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清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研究
袁翠清
(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被征地農民日益增多,出現了一系列與其相關的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問題,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為了營造和諧健康的社會風氣,必須對農村被征地家庭存在的法律問題加以預防和解決。通過對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法律關系的界定,分析農村被征地農民存在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危害后果和成因,提出解決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建議及具體措施,對相關問題的解決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為營造和諧、文明、健康的農村社會風氣做出貢獻。
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就業(yè)安置;預防救濟
隨著我國中部崛起戰(zhàn)略的實施以及綜改試驗區(qū)的展開,我國農村地區(qū)征地的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大量的農民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發(fā)展浪潮下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的土地而成為了被征地農民。對被征地農民安置方式存在的不足,使這些土地被征收的農民在獲得巨額補償款后,一時難以完成身份的轉變,加之缺乏財產管理規(guī)劃的能力,常常相互攀比、盲目消費,甚至將大筆的補償款用于不正當消費,導致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問題逐步凸顯,如“一夜暴富”后的離婚率上升、婚外情及子女教育不當等,并逐步發(fā)展成為社會問題。因此,為更好地解決農村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加快推進相關立法已勢在必行。
(一)被征地農民的法律定義
被征地農民是1993年以來出現的,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群體,具體是指征地時享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在冊農業(yè)人口,在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因征地失去1/2以上農用地的人員;在城市規(guī)劃區(qū)外,被征地農戶人均耕地面積低于所在縣(市、區(qū))農業(yè)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3的人員。目前,我國大約有4600萬人成為了被征地農民。綜上所述,可以將農村被征地農民定義為:由于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用地的擴張而被政府征用土地的農民。[1]
(二)婚姻家庭法律關系的界定
婚姻家庭的法律定義包括婚姻和家庭兩部分:婚姻,是指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間的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指在一起生活的成員間互負法定義務且互享法定權利的親屬團體。該定義首先強調婚姻的合法性和穩(wěn)定性,其次強調家庭成員間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因此,婚姻家庭法律關系是指由婚姻法調整的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合成,主要包括夫妻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以及圍繞家庭所產生的人身和財產關系。[2]
(三)被征地農民存在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及影響
被征地后農民獲得了巨額補償款,短時間內聚集的財富,導致原本想通過辛勤勞作奔小康的農民迷失了方向。他們擁有大筆補償款之后除了互相攀比奢華、揮霍無度、盲目炫耀外,大多數農民似乎沒有了其他追求,進而導致了諸多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問題。
1.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發(fā)生在家庭成員之間違反法律并違背善良風俗的暴力行為,它的存在制約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發(fā)展”。[3]其主要形式有:精神暴力,如進行人身辱罵、威脅、對伴侶輕視等;身體暴力,是指用肢體對人身進行的毆打、捆綁等行為。家暴行為不僅會傷害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更會侵犯受暴方的人身和財產權利。在被征地后的農民家庭中陸續(xù)出現了家暴的問題。調查發(fā)現,20%的女性承認被征地后出現了家庭暴力,16%的男性承認在被征地后對自己配偶有家庭暴力行為,實際生活中可能該比例會更高。一方面,農民素質較低,發(fā)生家庭矛盾時常使用暴力解決。另一方面,男方的經濟地位在被征地后顯著提升,“話語權”增強,而農村婦女一般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家庭地位較低,被征地后男方對自己“糟糠之妻”的不滿增多,伴隨著婚外情的出現,男方動輒便會對妻子進行拳打腳踢,給女方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4]
2.婚外情
婚外情又俗稱為有第三者或外遇,指的是夫妻一方或者雙方在存續(xù)的婚姻之外與第三方所形成的情愛關系?;橥馇橐蚱潆[蔽性而成為婚姻家庭生活的定時炸彈,常會引發(fā)十分復雜的社會法律問題。36%的被調查農民稱被征地后出現了婚外情現象,主要以男性為主;67%的女性農民表示男方出現婚外情后會與之繼續(xù)生活。[3]可見,被征地農民對婚姻忠誠的認識存在很多問題,他們主要受古代“男有三妻四妾”觀念影響,尤其是對于被征地后的農民而言,巨額的補償款間接助長了男方的出軌行為。婚外情對配偶造成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嚴重侵犯了配偶權,而且還會對配偶的其他權益造成侵害,有悖于社會的公序良俗和公平正義,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3.子女教育問題
子女健康成長不僅是每個家長的夙愿,也關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但在被征地后的農村卻出現了很多“混”社會的青少年。被征地后,父母因獲得了巨額的補償款能為孩子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卻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富養(yǎng)”,加之家長本身也會沉迷于一些不良習慣,無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如:一個學生在填家庭狀況父母職業(yè)一欄時,居然填的是打麻將。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會造成子女相關價值觀的扭曲。調查顯示,10~20歲年齡段的子女中,有35%表示父母長期賭博,自己對此也不排斥;31%表示雖然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嘗試,但不認為父母的賭博行為是不對的。有38%的被征地農民表示子女在被征地后出現了更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成績退步、花錢無度、結識社會不良青年,參與打架斗毆、沉迷網絡和迪吧,有些青少年甚至在家長或者周圍村民的影響下參與了賭博和吸毒,前途堪憂。[3]青少年的意志力相對薄弱,如果家長不能樹立健康良好的榜樣,對孩子加以正確地引導,就很容易使子女沾染不良習慣,逐漸荒廢學業(yè),嚴重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和未來前途。[5]
4.離婚率上升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離婚率持續(xù)上升,2010年的離婚率從1970年的0.33‰上升到2.00‰,約增加了6倍,而被征地農民家庭的離婚率則高達3%。[6]在對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現狀的調查中發(fā)現:被征地農村地區(qū)夫妻雙方在一起為生計奔波勞碌時很少有離婚現象,但在被征地后物質方面得到很大改善后,夫妻間越來越疏遠并出現了相當高的離婚率。此外,被征地后的農民因無地可耕,手里又有大筆的補償款常會參與賭博,賭博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沉迷賭博后對家庭再無心耕耘,動輒吵鬧打架等行為更是會對原本美滿的家庭造成嚴重的傷害;有些被陣地農民甚至暴富后因賭博又重新返貧,導致家庭破裂,引發(fā)了很多社會問題,如被征地農民離異家庭的子女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知識匱乏、社會責任感缺失、易走上犯罪道路等。[6]
土地對于農民而言很重要,被征地后沒有了世代依存的土地,無法繼續(xù)從事農業(yè)生產,喪失了收入來源,伴隨著老年、疾病、傷殘、失業(yè)等風險,未來生活缺少了保障。政府也注意到這些問題,所以近幾年的貨幣補償金也大大提高,這種補償方式是讓被征地農民自謀發(fā)展、自擔風險。對于政府來講簡便易行,而對于農民來講,貨幣的一次性巨額支付遠遠超出了農民原有的生活水準。面對巨額資金,他們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便會出現較多的婚姻家庭問題。具體成因分析如下:
(一)政府的征地方式存在缺陷
調查顯示,征地后相關政府機構一般不會設置相應的就業(yè)安置崗位;有些政府機構設置的就業(yè)安置崗位,大多數村民表示不滿意,因為其多為短期、勞動強度大、工資很低的服務性崗位,比如清潔工、保安等,不能滿足農民對工作的心理預期;被征地后,農民擁有幾百萬的補償金和幾套安置性住房,所以他們寧可失業(yè)也不去政府的就業(yè)安置崗位工作。[3]大量農村勞動力的閑置和暴富必然會引發(fā)很多社會及家庭問題。一方面,現行法律、政策明確規(guī)定在征地后要給予被征地方“合理補償”、“妥善安置”、“30倍補償”等原則,但卻尚無可操作性法律、政策的界定,致使征地拆遷工作“無法可依”,因此政府往往傾向于避開難題,以一次性的資金補償和房產安置為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政府對被征地農民身份轉變后婚姻家庭法律宣傳及相關問題引導的缺失,使得被征地農民在被征地后婚姻家庭法律意識淡薄,不知“一夜暴富”后應該何去何從。
(二)被征地農民的文化及法律素質偏低
被征地后,農民出現的諸多婚姻及家庭問題與其自身的素質有很大關系。調查顯示,在100位村民中有39%的僅為小學文化,33%的為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僅占13%,沒讀過書的占15%。[7]被征地農民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加之對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了解較少,導致在得到一次性巨額補償款后,因沒有固定的職業(yè)、缺乏長遠的生活規(guī)劃,農民易相互攀比,易效仿不良生活習慣如:賭博、吸毒等;對夫妻忠誠義務的不了解和不重視常會導致婚外情?;橥馇?、高離婚率、賭博、吸毒等問題時?;橐蚬?,而以上問題又必然會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三)相關基層組織對該類問題解決機制的缺失
首先,相關基層組織對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問題采取漠視態(tài)度。絕大多數村干部本身的角色也是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知識更新的速度緩慢,對于被征地后出現的諸多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問題,由于自身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知識和經驗,同時受“清官難斷家務事”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村民家庭內部的事情不好多做插手,導致對被征村民出現的婚姻家庭問題不能及時進行引導和勸阻。其次,基于婚外情、家庭暴力等的危害性及和諧家庭的重要性,相關基層組織有義務經常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和普及,同時應該建立對該類問題的解決機制。但現實中,相關基層組織要么對此類問題采取不作為;要么偶爾進行宣傳和普及,但因時間相隔長、范圍小等原因,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要么僅僅停留于宣傳、教育和普及,卻不建立相應的解決機制;要么將解決機制流于形式。相關基層組織對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問題的漠視及不作為,致使問題進一步走向惡化。
(四)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現行立法集中于如何完善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保障制度、如何認定夫妻財產關系等,而對其婚姻家庭其他方面的立法卻很少且很籠統,立法的相對空白,對被征地村民易出現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沒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出現問題后也難以訴諸相應的法律救濟途徑。
首先,我國現行法律對家庭暴力、婚外情等的不完善規(guī)定?,F行《婚姻法》首次在基本法層面明確規(guī)定禁止家庭暴力、對受害者的救助措施以及對施暴者的行政處罰。《婚姻法》司法解釋(一)明確界定了家庭暴力,《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對婦女、未成年人、老人的人身權益進行了專門地保障性規(guī)定,有利于推動反家暴的順利進行。[8]但很多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表達的是想要保護的意愿,僅停留在政策的層面,可操作性并不強。加之,我國現階段缺乏反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律,分散性的法律導致執(zhí)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之間難以配合和協調,對反家庭暴力難以起到實際效用;我國《婚姻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配偶權,修訂后的婚姻法亦未明確規(guī)定,只是涉及到配偶權的某些方面。如:第4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第3條:“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第14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等,可以看出現行婚姻法用分散、原則性的法條做了相關表述,但卻回避了配偶權的概念,因此對出現婚外情的當事人難以引用具體法律進行懲戒,致使婚外情現象愈演愈烈。
其次,我國對賭博、吸毒等離婚原因及離婚制度規(guī)定的不完善。由于賭博和吸毒是導致農村被征地農民離婚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相關法律規(guī)定加以關注。我國雖然制定了很多規(guī)制賭博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但大都過于籠統、模糊,難以在實踐中被恰當地把握。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guī)定的“不以營利為目的,進行帶有少量財物輸贏的娛樂活動,以及提供棋牌室等娛樂場所只收取正常的場所和服務費用的經營行為屬合法?!保?]這一規(guī)定使對賭博的認定難度增加,也為不法之徒鉆法律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而對于吸毒行為,目前我國刑法并不認定為是犯罪,但現實是被征地農民旺盛的毒品需求刺激著農村毒品市場的發(fā)展,所以應規(guī)定吸毒在一定條件下是犯罪行為,從根本上遏制毒品犯罪,減少因吸毒引發(fā)的婚姻家庭破裂。
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46條的規(guī)定增設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這是當代民法的公平原則和保護弱者原則在離婚問題上的反映,是我國當代法制建設的一大進步。但該制度在適用具體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其確立的離婚自由原則會導致實質上的不平等。如,因婚外情導致離婚的情形就明顯存在不公平。因為被征地家庭中男方大都是家里的經濟支柱,農村婦女尤其是農村已婚婦女的經濟地位一般較低,因其對離婚后經濟及子女的顧慮而不能完全地享有離婚自由,反之男方若任意行使離婚自由則會使女方離婚后的生活陷入困境;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中雖堅持男女平等,而實際上離婚中處于弱勢的女方,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遭受的損失均大于男方,離婚后女性大多會因婚姻的破裂而生活水平下降,且再婚困難重重,但現行法律卻未能顧及這些實質性差異而給予女方相應的補償。
近年來在城市化進程中,被征地后的“一夜暴富”對許多農民家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政府及立法部門在解決農民土地被征用問題時,主要關注的是補償金的數額及補償金的發(fā)放方式,而很少關注補償金發(fā)放后農民的支配及生活方式,不合理消費不僅會引起農民自身二次返貧,也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婚姻家庭問題、社會問題。[9]故引導農民步入新生活、平穩(wěn)地渡過轉型期,需要法律、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培訓和安置問題
政府在征地前要進行實地調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征地政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同時要嚴格、科學地執(zhí)行相關征地規(guī)定,加強對補償資金的監(jiān)督和管理,要確保該筆資金以最合理的方案分配到被征地農民手中。此外,政府有責任幫助被征地農民家庭平穩(wěn)地渡過這一特殊時期,不應該僅是簡單的給付一筆補償金,還應該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其就業(yè)培訓和就業(yè)安置問題,進而防止農民一夜暴富后肆意揮霍補償款,引發(fā)婚姻家庭及社會矛盾。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安置,政府、用地單位、就業(yè)服務機構都有責任。政府首先應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失業(yè)登記,在此基礎上發(fā)放公益性崗位,確保農民在被征地后有基本的生活來源。其次,政府應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職業(yè)教育和技能培訓。因為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通常難以勝任工資較高、要求也高的工作。[10]因此政府應拿出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培訓,以提高其勞動技能、增加其就業(yè)機會。
(二)相關基礎組織形成聯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問題
農村真正實現城市化,需要跨越物質貧困和精神貧瘠兩道鴻溝。因此不僅是政府和村委會,相關基層組織也有責任通過提高被征地農民自身的法律素質,有效預防和解決其出現的一系列婚姻家庭法律問題。
首先,相關基層組織要做好法律宣傳工作。婦聯及未成年人保護組織要經常行的組織一些講座,使被征地農民對家庭暴力、婚外情、賭博、吸毒及子女教育等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提高他們自身的法律素質;基層媒體也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通過輿論宣傳,幫助失地農民看清自己面臨的境遇,多做一些關于理財規(guī)劃、家庭暴力、賭博、吸毒等方面的案例宣傳,盡量減少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發(fā)生。[11]
其次,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基層組織如農村信用合作社,要對被征地農民進行全方位的財富管理培訓。農民對高額財富缺乏正確的管理能力,他們迫切需要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來填補自身存在的大量金融知識盲區(qū)?;鶎咏鹑跈C構應為其進行免費的金融知識培訓,這樣農民不僅能掌握管理大筆資金的方法,金融機構也可以開拓面向農村的理財市場。
最后,基層法院可以在被征地農村設立現場法庭,為村民提供法律幫助;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也可以為其現場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家暴防治委員會應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向公安機關提出方案,設立強制矯治所;開設被征地農民心理診所,為被征地后農村出現的大量賭博及吸毒人員提供免費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婚姻家庭觀??傊嚓P基層組織應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多層次、多角度地為被征地農民建立有效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防治體系。
(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預防和救濟被征地農民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
1.出臺科學合理的農村征地細則。
進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從制度上預防被征地后可能出現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首先要創(chuàng)新征地制度,在某些情況下,可允許村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出租的方式參與土地開發(fā),長期分享社會進步產生的土地收益,而非以一次性補償金了結;其次要制定相應的約束機制,及時向農民公告國家的征地政策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并將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對象及土地補償費的數額等一并公開。這樣就可杜絕一些地方政府為簡便省事只為農民發(fā)放一次性補償金,從根源上減少農民“一夜暴富”的可能性。
2.注重有關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針對失地農民的家暴問題,首先,應盡快出臺《家庭暴力防治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和分工配合,系統地規(guī)制家庭暴力;其次,建立民事保護令制度,及時保護受害人。該制度的啟動可由被害人主動申請,也可依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職權啟動;還可依據法律賦予警察主動介入農村家庭暴力案件的職責,對于家庭暴力比較突出的家庭,警察可以和基層組織取得聯系進行走訪調查,根據家庭暴力發(fā)生的原因對癥下藥,對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和受害人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或不同意調解的,再由警察和基層組織提供相關證據幫助受害人選擇法律救濟途徑。[12]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被害人,大大減少被征地農民出現家庭暴力的機率。
第二,針對失地農民的婚外情問題,最主要的是確立配偶權制度。首先,明確配偶權的概念和性質,配偶權是存在于夫妻間的一種身份權,其構成并反映了婚姻關系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婚姻關系區(qū)別于其他社會關系的唯一標志。其次,確定配偶權的內容,配偶權應包括姓名權、同居權利與義務、忠實義務、婚姻住所商定權、日常家事代理權、夫妻共同生育權等。最后,完善夫妻忠實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明確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侵權性質,并將第三者作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義務主體。如此便有可具體操作的法律來規(guī)制婚外情,對第三者產生較強的警示作用,從而有效地減少被征地農民的婚外情現象。
第三,針對失地農民高離婚率問題,首先,應完善《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guī)定,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改為“婚外性行為”,以其作為離婚過錯賠償的情形之一。其次,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離婚案件中的過錯方,不僅應要求其承擔物質損害賠償責任,同時也要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從而真正起到對弱者的保護。再次,加大執(zhí)法懲罰力度,強化并增加離婚時財產分割有利于無過錯方的法律規(guī)定。只有離婚財產分割有利于無過錯方,才可能真正對被征地農民的離婚起到制約作用,提高過錯方的離婚成本,維護被征地農民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最后,由于賭博、吸毒是引起被征地農民離婚的重要原因,所以應將賭博罪由“數額犯”修訂為“營業(yè)犯”,即行為人的賭資客觀上達到了法律規(guī)定的最低限額,就可推定行為人在主觀上為故意;若行為人無法證明自己無過錯,則認定為賭博罪,這樣就可以解決司法定罪難的問題,將賭博行為懲治于初淺階段,防止因征地導致賭博的進一步蔓延,減少其對和諧穩(wěn)定婚姻家庭關系的不良影響;應進一步完善禁毒法規(guī),將吸毒行為犯罪化,從根源上遏制毒品犯罪,使毒癮較深的被征地農民接受法律的制裁,對其他村民起到警示作用,同時健全針對失地農民的強制戒毒機制,使毒癮不深的村民盡早戒毒,幫助他們重塑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減少因吸毒引發(fā)的離婚問題。[13]
以上法律建議和措施對于預防和解決被征地農民出現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大有裨益。因其一系列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在于被征地農民的“瞬間暴富”,在大筆補償金面前迷失自我。一旦完善征地及相關法律,長遠受益的就業(yè)和社會保障會取代一次性的大筆金錢補償,被征地農民的消費行為便會趨于合理,結合活用諸多防治手段、機制,被征地農民在面對賭博、毒品、婚外情等誘惑時,心理上會權衡利弊,大大減少相關問題的發(fā)生概率,從而實現良性循環(huán),使農民真正在征地浪潮中受益,維護他們家庭的和諧和穩(wěn)定。
被征地農民家庭出現的諸多婚姻家庭法律問題不僅關乎被征地農民自身的生存狀況,還關乎被征地農村地區(qū)的和諧與穩(wěn)定。本文嘗試以被征地后農民家庭中存在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為視角;從法律及社會角度,分析被征地后農民家庭出現一系列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深層原因;以完善立法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提出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議和措施,如確立配偶權制度、出臺《家庭暴力防治法》、完善《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等。希望能為解決被征地農民出現的婚姻家庭法律問題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周云鳳.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2):44-46.
[2]杜江涌.中國的婚姻制度立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4):23-26.
[3]肖慧.柳州市征地拆遷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國土資源,2009(2):28-31.
[4]李艷艷.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被征地農民的權益保障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2.
[5]寶敖恩吉雅.農村賭博成因與社會危害關系探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3(3):45-47.
[6]徐安琪.離婚風險的影響機制——個綜合解釋模型探討[J].社會學研究,2012(2):121-125.
[7]林匯泉.被征地農民盲目消費“補償款”應引起重視[N].人民政協報,2010-11-29(3).
[8]耿玉軒.家庭暴力的特點與法律規(guī)制[J].開封大學學報,2012(4):48-50.
[9]李雅民.拆遷暴富之憂[J].東方劍,2013(8):18-21.
[10]王勇,王淑卿.失地農民就業(yè)困境與出路[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6):14-18.
[11]張苧月.被征地農戶“一夜暴富”誰來為他們打理后半生[N].上海證券報,2013-01-24(4).
[12]劉飛.我國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完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13]袁婷.吸毒人員刑事責任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
(編輯:佘小寧)
Research on Legal Marriage and Family Problems of Rural Landless Peasants
YUAN Cui-qing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Datong University of Shanxi,Datong Shanxi 037009,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ance of urbanization,the rural landless farmers increased.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legal marriage and family issues for them,which have been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local community.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existing legal problems of rural landless families,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rural atmosphere,this research is necessary.By defining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marriage and fami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landless farmers'marriage and family issues,such as legislative proposals and specific measures,aiming that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can have a better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and create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rural area.
Landless peasants;Marriage and family;Job placement;Prevention and relief
D923.9
:A
:1671-816X(2015)02-0119-06
2014-11-03
袁翠清(1981-),女(漢),山西大同,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商法學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課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