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月靜
你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知識分子,在聚會時的高談闊論中懂得如何把殖民主義加上“后”,在結構主義之前加上現(xiàn)代,在批判,女權,種族等詞匯上加上“主義”,但是你可能沒有注意到學術界的一種新現(xiàn)象:雖然并非顯學,但是恰恰又跳出了學術的小圈子,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那就是動物研究。
動物研究現(xiàn)今是個熱門話題,其熱門程度甚至超過了全球暖化。不僅生命科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還包括神經(jīng)科學家、倫理學家、認識論學者、法學理論家和文學學者等,都以前所未見的頻率,就人類對非人類世界的職責、人與非人界限的滲透或休戚與共,以及物種間的交流等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動物研究成為各種學科交叉的試驗田:社會學、生物學、政治理論、人類學等都在動物研究中占了一席之地。
英國著名動物學家、生物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便是這股動物研究熱潮中的一員,這位終身與動物為伍的牛津大學博士,一生都在行走。他用一只眼睛觀察動物,用另一只眼睛審視人類。1967年,他用“裸猿三部曲”——《裸猿》《人類動物園》《親密行為》震驚世人。其實他最為人知的還是這本上個世紀80年代出版的科普性著作《貓咪學問大》。
還有比貓更淺顯的嗎?到處可見它們的身影,我家就曾經(jīng)先后養(yǎng)過幾只貓。很多人都對貓感興趣,它們已經(jīng)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且慢,誰的生活,它們的還是我們的,它們怎么看待真實和生命?當貓站在窗邊仰望天空,那毛茸茸的小腦袋真的是在思索“貓生”嗎?惠子問莊子的問題:“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快樂呢?”這也正是研究動物的學者們的焦慮所在。
在書中,莫利斯便以更貼近貓科動物的方式觀看世界,在書中回答了,貓為什么會發(fā)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貓為什么喜歡磨蹭人的腳?貓為什么要吃草?貓借著聲音、眼神、尾巴和耳朵動作在傳遞什么訊息?等等養(yǎng)貓、愛貓者的疑問。
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在浴室洗澡的時候,發(fā)覺自己的寵物貓跟了進來,還盯著他的光身子看,他被貓注視得靈機一動,于是就有了長達十小時的演講《我所是的動物》。而莫利斯的研究可以說基于他對貓50多年的觀察,不過許多貓科動物的行為發(fā)生在廚房和客廳這個大本營之外。貓一方面可以跟人發(fā)展出親密關系,卻又要求活動及行動的獨立自主,而且能夠如愿以償。在某種意義上,紐約大學開創(chuàng)性動物研究的先驅巫娜·喬都瑞(Una Chaudhuri)教授所說動物在某種意義上是永恒的他者,完全是針對貓所言的。
他者這個概念,因為文學理論家愛德華·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的論述而為人所知,就如同西方從自身的文化和藝術背景出發(fā),想象出東方文化一樣,動物研究也是從人類社會的視角構筑出的動物形象?!敦堖鋵W問大》這本書正如著名的貓迷,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所言,愛貓的人不得不看,不過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嫌棄貓,比起狗來,人們更容易遺棄貓,部分因為貓即使被扔出家門仍然“可以”存活。大多數(shù)貓在被遺棄之后,都不得不在惡劣的都會環(huán)境中凄慘地度過余生。對此莫里斯說,“只不過再次證明人類一再可恥地違反古代人貓的契約。但這如果跟數(shù)百年來我們虐待、折磨貓的殘酷手段相比,也算不了什么了”。
如今我們正處于動物權利運動的后期階段,不過勢頭更強大,動物權利運動自古就有,甚至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其現(xiàn)代階段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著名倫理學家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一書為開端。現(xiàn)代社會中有些人力圖用無情的冷漠和乏味的自私來鏟除所有形式的寵物飼養(yǎng),從來沒有意識到對數(shù)百萬孤獨的人而言,貓其實是最理想的伴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