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653100)劉浩然 范洪波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5年05月~2012年12月,我院八年間50000多例門診及住院部患者胃腸鏡檢查中,經胃腸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的胃腸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患者病例資料?;颊叨嘁蚋雇础⑾涣?、黑便或消瘦等癥狀前來我院就診。
1.2 方法 所有MALT淋巴瘤患者均進行胃腸鏡檢查,采用Olympus GIF XQ260或Olympus CF XQ260型電子腸鏡,所有病例均檢查至十二指腸降部或回腸末端,同時取黏膜送病理檢查。按以下病理學診斷標準診斷:①淋巴濾泡邊緣區(qū)有中心細胞樣細胞腫瘤性增生;②淋巴瘤細胞浸潤于腺上皮之間,形成淋巴上皮病變;③腫瘤性濾泡和反應性淋巴濾泡可同時存在;④中心細胞樣細胞有向漿細胞分化傾向,同時需滿足Dawson標準: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胸片證實縱隔淋巴結無腫大;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病變以消化道為主,或伴有局部淋巴結受累;肝脾無原發(fā)性病灶。確診后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后,采取保守、化療或手術治療,部分患者轉昆明上級醫(yī)院繼續(xù)治療。
發(fā)現(xiàn)胃腸道MALT淋巴瘤44例,其中胃淋巴瘤28例,腸淋巴瘤16例。胃淋巴瘤28例中男性15例,年齡26~75歲,平均53歲,女性13例,年齡34~75歲,平均58歲。其中胃體5例,胃竇3例,胃底2例,十二指腸球部4例,同時累及2個以上部位14例。腸淋巴瘤16例中,男性10例,年齡8~66歲,平均45.2歲,女性6例,年齡28~71歲,平均49.5歲。胃腸鏡下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增生、肥厚、糜爛、潰瘍、狹窄、腫塊等,可有消化道管壁僵硬。顯微鏡下可見黏膜下間質中大量淋巴細胞彌漫浸潤,免疫組化標記結果腫瘤組織來源多為B細胞。此類患者均接受13碳尿素呼氣試驗或14碳尿素呼氣試驗檢查,檢查陽性者均接受標準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部分患者選擇保守治療,部分患者接受手術或化療,目前未發(fā)現(xiàn)死亡者。
胃腸MALT淋巴瘤是最常見的結外淋巴瘤,表現(xiàn)形式多樣。據報道,胃MALT淋巴瘤病變以胃竇部多見,胃鏡下可見腫塊或結節(jié),潰瘍及浸潤改變。與癌性腫塊不同的是,病變廣泛而多灶,潰瘍淺表而多發(fā),大小、形態(tài)均不規(guī)劃,黏膜下浸潤表現(xiàn)為鵝卵石樣外觀或彌漫分布,形成皮革樣胃[1]。有人根據其大體形態(tài)將其分為息肉型、潰瘍型、浸潤型及結節(jié)型。在西方國家,胃MALT淋巴瘤多見于50~70歲患者,男女比例1.5∶1,國內發(fā)病年齡偏低,平均較胃癌患者年輕10歲。早年我國有人總結胃MALT淋巴瘤平均年齡為42. 2歲,男女比例為1. 3∶1[2]。而本組病例中,胃MALT淋巴瘤患者,平均發(fā)病年齡50.7歲,其中男性平均47.24歲,年齡最小者僅8歲,女性平均55.3歲,男女比例1.15∶1,腸MALT淋巴瘤男女發(fā)病比例1.6∶1。
結外型淋巴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是腹痛、體重下降、貧血、腹塊、消化道出血,腸原發(fā)性淋巴瘤還可出現(xiàn)腸梗阻癥狀,可發(fā)生穿孔。這些癥狀和體征無特異性,在鑒別診斷時需注意。胃MALT淋巴瘤早期多局限于黏膜層內,隨著病程的進展,瘤細胞可向肌層甚至漿膜層侵犯,生長方式為浸潤性生長。晚期瘤細胞可侵出胃壁,擴散到局部淋巴結及遠隔部位[3]。消化道造影檢查或內窺鏡活檢是診斷該病的常用方法。因本病早期癥狀不明顯,應及早行胃鏡檢查,盡早獲取病理標本。內鏡活檢時多建議深取、重復取材,以提高早期診斷的陽性率。
本病的治療多采取手術切除,術后輔以局部放療或全身化療?;颊?年生存率為50%~75%;因為過去發(fā)現(xiàn)少數病例原發(fā)病灶去除后, 殘留或轉移病灶消退,所以有人主張手術前局部放療再手術及全身化療。化療方案多采用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或潑尼松等,也有人加用高三尖杉酯堿。由于Hp在胃MALT 淋巴瘤發(fā)病學上的重要地位,該病作為根除Hp的第三個重要特征。有人回顧總結, 抗Hp后70%可以治愈,但仍建議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