精打細算,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分錢花。
這一時期的海軍建設中,除了那些從廢船堆中修復戰(zhàn)艦的故事外,有兩件事給人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上世紀50年代末中蘇在簽訂《二四協(xié)定》之前,曾就協(xié)定內容和要引進購買的裝備型號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然而由于國家外匯短缺,對裝備采購的經費限制極為嚴格,為了引進更先進的導彈設備,必須縮減其他武器的購買數量。最后,海軍是在少買了80條魚雷之后,才湊夠了錢將引進費用的缺口補上;在談判之時,蘇聯(lián)考慮到中國解放臺灣和需要對抗美國航母的需求,主動提出向中國轉讓更大型的671型潛艇制造技術,并將蘇聯(lián)多艘萬噸以上的巡洋艦售予中國。這對于當時的中國無疑是極為有益的,然而因為軍費限制,這些能讓中國提早三十年建立遠洋海軍的裝備都沒有裝備人民海軍。
整個六七十年代,海軍雖然一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現代化,但節(jié)儉之風卻無處不在。為了縮減訓練成本,“槍代炮”被廣泛應用于訓練中,用機槍代替高射炮、用步兵火箭筒代替反潛火箭深彈……各種各樣的節(jié)約訓練法成了那時的主流。
到了改革開放之后,由于“軍隊要忍耐”,中國海軍也一直處于經費短缺中,甚至連承擔國家核反擊重任的戰(zhàn)略核潛艇也是如此。其他艦艇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中國建造第一艘電子偵察船時,由于有限的預算全部用于艦上復雜電子設備的采購,根本沒有錢為該艦增加自衛(wèi)武器,海軍最后只能調撥了幾門報廢艦艇上的老高炮充數;而開創(chuàng)中國海軍建造6000噸以上大型驅逐艦先河的051B型驅逐艦項目則是海軍“瞞天過海”的杰作:因為軍費緊張,項目最初申請的只是“再建造一艘老051”,所有的研制經費和不足的建造費都是海軍裝備部門從其他方向上騰挪拆借而來。
再回首幾十年的海軍建設歷史,這些當年經費短缺的時代給留下的遺憾和苦澀,今天已經很難在軍隊中見到。艱苦奮斗雖然是海軍建設的無奈,卻也培養(yǎng)了軍隊的優(yōu)良作風。對于新時代的海軍人而言,將這些優(yōu)良作風傳承下去,將和建設一支強大的藍水海軍一樣是個重要的任務。(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jiān))
“ 武彝”艦為原日本一等輸送艦,1947年8 月30日在青島移交給中國,于1950年2 月15日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