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曉 張 琳
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西安710003)
血清膽紅素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臨床研究*
張元曉 張 琳
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西安710003)
目的:探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后患者體內(nèi)血清膽紅素水平的變化,以及膽紅素水平與常見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例144例以及同期健康對照組80例,進行生化檢測血清膽紅素及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濃度,記錄患者入院時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既往一般病史。結果: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膽紅素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顯示出男性患者顯著高于女性(P<0.05),而間接膽紅素水平性別統(tǒng)計學上無差異(P>0.05);②以總膽紅素水平作為因變量分析,其與LDL負性相關,與TG、TC、HDL無統(tǒng)計學相關(P>0.05);以血清直接膽紅素濃度作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與TC、LDL呈負性相關(P<0.05);以血清間接膽紅素回歸分析:其與性別及血脂無相關性(P>0.05);結論: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因此,據(jù)膽紅素水平增高可間接反映急性腦卒中事件的發(fā)生。②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總膽紅素水平與LDL負性相關,血清直接膽紅素與TC、LDL呈負性相關,可能與膽紅素在腦卒中中參與了抗LDL氧化的作用有關。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從而出現(xiàn)相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目前為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多種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1],其中包括:年齡、高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煙酒嗜好、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超敏C反應蛋白等。對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識別以及干預,是腦卒中預防和治療之重要基礎。早期對腦卒中之危險因素干預,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本研究收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血清膽紅素數(shù)據(jù),分析其濃度變化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之間的關系,探討其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1 研究對象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入住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45例,男91例,女54例,平均年齡為61.99±11.38歲。其納入標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所有病例都經(jīng)過CT或MRI確診;腦血管病發(fā)生≤14d。另選擇同期住院或在我院門診體檢的無腦血管病,無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排除患有肝腎疾患、血液病、腫瘤等疾病史者,排除外傷、中毒、感染等導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的非腦卒中患者80例,男37例,女43例,平均年齡60.16±9.59歲。兩組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 法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7時采集空腹靜脈血5ml,行生化檢測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及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濃度。同時記錄患者入院時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既往一般病史。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性別及年齡構成比采用四格表χ2檢驗。血清膽紅素濃度與TG、TC、HDL-C、LDL-C的相關性使用以血清直接膽紅素濃度作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血清膽紅素比較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別為17.3±7.6μmol/L比13.8±4.7μmol/L,3.9±2.0μmol/L比2.8±1.2μmol/L,13.4±6.2μmol/L比10.9±3.9μmol/L,均P<0.0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男性患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女性(分別為18.3±7.8μmol/L比15.5±6.8μmol/L,4.4±2.0μmol/L比3.0±1.5μmol/L ,均P<0.05),男性與女性患者間接膽紅素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14.0±6.5μmol/L比12.4±5.5μmol/L,P>0.05)。
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回歸分析 145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8±2.6mmol/L,TC4.6±1.0mmol/L,TG1.8±1.2mmol/L,HDL-C1.0±0.2mmol/L, LDL-C2.3±0.6mmol/L。以總膽紅素水平作為因變量分析,其與LDL負性相關,與TG、TC、HDL無統(tǒng)計學相關(P>0.05),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高TG者52例,占總人數(shù)的36%;高TC者28例,占總人數(shù)的19%;低HDL者21例,占總人數(shù)的14%;高LDL者133例,占總人數(shù)的92%。缺血性腦卒中組以血清間接膽紅素回歸分析:其與性別及血脂無相關性(P>0.05);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以血清直接膽紅素濃度作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與TC、LDL呈負性相關(P<0.05)。
Schwertner等[2]于1994年首次發(fā)現(xiàn):無論作單因素或多因素分析,血清總膽紅素之濃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均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過去的20年來,膽紅素被發(fā)現(xiàn)在體內(nèi)是一種很有效的抗氧化劑,具有多方面之細胞保護功能,由此開展了一系列實驗以及臨床研究[3,4]。我們收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膽紅素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急性腦卒中患者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據(jù)此我們可推測低膽紅素血癥至少不是腦卒中急性期的表現(xiàn)。
在145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血清膽紅素水平(包括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男性患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女性患者,而對于間接膽紅素水平,男女性別無統(tǒng)計學上差異。這其中可能的機制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作用于機體,導致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可引起肝功能受損,從而使得紅細胞破壞加速,繼而引起肝臟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之活性下降,使得膽紅素在肝臟之代謝作用減緩,從而引起膽紅素在體內(nèi)產(chǎn)生蓄積;也可能為患者在發(fā)病前即存在低膽紅素血癥,而急性缺血后患者膽紅素水平則應激性升高。機體的這種反應性膽紅素水平升高可能為一種自身保護性反應,膽紅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對卒中后的清除氧自由基、血脂降低以及腦組織的保護均有利。研究證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后,機體內(nèi)梗死灶局部由于缺血缺氧造成氧自由基的生成,繼而引起梗死面積擴大[5]及局部損傷加劇,此外還可以引起血液中抗氧化劑的銳減[6],在此后的數(shù)周時間內(nèi)逐漸恢復[7]。以上結論更進一步提示我們,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血清膽紅素水平的增高為機體的一種急性保護性應激反應,因此,血清中膽紅素水平可作為判斷腦卒中急性期病情程度的一個輔助性指標,而非獨立的危險因素。還有資料表明中重腦卒中患者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水平均明顯高于那些神經(jīng)功能損傷較輕的輕型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血清膽紅素水平反應性增高程度越顯著,這將利于機體抗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后體內(nèi)自由基產(chǎn)生導致的損傷并且發(fā)揮其自身的抗氧化之功能。由此可見,膽紅素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損傷程度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但其是否具有線性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將14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膽紅素與血清TG、TC、HDL-C、LDL、FBG濃度分別做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以總膽紅素水平作為因變量分析,其與LDL負性相關,與TG、TC、HDL無統(tǒng)計學相關。以直接膽紅素濃度作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與TC、LDL呈負性相關。這可能因為膽紅素作為生理性的抗氧化劑,在卒中急性期可發(fā)揮阻止LDL不被氧化、抗擊氧自由基損傷以及產(chǎn)生細胞保護等作用,對機體具有有益影響。由此可見,膽紅素水平與LDL關系密切。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可能對于卒中后的血脂降低、清除氧自由基以及保護腦組織是有利的,即是一種保護性的自我反應,進一步的驗證有待今后進行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
[1] 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編寫委員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
[2] Schwertner HA,Jackson WG,Tolan G.Association of low serum concentration of bilirubin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Chem,1994,40(1):18-23.
[3] Hopkins PN,Wu LL,Hunt SC,etal.Higher serum bilirubin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for early famili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6,16(2):250-255.
[4] Madhavan M,Wattigney WA,Srinivasan SR,etal.Serum bilirubin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Atherosclerosis,1997,131(1):107-113.
[5] Spranger M,Krempien S,Schwab S,etal.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J]. Stroke,1997,28:2425-2428.
[6] 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gnocchi M,etal.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0,31:2295-2300.
[7] 張 瑩.腦梗死患者血清膽紅素及尿酸濃度的臨床研究[M].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5-6.
(收稿:2014-12-19)
*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JM4064)
腦血管意外 膽紅素 對比研究
R743.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