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王德浩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系,山東淄博255100)
從李商隱詩看其濃郁的悲劇情懷
李 偉,王德浩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系,山東淄博255100)
李商隱的詩在晚唐時期獨樹一幟,詩人通過自身經(jīng)歷,鑒照了唐王朝衰敗的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充滿悲劇情懷。詩人通過詩歌抒發(fā)了亂世離情的痛苦,或?qū)Π傩樟麟x失所寄予同情,或?qū)Ξ敊?quán)者沉迷享樂給予譴責;詩人還通過詩歌對自身遭遇表達傷悼之情,或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情,或感慨年華易逝之惑;詩人也通過自己的詩,含蓄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對愛人的思念,或含蓄,或熾烈。詩人看到的是人生的短暫和渺小,感受到的是自己的無奈,詩人以其悲劇性的人生經(jīng)歷和卓越的詩才,突出了“以悲為美”的審美特性,留給后人無限的感概和遐想。他用詩歌為那個時代唱出了挽歌。
李商隱;詩歌;悲劇情懷
從唐文宗太和、開成之后到唐亡的幾十年間(公元828-907),歷史上一般定義為晚唐時期。[1]15這一時期,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藩鎮(zhèn)割據(jù)、農(nóng)民起義、外族入侵,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昔日強大的唐王朝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走到末世。晚唐的詩人們,或縱情山水,或撫今追昔。在他們的詩歌中,都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反映了在這一歷史大幕下,詩人的獨特感受。
李商隱(公元813-858),字義山,故稱李義山,號玉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jīng)后世諸多學者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太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26歲受聘于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辟為書記。王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府當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生,46歲便憂郁而死。
在唐詩絢爛的星空中,李商隱以其悲劇性的人生經(jīng)歷和卓越的詩才,留給后人無限感慨和遐想。同時,其獨特、朦朧的藝術形式,始終吸引著后人探尋的腳步。要了解李商隱,了解李商隱的詩歌,不能離開詩人生活的特定年代,不能離開詩人特定的生活經(jīng)歷。李商隱也說:“人稟五行之秀,備七情之動,必有詠嘆以通性靈。故陰慘陽舒,其途不一,安樂哀思,厥源數(shù)千?!盵2]384認為其作品就是獨抒性靈、抒發(fā)情感的產(chǎn)物。離開這些而去談李商隱,就會陷入毫無根據(jù)的猜想,有“盲人摸象”之嫌。李商隱一生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代,時世、家室、身世,從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隱易于感傷的性格與心態(tài),常常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他用詩歌為那個時代唱出了挽歌,成為晚唐獨樹一幟的杰出詩人。
晚唐時期,社會動蕩。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紀六十》記載:“于斯之時,閽寺專權(quán),脅君于內(nèi),弗能遠也;藩鎮(zhèn)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肉縱橫于原野,杼軸空竭于里閭?!避沧跁r的翰林學士劉允章有一篇《直諫書》,概述了當時“國有九破”、“天下蒼生,凡有八苦”的社會現(xiàn)實。[3]3608所謂“國有九破”即:“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quán)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所謂“八苦”:“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饑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yī),死不得葬,八苦也”。
翻檢李商隱的詩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隋師東》《淮南路》《溺岸》等大量詩篇中真實地記錄了這一社會史實。其中,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最為著名,全面反映唐代由盛而衰的社會歷史面貌,對百姓苦難寄予深切同情。
長詩作于“甘露事變”三年后的文宗開成二年冬:“蛇年建丑月,我自梁還秦。”詩歌開頭首先寫到:“草木半舒坼,不類冰雪晨。又若夏苦熱,燋卷無芳津。高田長褂楊,下田長荊棒。農(nóng)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存者背面啼,無衣可迎賓。”這描繪了當時長安京郊農(nóng)村荒涼破敗的景象和農(nóng)民極端悲慘的處境:田地荒蕪、十室九空、百姓衣衫襤褸。接著滿腔悲憤地控訴了黑暗政治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是時正忘戰(zhàn),重兵多在邊。列城繞長河,平明插旗幡。但聞虜騎入,不見漢兵屯。大婦抱兒哭,小婦攀車蹯……少壯盡點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揮淚連秋云?!鄙鐣靵y,人民遭受空前浩劫?!扒яR無返轡,萬車無還轅。城空雀鼠死,人去豺狼喧”。所謂的官軍則“官健腰佩弓,自言為官巡。??种祷腻模溯呥€射人”。然后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則是“巍巍政事堂,宰相厭八珍”,“逆者問鼎大,存者要高官”。 最后,詩人滿腔悲憤,“我聽此言罷,冤憤如相焚”。發(fā)出了“我愿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頭出鮮血,滂沱污紫宸”的悲憤吶喊。全詩彌漫著一種強烈的危機感,詩人用和著血淚的詩句,表現(xiàn)出沉重的傷亂憂時之感情。該詩氣氛蒼涼,內(nèi)容博深,批判銳利,堪與杜甫的名作《北征》《詠懷》比肩。
作于“甘露之變”第二年的《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詩,則不顧宦官的囂張氣焰,抨擊其篡權(quán)亂政,殺戮無辜,表現(xiàn)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慮。同樣,李商隱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他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他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抒發(fā)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正如他在《詠史》中所闡述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作者從“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一角度,寫了很多詠史詩,對一些窮奢極欲的無道昏君給與了無情諷刺和鞭撻,如《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痹娙霜毦咧谎?,抓住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發(fā)人深省的詩的議論。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諷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xiàn)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tǒng)治者。同樣,憐賈生即是憐自己。
長期以來,人們對李商隱的身世和遭遇都給予充分同情和感慨。唐代詩人崔玨在《哭李商隱其二》中寫道: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崔玨說李商隱有 “凌云萬丈”之才,冠以“虛負”二字,便寫出了對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終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堅,而以“未曾開”收句,便表現(xiàn)了對世事的鞭辟和對才人的嘆惜。首聯(lián)貌似平淡,實則包含數(shù)層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隱坎坷世途、懷才不遇的一生。
李商隱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少年喪父,飽受貧寒之苦;遭逢亂世,頻遇嫌忌、流貶之苦。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詩人寂寞消沉的生活基調(diào),反映自己的美好理想、抒發(fā)懷才不遇、感慨年華易逝的情感成為他大量詩歌的本色。比如《效長吉》,其詩曰:
長長漢殿眉,窄窄楚宮衣。
鏡好鸞空舞,簾疏燕誤飛。
君王不可問,昨夜約黃歸。
作者在詩中描繪了一個渴望得到君主寵幸卻無由得寵的宮女形象。李商隱效仿李賀的詩篇應該說有多首,但只有此篇命名為《效長吉》,顯然是別有深意。正如馮浩所說:“乃(商隱)傷罷歸也?!盵4]李賀二十一歲去長安應進士第,因其父名晉肅,“進”與“晉”同音,被考官認為冒犯父諱而黜,而且以后的歲月盡管空有才情,卻青衿一生,考官是多么荒唐!李賀又是何其可悲!是誰害了李賀不言自明。而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為考官所憎而落第的李商隱也恰巧是21歲,跟李賀是多么相似!此篇題目標明《效長吉》,顯然是通過悼李賀而自悼,表達了對考官昏聵的強烈不滿。
又如李商隱的另外一首《無題》,其詩曰: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詩中作者描繪了一個漂亮愛美、多才多藝的女子形象。她八歲就經(jīng)常偷偷照鏡子,照鏡子當然不是為了看看自己長得什么樣,而是為了化妝,可見是一個相當愛美的姑娘,后面畫長眉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很長一個時期,女子都是以長眉為美,晉崔豹曾經(jīng)說過:“魏宮人好畫長眉”,就是一個很好證明。此處長眉顯系借喻,比喻姑娘美麗的面容。姑娘不但長得美而且多才多藝,十歲就能自制衣裙,十二歲會彈古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多才的女子卻一直難以嫁出,這顯然不是作者的生活寫真。結(jié)合李商隱幼年喪父,生活艱苦清貧,在家中是長子,背負著撐持門戶的責任,所以,只能是作者對自己空有一身才情卻難以仕進(猶未嫁)的一種慨嘆和憂憤。此外,《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shù), 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陽非舊圃, 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 并覺今朝粉態(tài)新。
這是一首詠牡丹的詩,不僅是寫實,而且包涵著另一層深意,即對前途渺茫的悲嘆。清人馮浩在這首詩后注云:“借牡丹寫照也?!钡拇_,在嘆息牡丹的同時,是對詩人自己命運的寫照。
隨著政治上的失意,李商隱關心政治的詩篇少了,更多的是用憂郁感傷的筆調(diào),感嘆個人不幸和世態(tài)衰微。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清代詩人程夢星考證說:“此詩當作于會昌四(公元844)、五年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游原而作是詩,蓋為武宗憂也?!盵5]647這轉(zhuǎn)眼即逝的夕陽,不僅象征著詩人個人沉淪遲暮,更是大唐帝國日薄西山的真實寫照。
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朋黨之爭,中唐以來形成的這三大弊病,到李商隱時期已是積重難返。政權(quán)內(nèi)部的黨爭此起彼伏,相互傾軋;藩鎮(zhèn)與朝廷、藩鎮(zhèn)與藩鎮(zhèn)之間戰(zhàn)亂頻頻,兵戈四起。這必然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連鎖反應:人口銳減,經(jīng)濟凋蔽,國破民疲,官場黑暗。因而一般士人在仕途上少有進身機會,那些低門小戶,出身卑微的有才之士也長期困于場屋。即使有人幸而得中,也往往在政治旋渦中沉淪下潦。這必然使這些士人盡忠報國的心態(tài)發(fā)生轉(zhuǎn)變,那么沉湎于男歡女愛的感官享樂和纏綿于卿卿我我的情感漩渦就成了這些失意士人填添補心靈空缺的方式。文人都是多情的,圍紅翠繞,儂情我意,晚唐幾位著名詩人的詩作中幾乎都有記錄這種生活的濃筆艷墨,李商隱也絕不會免俗。從他所遺留的詩作中,我們完全可以窺視到、領悟到。
但從詩人一生坎坷的遭遇來看,這種感情又不可能是圓滿的、美妙的。在作者的詩中,充滿著哀婉惆悵。很多學者考證出李商隱經(jīng)歷了三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與女道士的戀愛仙夢;與柳枝姑娘的難緣情愫;與王氏夫人的生死情緣。[6]
我們姑且不管有關李商隱風流韻事的真假,但就從李商隱留下的關于男女愛戀、相思的詩作中,可以感知到那種哀婉惆悵。詩人在《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中寫到: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深鎖幽閨、渴望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呼喊?!跋嗨肌北臼浅橄蟮母拍?,詩人由香銷成灰聯(lián)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為具象,用強烈對照的方式顯示了美好事物之毀滅,使這首詩具有一種動人心弦的悲劇美。又如在另外一首《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作者寫道:“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贝嗽娭?,“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成為千古名句。李慶甲先生在其著作《瀛奎律髓匯評》中曾轉(zhuǎn)述明末清初學者馮舒的評價說:“次聯(lián)襯貼流麗圓美,‘西昆’一世所效”。
王氏夫人是李商隱深愛的妻子。她出身高貴,卻甘愿隨李商隱過著貧困、流離的生活。李商隱的仕途生活,雖深受王氏家族影響,一生在“嫌忌、流貶”中掙扎,但對妻子卻充滿了深深愛意。《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寫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被稱為“愛情的絕唱”。它描寫了愛人間離別的痛苦和思念,抒發(fā)了真摯的相思離別之情,其中也流露出詩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悶苦,極具濃郁的傷感色彩,哀婉之痛,凄怨之深,令人扼腕嘆息。
《夜雨寄北》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在家鄉(xiāng)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娙嗽诎蜕接暌怪兴寄钇拮樱錆M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詞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思念之苦躍然紙上。
當然,對于李商隱的《無題》詩,特別是對他的《無題》愛情詩,歷來爭論頗多。所以,元好問才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感慨。[7]24但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認為文本(未經(jīng)讀者閱讀處于自在狀態(tài)下的作品)的潛在意向也制約著讀者的審美接受,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避免對作品的隨意性理解。[8]331故此,盡管許多專家對李商隱的愛情無題詩提出了很多見解和考證,但是,更多讀者對《無題》詩中愛情詩的理解還是趨于一致的。
李商隱的詩歌能夠在晚唐時期獨樹一幟,這與詩人獨特的氣質(zhì)和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也與詩人所處的歷史大環(huán)境有密切聯(lián)系。詩人通過自身經(jīng)歷,鑒照到了唐王朝衰敗的現(xiàn)實, 從而對現(xiàn)實充滿悲情感傷;詩人通過詩歌抒發(fā)了對世事艱難的痛苦,對自身遭際的傷悼之情。詩人看到人生的短暫和渺小,看到自己的無奈,詩人的詩作突出了 “以悲為美”的審美特性,留給后人無限感慨。詩人及其詩作由于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對現(xiàn)實的悲嘆而難以實現(xiàn)超越自我,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詩人的悲劇。
[1]楊世明.唐詩史[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2]李商隱.獻相國京兆公啟《樊南文集》(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楊知新.福田寺三門記(全唐文)卷804[M].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8.
[4]喬芳.淺談馮浩及其《玉溪生詩集箋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5]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箋注[M].高雄:廣文書局,1981.
[6]陳貽焮.李商隱戀愛事跡考辨[J]. 昆明師院學報,1978,(3).
[7]劉澤.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集說[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8][德]姚斯.什么叫審美經(jīng)驗[A].劉小楓選編.接受美學譯文集[C]. 羅悌文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責任編輯 魯守博)
2015-05-23
李偉,男,山東淄博人,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文學碩士;王德浩,男,山東淄博人,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系助講。
I222
A
1672-0040(2015)05-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