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興鴻 詹建國
摘要:在傳統(tǒng)的百米跑速度訓練中,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是以距離為參照系進行專項速度訓練,即通過快速跑不同的短距離進行速度訓練。這種速度訓練手段對運動員的加速能力以及運動員對全程節(jié)奏的控制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訓練實踐中,我們根據(jù)百米跑運動的能量供應特點和全程節(jié)奏特點,灌輸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研究表明,優(yōu)秀女子百米跑運動員速度訓練中運用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速度能力以及提高運動員對全程的控制能力。
關(guān)鍵詞:時間參照系;專項速度訓練;能量供應特點
中圖分類號:G8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6-0100-04
Abstract:In traditional sprint speed training, both coaches and athletes take the distance as frame of reference, in which speed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by running different short distances. However, this method cannot help athletes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and the rhythm controlling ability of the whole distance. In the training practice, we educate the training idea that takes the time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supply and the whole rhythm for sprint. Research shows tha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thlete's speed ability and controlling ability of the whole rhythm in sprint speed training.
Key words:temporal frame of reference; special spee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supply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項目: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2012BS012)。
作者簡介:戴興鴻(1983-),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作者單位:1.國防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410072;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2, Hunan,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短跑是以肌肉快速伸縮的工作形式、高強度以及高頻率的收縮能力,推動機體快速位移的周期性速度力量型項目。速度是短跑運動的核心要素。短跑運動員的最大速度以及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是獲勝的關(guān)鍵因素。目前我國教練員和運動員經(jīng)常采用30米跑、50米或60米跑、80米跑等訓練手段作為百米跑專項速度素質(zhì)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而我們在訓練實踐中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采用短距離的高速跑,雖然使短距離跑的成績提高了,但是運動員的百米專項成績并未得到實質(zhì)性的提高,而且使得運動員的百米跑全程節(jié)奏被打亂,全程節(jié)奏的控制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本研究通過在短跑訓練實踐中引入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旨在為短跑運動的專項速度訓練提供理論基礎(chǔ)和實踐經(jīng)驗。
1研究對形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在百米跑運動員專項速度訓練中的運用。實驗對象為北京體育大學女子百米跑運動員8名。實驗對象的具體情況見表1。表1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基本情況 (n=8)
年齡身高 (cm)體重 (kg)訓練年限最好成績 (s)運動等級19.2±2.9166.7±2.757.4±1.46±1.312.08±0.34一級及以上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等電子資源數(shù)據(jù)庫收集和整理目前短跑運動員速度訓練的相關(guān)資料,了解短跑專項速度訓練的研究現(xiàn)狀和相關(guān)理論。
1.2.2專家調(diào)查法
通過對短跑教練員和短跑訓練專家的調(diào)查訪問,得出目前我國短跑教練員和運動員在訓練中采用的專項速度訓練方法以及手段。
1.2.3實驗法
為了驗證以時間為參照系的速度訓練理念的可行性,在女子短跑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我們將該理念實踐于訓練實驗中,以證實該訓練理念有助于促進運動員專項速度能力的提高。訓練實驗歷時10周。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戴興鴻,等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在百米跑運動員專項速度訓練中的應用No.6 20141.2.4高速攝像法
采用頻率為50 Hz的SONY-1000E數(shù)碼攝像機。對女子運動員在30米、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的高速跑動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影像錄制,攝影方法采用平面定機攝影。用視頻同步記錄途中跑影像,對獲得的影像資料進行解析,得到運動員在30米、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跑途中的運動學參數(shù)。
2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2.1以時間為參照系的專項速度訓練理念提出依據(jù)
2.1.1百米跑的能量供應特點
磷酸原系統(tǒng)(ATP-CP系統(tǒng))是所有高功率輸出運動項目的能源物質(zhì)基礎(chǔ),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要發(fā)揮最大能量輸出的項目只能依靠磷酸原系統(tǒng)。由于百米跑的運動強度極大、持續(xù)時間極短,所以它主要通過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其供能過程是三磷酸腺苷(ATP)在酶的催化下分解為二磷酸腺苷(ADP)和無機磷酸(Pi),并將能量直接供應肌肉收縮,當肌肉繼續(xù)進行大強度的運動時,這時ADP又促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CP)立即分解為磷酸(Pi)和肌酸(C),并釋放能量,供ADP和Pi再合成ATP,ATP又繼續(xù)分解供能。
磷酸原系統(tǒng)作為極量運動的能源,維持極限運動的時間僅僅為6-8秒。因此百米跑運動員在6-8秒鐘的時間里所通過的距離就能較為全面地反映該運動員在ATP-CP能源系統(tǒng)供能下的速度能力,同時能反映運動員的技術(shù)特點和專項能力。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通過6秒或者8秒的疾速跑訓練,能提高百米跑運動員在ATP-CP能源系統(tǒng)供能下的速度能力。運動員在6秒或者8秒鐘所跑過的距離越長,說明該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能力也越強。
2.1.2傳統(tǒng)短跑專項速度訓練手段的理論分析
百米跑技術(shù)動作分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沖刺四個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長期以來,短跑教練員和運動員在訓練實踐中相應地采用30米跑、60米跑和80米跑作為百米專項速度訓練的主要手段。我們通過對女子短跑運動員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以及百米跑訓練中的分段速度進行測試分析,得出各種距離跑中的速度變化趨勢圖。
圖130米跑、60米跑、80米跑與百米跑速度節(jié)奏對比從圖1可以看出,在訓練實踐中,30米跑在起跑后的極短的距離內(nèi)就達到了最高速度;60米跑在前半程速度也很快達到最高,但是速度下降也很明顯。顯然,30米跑和60米跑的強化訓練不利于百米跑前半程的速度節(jié)奏的控制。相對來說80米跑在前半程的速度節(jié)奏比較接近于百米跑,但是80米跑的后階段速度下降十分明顯,也說明其對百米跑全程節(jié)奏的促進作用存在明顯的不足。
30米跑、60米跑、80米跑每十米段落中的速度相應地都要高于百米跑中的速度。這是因為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訓練中,運動員被要求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通過相應地距離,而忽視了跑動過程中的速度節(jié)奏,運動員一味地求快,不講速度節(jié)奏。因此,經(jīng)常采用30米跑、60米跑、80米跑作為進行專項速度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對百米跑的全程速度節(jié)奏不僅沒起到促進作用,而且有破壞百米跑全程速度節(jié)奏的趨勢,不利于運動員形成穩(wěn)定有效的全程節(jié)奏感。
完善百米跑全程速度節(jié)奏是進一步提高成績的有效方法。在訓練實踐中,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 運動員經(jīng)常性地進行30米跑和60米跑練習,會導致一些舍本逐末的結(jié)果, 起跑后的過度疾跑, 30米和60米的成績提高了,但正常的全程節(jié)奏被打亂,運動員過早過快地抬高身體重心,提前耗盡體力,這對100米跑全程節(jié)奏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不能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基于以上的觀點,我們在訓練中做了一些調(diào)整,即改變以距離為參照系的專項速度訓練手段, 換之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手段,以提高運動員的專項速度和運動員對全程節(jié)奏的控制。
2.1.3以時間為參照系的專項速度訓練理念研究
在百米跑專項速度訓練中采用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即根據(jù)百米跑專項運動的能量供應特點和百米跑全程節(jié)奏特點,速度訓練中嚴格控制運動時間,使運動時間與能量供應時間、運動節(jié)奏與百米全程節(jié)奏保持高度一致。這類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十分強調(diào)運動員在固定的時間內(nèi)所通過的距離。
我們通過對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全程速度節(jié)奏的分析得出,起跑加速跑階段應避免全力加速,在30米左右時,運動員應調(diào)整速度并有一個速度的緩沖階段, 這對途中加速跑的速度發(fā)揮有一定的作用, 在50至70米段有一個峰值, 直到?jīng)_刺;30米和60米起動練習容易導致運動員在短時間內(nèi)抬高重心,竭盡全力,并在前30米或60米進行全力沖刺,導致運動員不能處理好疾跑階段到途中跑階段這個臨界點, 導致100米全程只有一個加速段,只有一個速度高峰,并且這個速度高峰出現(xiàn)的過快過早,以致打亂了整個過程的速度節(jié)奏。
6秒速度訓練法正是針對起跑后的加速跑到途中跑這個臨界點的鏈接,使運動員完整地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順利進入途中跑階段。6秒前進行專項速度訓練,6秒后讓運動員有意識地養(yǎng)成高重心和放松跑即慣性跑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認為,6秒速度訓練法作為短跑訓練的一個切入點,對于100米全程速度節(jié)奏的調(diào)節(jié)與控制具有一定的訓練效果。
80米跑雖然在速度節(jié)奏方面較接近于百米跑,但是從能量供應的角度分析得出,女子百米跑運動員跑80米需耗時9秒以上,這遠遠超出了磷酸原系統(tǒng)的供能時間,該訓練手段不能有效地利用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同時也說明該訓練手段不能使運動員在磷酸原系統(tǒng)的能供下發(fā)揮加速能力,也不能相應地提高運動員的速度能力。
百米跑屬于典型的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的項目,磷酸原系統(tǒng)是其主要的供能源。由于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時間只能維持6~8秒。因此我們在百米專項速度訓練中,要充分利用磷酸原供能的這6~8秒的時間,充分發(fā)揮6~8秒的能供效率,使運動員在6~8秒的有限時間里盡可能多的通過距離。鑒于此,我們在百米跑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訓練中采用了6秒速度訓練法和8秒速度訓練法。此方法不僅可以更好地鏈接百米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到途中跑這個臨界點,而且有利于百米跑全程節(jié)奏的調(diào)控,形成高效的速度節(jié)奏。
2.2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在百米跑運動員訓練中的實驗研究
我們在女子百米跑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訓練實踐中,改變以距離為參照系的訓練手段, 換之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手段。同樣以秒表為準, 在秒表中設(shè)置以6秒和8秒為倒計時, 以運動員起動開始計時,以倒計時為零時的蜂鳴聲為準, 在直道上標記好間隔1米或0.5米的白線,在倒計時為零時運動員通過的距離就是其在6秒或8秒鐘內(nèi)高速通過的距離。這種訓練手段能提高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在有限能供時間里的速度能力,能客觀反映出不同水平運動員磷酸原系統(tǒng)的利用率以及加速能力。表2訓練實驗期間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周訓練安排
周時間訓練任務(wù)主要訓練內(nèi)容一3小時身體素質(zhì)、速度耐力走繞欄架10個×20組、曲背起8個×5組、跨步跳60米×8組、300米×5組二3小時提高力量水平、發(fā)展有氧耐力肩負杠鈴登臺階、俯臥高臺雙腿后擺、蹲跳×5組、拖阻力傘跑80米×6組、半蹲4個×4組、肩負杠鈴快速全蹲起6個×6組、雙杠雙臂支撐6個×6組、俯臥腿后肌群牽拉6個×6組、肩負杠鈴提踵×4組、200米×3三3小時發(fā)展速度及專項力量6秒疾速跑×4、8秒疾速跑×4、俯臥拉彈力帶屈小腿×4組、背肌蛙泳×3組、彈力帶仰臥挺髖×4組;肩負杠鈴登臺階×4組四3小時調(diào)整、發(fā)展柔韌素質(zhì)球類活動1小時、繞欄架10個×10組、拉伸柔韌練習五3小時完善技術(shù)、發(fā)展專項素質(zhì)6秒疾速跑×4、8秒疾速跑×4、拉彈力帶抬大腿40個×4組、俯臥拉彈力帶屈小腿40個×5組、拉彈力帶后擺腿40個×5組六3小時提高技術(shù)節(jié)奏、力量及耐力深蹲×4組、抓舉×4組、挺舉×4組、高翻×4組、單支撐手提壺鈴蹲起10×4組、手提壺鈴箭步收10×4組、跳欄架10個×8組、雙杠雙臂撐起×4組、200米×6組日休整
表2是訓練實驗期間女子百米跑運動員的周、課訓練安排。在訓練實驗期間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周訓練安排與實驗前的訓練安排基本保持一致。在發(fā)展運動員專項速度訓練的實踐中,我們將30米跑、60米跑以及80米跑的訓練手段改為6秒疾速跑和8秒疾速跑。以提高運動員磷酸原系統(tǒng)的利用率以及加速能力。
2.3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專項速度素質(zhì)發(fā)展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經(jīng)過10周的專項速度訓練實驗,女子百米跑運動員6秒跑距和8秒跑距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從訓練實驗前后相比,6秒跑距和8秒跑距都產(chǎn)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這同時說明運動員的磷酸原系統(tǒng)能供的利用率得到較大幅度,在有限的能供時間里高速通過的距離增加了,與此相應地,運動員的加速能力也得到增強,專項技術(shù)動作得到完善。
表3訓練實驗前后女子百米跑運動員6秒和8秒跑距(n=8)
6秒跑距 (m)8秒跑距 (m)訓練實驗前48.05±1.5267.04±1.37訓練實驗后48.75±1.46**67.93±1.23**注:*P<0.05;** P<0.01。表4訓練實驗前后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各項速度指標 (n=8)
最大速度 (m/s)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s)以Vmax98%跑過的距離(m)百米成績 (s)訓練實驗前9.09±0.176.10±0.1632.6±6.7612.08±0.34訓練實驗后9.21±0.16 **6.18±0.15 **33.8±6.35 *12.01±0.29 **注:*P<0.05;**P<0.01。
從表4可以看出,運動員訓練實驗前后百米跑中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延后了。這一方面說明運動員在起跑后加速段的加速方法更加合理了,從起跑后的加速段到途中跑階段這個臨界點銜接的更加順暢了;另一方面說明運動員在百米跑中能源系統(tǒng)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運用。
百米跑運動員以大于自身最大速度98%的速度跑過的距離稱為最大速度保持段。因此,以大于最大速度98%的速度通過距離的能力反映著運動員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結(jié)合運動員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和以最大速度98%跑過的距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證實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在訓練實驗后,能源物質(zhì)的利用率獲得較大程度的提高、運動員的專項速度得到發(fā)展以及全程速度節(jié)奏感的調(diào)控效果十分顯著,運動員的專項運動成績也相應地得到大幅度提高。
結(jié)合表3和表4分析得出,采用6秒和8秒速度訓練法這種以時間為參照系的專項訓練方法能使女子百米跑運動員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物質(zhì)的利用率,全面提高運動員的專項速度和全程速度節(jié)奏感。
3小結(jié)
采用30米跑或者60米跑,有助于運動員在百米跑中的起跑后的加速過程中能達到自身最大速度,但是運動員通過這種訓練手段所獲得的較高的加速速度是以更高的能量消耗為代價的,以至于能源物質(zhì)的利用不合理、能量提前耗盡,導致后續(xù)段落不能維持較高的速度。經(jīng)常采用30米跑或者60米跑不利于運動員全程速度節(jié)奏的調(diào)節(jié)與控制。80米跑在能量供應上并不符合百米跑能量供應特點,百米跑是典型的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的項目,而女子百米運動員跑80米所耗時間在9秒以上,遠遠超過了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的時間,不能更好地發(fā)展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能力的訓練。6秒速度訓練法和8秒速度訓練法這種以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方法更能符合百米跑的供能特點, 與傳統(tǒng)的發(fā)展專項速度訓練手段的30米跑、60米跑以及80米跑相比, 更能客觀地反映不同水平運動員之間的速度差異。
在女子短跑運動員的訓練實驗期間中,通過采用6秒速度訓練法和8秒速度訓練法進行專項速度訓練,訓練實驗前后運動員的6秒跑距和8秒跑距以及以Vmax98%跑過的距離都有了質(zhì)的提高,最大速度也得到提高。這些說明女子短跑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和對全程節(jié)奏的控制能力都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和發(fā)展。而且實驗對象中有兩名女子百米跑運動員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分別獲得了百米跑第一和第四的好成績。理論和實踐證明,在女子短跑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訓練中,采用以運動時間為參照系的訓練理念來指導百米跑專項訓練和研究技術(shù)動作, 對提高短跑運動水平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健.國外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百米跑速度的動態(tài)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5):89-92.
[2]王川,等.短跑運動員專項力量練習的設(shè)計與選擇[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10):7.
[3]Young,W.,McLean,B.,&Ardanga,J.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qualities and sprin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95(35):13-19.
[4]李風雷.我國優(yōu)秀女子短跑運動員百米跑速度節(jié)奏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93-96.
[5]G.溫克勒,V.甘伯塔.短跑訓練的能量系統(tǒng)分類[J].譯報,1988(2):23-26.
[6]申偉華.優(yōu)秀運動員的步態(tài)變化對100m速度結(jié)構(gòu)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2,22(3):66-69.
[7]Brent Mcfarlane.Developing maximum running speed[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 1985(1):3-8.
[8]張建華.世界優(yōu)秀女子短跑運動員200m跑全程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2):35-36.
[9]李慶.中國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百米加速段某些運動學特征規(guī)律的研究[J].體育科學,1988,8(3):18-22.
[10]Elio Locatelli, Laurent Arsac. The mechanics and energetic of the 100m sprint[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5,10(1):81-87.
[11]周鐵民.對國內(nèi)外優(yōu)秀女子百米運動員的加速跑距離、個人最大速度與運動成績關(guān)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126-128.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山東體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6Dec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