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CHEN Wei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東南四學
陳薇/CHEN Wei
文章通過“東南學子”“東南學派”“東南學人”“東南學問”4部,呈現(xiàn)對于東南學人關聯(lián)的認知輪廓,也展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學科相關的主要歷史、人物、特色和取向。
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東南學人,建筑
1977年中國恢復高等教育考試制度,南京工學院(簡稱南工,現(xiàn)東南大學)轟轟烈烈地開始招生。一批大隱于市的精英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才俊經(jīng)過考試選拔被南工錄取,其中建筑系作為第一系,1978年春迎來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高考大學生,這就是南工一系77屆,也是《世界建筑》界定“學人”的開始。自此,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進入東南的殿堂——原中央大學、1952年以后的南京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東南大學,接受系統(tǒng)的建筑學教育。38年過去了,逝水如斯,這個群體有個共同的名字:“東南學子”。
東南學子身處中國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南京,又浸濡歷古代國子監(jiān)、近代中央大學和現(xiàn)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而成的官學教育傳統(tǒng),同時歷史上半壁江山的危機感發(fā)展出來的批判意識和務實精神像血脈一樣通過學校和社會流淌著、環(huán)繞著。東南學子學于斯、長于斯、成才于斯,便獨具特色:大氣渾成又靈動獨立,誠如校歌所詞:
東攬鐘山紫氣,
北擁揚子銀濤。
六朝松下聽簫韶。
齊梁遺韻在,
太學令名標。
百載文樞江左,
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
日新臻化境,
四海領風騷。
東南學子很幸運,尤其是前5屆。始學時,楊廷寶先生和童寯先生還健在。楊老的辦公室在南工中大院三樓,他儒雅健朗,總是挺直腰桿上下樓梯,學生遇之皆恭敬禮讓,是建筑系的一道豎向風景;童老則每日在中大院外文期刊室固定位置上端坐,研讀寫作,鋪陳紙墨,那長桌是建筑系師生難以企及的水平面。其時,劉敦楨先生已故去,但他著作的《蘇州古典園林》(1979)和《中國古代建筑史》(1980)相繼問世,使東南學子啟蒙從學時便可賞讀觀閱,對他充滿崇敬而不陌生。
當時的東南學子不像現(xiàn)在有什么排名意識,特別是前三屆錄取率僅5%,進入大學的均為佼佼者,“文化大革命”中的失去催發(fā)動力,發(fā)奮勤勉,朝氣蓬勃;在南工一系,又有自己的教室,獨享老師教導,感受設計改圖和繪畫觀摩的樂趣,有人生飽滿而美妙不過如此的感覺。而他們的老師是“楊童劉三老”的承繼者和學習者,是一批專業(yè)能力過硬、教學極其投入、閱歷正值成熟的群體。漸漸地,隨著建筑史的學習、隨著老師的口傳身授,知道在營造學社時期便有“南劉北梁”一說;也隨著建筑設計的學習,知道在新中國以后又有“南楊北梁”一說。其實,這些說法對于年輕的東南學子而言多是一種自豪感,并無深想。但是,后來的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等,顯然讓每一個參與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體會到曾經(jīng)的“中大”“南工”、后來的“東南”是有著無形的立場和追求的,我稱之為“東南學派”。
如果用一個字來詮釋“東南學派”的第一個層面,應該是“做”。
“做”中涵蓋的工程意識,由來已久,從未間斷。1923年中國建筑科創(chuàng)設于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由日本留學回國的柳士英、劉敦楨等先生籌辦,“建筑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懂得建筑工程的人才,能擔負整個工程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部工作。這個方向與日本學制基本一致。”[1]1927年,蔡元培和周子競先生鑒于時代的需要和中國建筑學術的落后,力主中央大學添設建筑系,將蘇州工專建筑科遷進,這是中國第一個建筑系,預定主任為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先生,后因他正值中山陵墓施工階段而改為由建筑師劉福泰先生擔任。這時“教授們雖留學美、日、法、英等國,但都能團結一致,為祖國建筑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1],培養(yǎng)目標有提升,“課程設置兼取東西方的長處,決定加重建筑設計課程,同時又保持工程技術課。”[1]這樣的傳統(tǒng)保持和教學發(fā)展可以從1933年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課程標準1)中明晰。同時,從1923年開始,“營造法”和“中國建筑史”課程分量很重,并一直保持,這就使得現(xiàn)代建筑和傳統(tǒng)建筑在建筑學層面的學習、理解、認識有了交融和落實的可能。劉敦楨先生1932-1943年間進駐北京,在朱啟鈐先生組織下和梁思成先生等一起開展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工作,他們堅持文獻和實證相結合,做了大量田野調查工作,不僅建立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認知和發(fā)展平臺,在“營造法”和遺產(chǎn)保護方面,是“做”的研究積累深厚的學術階段。
倘若用兩個字來揭示“東南學派”的第二個層面,應該是“融合”。
“融合”表達的是多元意識,兼容并蓄,博采眾長。一是師資不同背景,帶來不同的教學特色和設計風格,許多前輩都談到1937-1945年中大遷往重慶的“沙坪壩”時期,是建筑系條件最艱苦、但教學最輝煌的時期。劉光華先生認為“深感前輩育英有方,更感后輩再繼有人”[2]57;吳良鏞先生曰自己1940年跨進的是被稱為“榮譽之門”的中大之門[3]。二是建筑師和理論家結合,“沙坪壩”時期的系主任是鮑鼎先生,最后兩年他禮聘劉敦楨先生擔任,其時還聘請匯集了“四大名旦”建筑師——楊廷寶、童寯、李惠伯和陸謙受。劉先生教中國營造法,鮑先生教西洋營造法——美國施工法,著名建筑師教設計?!安粌H繼承了過去十幾年的傳統(tǒng),又為以后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雄厚基礎”[2]59。三是用人不拘一格,沒有門戶之見,融合各校所長。如1980-1990年代,東南大學建筑系各教研室主任曾相當長時間分別由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同濟、天大、南工的教師擔任。這種多元意識實際上源自文化底蘊和廣博心態(tài)。
或許用三個字來表達“東南學派”的第三個層面,應該是“批判性”。
“批判性”不是輕易否定傳統(tǒng),而是來自于反省意識和對當下及發(fā)展問題的敏感。1953年,上海華東建筑設計公司和南京工學院合辦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建筑研究學術組織“中國建筑研究室”,將建筑設計的特色創(chuàng)新問題落實到從傳統(tǒng)住宅研究開始,便是“批判性”意識發(fā)揮作用。其時正值“民族形式”盛行之時,研究室主持人劉敦楨先生和華東建筑設計公司金甌卜、趙深、陳植等著名建筑師卻提出另種途徑進行研究,隨后12年,其實聚焦的不僅是傳統(tǒng)住宅,還擴展到大規(guī)模的民居(包括住宅和地方建筑)、園林調查研究以及中國建筑史。從而使得普通住宅蘊含的歷史價值得到發(fā)掘,成為與官式建筑平起平坐的兩條歷史線索和傳統(tǒng)力量,影響深遠[4]。在踐行路徑上,童寯先生是“批判性”的典型,童鶴齡先生提到他畢業(yè)論文由童老指導,“他囑我去南京城墻上搜一塊灰漿,和化工系同學合作分析一下”[5];學人方擁也寫過一則類似的童老指導,“學校旁邊珍珠河受嚴重污染,水質已經(jīng)很壞,你們是不是可以調查一下情況,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6]而當時作為學生的他們正熱衷于理論研究;童寯先生自己在1930年代便進行園林勘測和研究,設計現(xiàn)代建筑,并畢生堅持建筑革新思想,反對生搬硬套古代建筑形式,1979年,南京金陵飯店是我國高層建筑的最新嘗試,在爭議中他力主表態(tài)“這是第一流設計”[7]。2011-2012年,程泰寧先生主持中國工程院咨詢課題“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2),則是將這種“批判性”的中大和南工傳統(tǒng)延伸至今的重要體現(xiàn),其敏銳和前瞻性已經(jīng)在國內起到重要社會作用,在國際上產(chǎn)生一定影響。
最后用四個字直抵“東南學派”的第四個層面,應該是“傳承創(chuàng)新”。
“傳承創(chuàng)新”也是上述建筑意識、文化意識、思想意識在具體工作中的落實和體現(xiàn)。在建筑設計上,楊廷寶先生及一大批在中大和南工、東南工作及走出去的建筑師與學者,無論是古典還是現(xiàn)代抑或來自民間智慧啟迪的建筑設計,因時因地,恰如其分,應對需求,賦有創(chuàng)新,享譽全國和國際;在科學研究上,1980年代初齊康先生提出城市設計、鐘訓正先生領銜的正陽卿3)小組提出“順其自然,不落窠臼”的設計理念,1990年代中期潘谷西先生拓展園林研究范疇并提出“理景”概念、劉先覺先生率先開展生態(tài)建筑研究等,都是重要的轉折、延拓和開啟;在建筑教學上,鮑家聲、仲德崑、杜順寶等先生自1980年代始堅持改革,發(fā)展多元學科,探求適應中國建筑發(fā)展方向的教學方法并與國際接軌,在國內和后續(xù)的國際建筑教育探討中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東南學人,是東南學子經(jīng)過東南學派的教育和熏陶成長起來的代表,主要是當代的建筑師和學者,有所建樹,也不乏有些正在啟程?;蛟S,他們并不能成為東南學子的完整代言人,但仍然可以從東南學脈的角度做些許分析。
他們“做”設計十分投入。如王澍,可以潛心十年,熟讀詩書,親撫磚瓦土木,厚積薄發(fā);如黃印武,可以扎寨邊陲,如農人習作學習傳統(tǒng)工藝,又引進歐洲技術觀念,落實到茶馬古道的建筑保護和利用;如張鵬舉,將工作室搬到現(xiàn)場,應景設計,界畫施工,以致嘔心瀝血;如冷嘉偉和張彤,組織和擔綱設計工程,風雨兼程,披星戴月,深入工地,不計其數(shù)。
他們“融合”學問舉重若輕。如張永和,“非常建筑”看不見形式,水石樹木、衣衫茶具,信手拈來,建筑就是生活;如王駿陽(王群),論“跨文化形式與建構隱喻”,深解當代建筑要義,探索卻不止于建筑和當代;如王建國和韓冬青,跨越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宏達韜略與具體落實,了然于胸而貫徹始終。
他們“批判性”很有力量。如趙辰, 《“立面”的誤會》一文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和西方建筑學引進產(chǎn)生的剪不斷、理還亂的幾十年的認知糾結,輕松解綁,卻擲地有聲;如張雷和朱競翔,是反自己作品的實踐者,他們曾經(jīng)的建筑形式美感猶如他們的英俊瀟灑給人印象深刻,卻在當下悄然抽身,為百姓建造社會公益建筑。
他們是一批傳承東南學派的建筑學院領導者和工作者,更是一批改革創(chuàng)新的教育家。在尚且列入的東南學人名單中,78%在高校工作,覆蓋20所國際、國內建筑院校,丁沃沃、阮昕等13位擔任院長重任,進行多元化的建筑學科發(fā)展探索。在設計教學方面,顧大慶和單踴長期研究中國不斷發(fā)展的、國際可以學習借鑒的設計基礎教學,并長期培養(yǎng)年輕教師,惠澤眾多建筑院校;龔愷長期推進國際、國內聯(lián)合教學,使得多樣性的教學思想和方式在具體課程設計中快速碰撞融通;葛明嘗試實驗教學和概念設計,提升學生做與思維的能力,已有效培養(yǎng)出年輕建筑師。
他們是面對大眾和社會的建筑學人。從《建筑師》主編黃居正到設計院總工孟建民、錢方、桂學文、王曉東、汪恒、曹曉昕等,他們追求理想也正視現(xiàn)實,他們傳播理論也實踐理論。
東南學人對于東南學問還有些特別的體會、共同的記憶、流傳的故事和淡淡的遺憾。
其一,要求嚴格,不言自威。方擁回憶道:“童(寯)師指導研究生的方式有英國學術的開放味道,每周兩次上他家報告讀書體會并聆聽下周讀書計劃……童師從不首先發(fā)話,格言是:‘求學者’必須‘求’?!盵6]我1986年研究生畢業(yè)留校后,中國建筑史教學的重擔轉到我肩上,朱光亞老師要求我寫個教學初步設想,記得我的導師潘谷西先生閱后只寫一句話:“同意。放心大膽地去做?!敝旃鈦喞蠋熞仓粚懸痪湓挘骸爸薪ㄊ肥墙ㄖA理論主干課,要執(zhí)建筑系教學之牛耳?!盵8]分量之重,全依自己體會和努力了。
其二,注重理論,敢于求新。1982-1983年,南工請來原中央大學畢業(yè)的清華大學汪坦先生講學,內容是“西方現(xiàn)代建筑理論”,他將閱讀英文原版的理論如模式語言、格式塔原理等傳遞給學子,場場爆滿,中大空巷。南工校友李大夏先生翻譯的《后現(xiàn)代建筑語言》在《建筑師》連載,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學子。劉光華先生坐在桌上講授“小別墅設計”,堪稱領先,記憶尤深。王文卿先生探索設計理性教學、吳家驊老師給研究生開設“現(xiàn)代藝術理論”課程,在改革開放后較早探索構成、視覺、抽象對于建筑設計的影響。
其三,做人傳統(tǒng),學術開明。前輩無論是整體師德還是個人修養(yǎng)都給晚輩樹立了榜樣,所以通常東南學子為人低調,彬彬有禮,但是,在學術思想探究上非常開明,晚輩可以和長輩一起治學論道。如郭湖生雖為劉敦楨先生器重,但是關于《魯班經(jīng)》的認識郭先生和劉老不同,依然可以爭鳴;如王澍讀書時狂言“一個半”理論(他是一個建筑師,建筑系還有半個建筑師,大概這個意思),卻沒有人阻礙他奮進的腳步。
其四,求全求美,育人純粹。東南的傳統(tǒng)實際上對于學生要求是真善美齊全,尤其是必須有一手過硬的設計本領,這在另一個層面上也形成比較自在的系統(tǒng),精于專業(yè),難于突破。我們在讀本科時,南工招收的國內第一批和第二批建筑學研究生,曾經(jīng)構成我稱之“四大才俊”現(xiàn)象:來自畢業(yè)于文革前的南京工學院的項秉仁、天津大學的朱光亞、同濟大學的吳家驊、清華大學的黎志濤,均身懷絕技,各獨領風騷,他們煮酒論英雄,意氣風發(fā),但是有些后來承擔過多的職責而沒能盡展才華或導致身體受損。還有像“聯(lián)創(chuàng)國際”薄曦這樣的既能開拓經(jīng)營又能廣納賢才的大將,尚顯鳳毛麟角。
東南學問也是不斷修正東南傳統(tǒng)、終身教育、不斷問責的學問。她的境界是東南校訓:止于至善。
注釋:
1)“一年級:國文、英文、物理、微積分、建筑初則及建筑畫、初級圖案、投影幾何、透視畫、模型素描、徒手畫;二年級:建筑圖案、西洋建筑史、模型素描、水彩畫、陰影法、應用力學、材料力學、營造法;三年級:建筑圖案、西洋建筑史、中國建筑史、中國營造法、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屋計劃、美術史、圖解力學、內部裝飾、水彩畫;四年級:建筑圖案、都市計劃、建筑師職務及法令、暖房及通風、電學、庭園學、鋼骨構造、施工估價、建筑組織、測量、給水及排水、水彩畫、中國建筑史”。1933年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課程標準//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43。
2)201101-201212 中國工程院課題“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2011-XD-26)。
3)鐘訓正、孫鐘陽、王文卿三人組合。
[1] 張鏞森 遺稿,王蕙英 整理. 關于中大建筑系創(chuàng)建的回憶//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41.
[2] 劉光華. 回憶建筑系的沙坪壩時期//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57,59.
[3] 吳良鏞. 烽火連天 弦歌不輟//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60.
[4] 陳薇.“中國建筑研究室”(1953-1965)住宅研究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建筑學報,2015(4):30-34.
[5] 童鶴齡. 溫馨的回憶//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102.
[6] 方擁. 童寯老師的治學與做人//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125.
[7] 黃一鸞. 博學多才 高風亮節(jié)//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81.
[8] 陳薇. 好的傳統(tǒng)是一種永遠的潤澤//東南大學建筑系理論與創(chuàng)作叢書,1927-1997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220.
Everclean River Since There is Everflowing Water: Four Points Concerning SEU-ARCH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essential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those scholars who used to study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ARCH). Meanwhile, the history, figures, fe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are expounded by the study of "SEU-ARCH Student", "SEU-ARCH School", "SEU-ARCH Scholar" and "SEU-ARCH Lore".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ARCH scholar, architecture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