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輝杰,張英晨,趙 帥,吳志強,丁吉陽,蔣立城
患者,男,46歲。于2013年01月因“右側腰腹脹痛1個月余”在外院診斷為右輸尿管上段結石,予以體外碎石3次,效果不佳,后行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后超聲復查仍提示右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再次體外碎石1次,2013年06月外院CT復查示右側輸尿管上段結石,約1.3 cm×0.6 cm,右腎積水。于2013-08-09轉入筆者所在醫(yī)院。泌尿系彩超示:右腎中央集合系統(tǒng)分離2 cm,右腎內可見多個強回聲光點,較大者約 0.5 cm×0.5 cm,右側輸尿管上段內徑 0.8 cm,距腎門9 cm處可見大小約0.9 cm×0.7 cm的強回聲光團,后伴聲影;靜脈腎盂造影提示:右腎積水,第4腰椎下緣右側可見大小約1.0 cm×0.8 cm不規(guī)則高密度影。在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下行右側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術中于右輸尿管中上段見大小約4 cm×5 cm黃褐色結石,結石處黏膜毛糙、肉芽包裹,應用鈥激光(合肥科瑞達,650 μm光纖)將結石粉碎,輸尿管管腔狹窄,F(xiàn)8/9.8 Wolf輸尿管硬鏡無法通過狹窄處,置入F5雙J管通過狹窄處約5 cm無法繼續(xù)上行,考慮上段輸尿管仍有結石可能,留置導絲后,C型臂床旁透視確認右輸尿管上段結石,更換德國鉑立組合式輸尿管軟鏡仍無法到達結石位置,遂改俯臥位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術。成功建立皮腎通道后,因結石位于輸尿管上段距腎門約9 cm處,術中輸尿管硬鏡亦無法到達結石位置,遂循導絲經皮腎通道置入輸尿管軟鏡推進鞘進入患側輸尿管上段,拔出內芯,經推送鞘放置輸尿管軟鏡,于輸尿管上段尋及大小約1.0 cm×0.8 cm黃褐色結石,結石與周圍黏膜粘連較緊密,肉芽包裹,應用鈥激光(200 μm光纖)將結石粉碎并沖出,順行留置雙J管。術后1個月拔除雙J管,患者恢復良好,腹部平片未見結石影,彩超示患腎無積水,患側輸尿管無擴張。
體外震波碎石(ESWL)是單純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但部分輸尿管上段結石質硬,形狀不規(guī)則,同一部位停留時間較長,刺激局部輸尿管狹窄及炎性肉芽形成,包裹結石,使結石嵌頓,導致ESWL治療效果不佳。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術(URL)是治療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有效方法,但許多研究表明,URL一次性清石率較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術(MPCNL)及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RLUL)偏低,提出L3以下結石優(yōu)先采用URL處理,L3以上結石可以考慮應用MPCNL和RLUL,尤其對于靠近腎盂的結石,條件允許優(yōu)先采用MPCNL。由于腎集合系統(tǒng)結構復雜、皮腎通道穿刺部位選擇及硬鏡觀察角度的局限等原因,輸尿管腎鏡無法到達輸尿管上段較遠部位及部分腎盞,導致MPCNL術后結石殘留。輸尿管軟鏡由于鏡體纖細、可彎曲的特點,可以進入硬鏡不能到達的腎盞和輸尿管遠端。研究表明應用順行輸尿管軟鏡聯(lián)合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治療復雜性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能減少視野盲區(qū)及通道數(shù)量,有助于降低結石殘留,使手術更安全有效。本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病程較長,并曾行URL及多次ESWL治療,導致結石炎性肉芽包裹及下方輸尿管狹窄,致使輸尿管鏡不能通過,同時因結石部位距腎門較遠及經皮腎通道的限制,導致輸尿管硬鏡順行無法接近結石部位,術中應用輸尿管軟鏡的可彎曲性,順行通過皮腎通道到達結石位置將其粉碎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