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燕萍
還在為假期去哪里煩惱嗎?與其跋山涉水去感受人山人海,倒不如在福建轉一轉,泉州南安的九日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九日山的歷史,得從晉代說起。當時中原動蕩,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晉江聚居。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他們都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寄托鄉(xiāng)思。久而久之,這座山就被稱為“九日山”了。
不過,真正讓九日山聞名于世的,是“山中無石不刻字”?,F(xiàn)在,九日山上保存著唐、宋、元、明、清各時期摩崖石刻77方,真、草、隸、篆、行諸體俱備,其中13方航海祈風石刻最為珍貴,為全國獨有。
古代的帆船出海需要憑借風力,泉州歷史上管理海外貿(mào)易的市舶官員和地方長官,在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都會率領中外客商,到九日山上的延福寺舉行典禮,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
九日山上現(xiàn)存最早的一方祈風石刻,立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初一,石頭上用描紅的隸書記錄著泉州市市舶司提舉虞仲房等人操辦了祈風儀典;最晚的一方撰于咸淳二年(1266年)冬至后,當時正值南宋王朝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之際,出于尊重民意,朝廷還在堅持祈風。
這種官方的祈福儀式在歷史上持續(xù)了近兩百年。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時,也曾慕名到九日山祈風。清人蔡永蒹所著《西山雜志》明確記載著:鄭和船隊“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巖祈風至清真寺祈禱”。
多虧古代官員、文人有在石頭上“記筆記”的風雅習慣,祈風的習俗雖消失多年,卻在九日山上留下了千年不泯的印證。時至今日,鷗鷺掠過山前金雞港無數(shù)風帆的大航海場景,已無法再現(xiàn),但我們站在目不暇接的摩崖石刻下,依舊可以遙想當年的盛況。
宋朱熹所題、清福建提督馬負書重刊“九日山”。
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監(jiān)郡契玉立為唐代高僧無等禪師修行巖洞題刻“泉南佛國”。
九日山是出了名的“遣舶祈風”圣地,全國絕無僅有的航海摩崖石刻就在這里。這些石刻,記載了宋代泉州地方官吏為番舶祈風的史實,是我國古代利用季風航海的重要物證。
早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中原移民于每年九月初九日登高北望,寄托思鄉(xiāng)之情,九日山因此得名。
自唐以來,眾多文人墨客先后登臨九日山并在石上留下手跡,唐代詩人秦系曾在此隱居,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來泉時,也曾寄跡山中。
九日山上有五代陳洪進所倡刻的石佛,這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藝術珍品之一。
在九日山山麓的“延福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曾在此翻譯《金剛經(jīng)》,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jīng)石古跡。
不高的九日山,如今山前一馬平川,海岸線似乎很遙遠。其實,數(shù)百年前,這里曾碧波萬頃。滄海桑田,就這樣演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