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E·H·岡布里奇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格式塔理論解答了藝術形象再現(xiàn)的建構機制以及觀者在此過程中擔任的角色,試圖通過利用該理論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即“圖式與修正”和“制作與匹配”,對18世紀小說《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中的主人公湯姆·瓊斯的人物形象進行解讀。在該小說的釋讀中,讀者不再是被動地參與,而是經歷了一個心理建構的歷程:由圖式階段形成的湯姆的天真、善良、熱心,逐漸通過“制作與匹配”的途徑,發(fā)現(xiàn)了湯姆自身存在的生活不檢點、道德立場不強等劣根性,與之前印象比較形成反差,逐步與作家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意圖靠近,通過這樣一個“修正”的過程逐漸形成了與作家意圖一致的人物形象,即湯姆·瓊斯呈現(xiàn)出一個不完美英雄的形象:一個熱心、正義卻也不乏各種缺點的圓形人物,進而也使該人物形象更為真實、更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讓讀者產生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15)03-0247-0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3.010
Imperfect Hero: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Tom Jones in Perspective of Gestalt Theory
Yang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E.H.Gombrich’s gestalt theory on artistic creation explains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artistic characters as wells as the roles of observers.The author intends to employ two important concepts,namely schema&correction and making&match of the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image of Tom Jones,the protagonist in the 18 th-century novel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During the interpretation,readers are not passive participants but undergo a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y are first impressed by Tom’s innocence and warm-heartedness created by schema.Then they are encountered with a loose sense of morality and profligacy in him against the previous image via the making and match stage,gradually coming near Fielding’s writing intention.In the end,an imperfect image of the hero Tom Jones in line with Fielding’s writing intention is gradually formed after the correction stage: Tom is a round character with a warm and righteous heart with human frailties,which makes him real to life and close to readers,creating a far-reaching aesthetic effect upon readers.
Keywords: E.H.Gombrich; Tom Jones; schema&correction; making&match
收稿日期: 2014-04-17
作者簡介:楊 瑩(1988-),女,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E-mail: crystalyy1019@ hotmail.com
在現(xiàn)當代菲爾丁研究中,《湯姆·瓊斯》被譽為英國小說中結構最完美的作品之一,是菲爾丁小說藝術日臻成熟的表現(xiàn) [1]197。其中,菲爾丁在這部小說中所塑造的主人公湯姆·瓊斯打破了英國小說啟蒙時代所具有的完美的主人公形象,富有實驗性又頗具爭議。國內對于這部小說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對比文學層面,如對比中國古典白話小說中的“說書人”和《湯姆·瓊斯》中的敘述者角色 [2];小說家之間的創(chuàng)作比較 [3-4];或者進行共時研究,如《紅樓夢》和《湯姆·瓊斯》在作者與讀者關系、審美教育、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異同 [5]。但可以看到,對于閱讀過程中讀者對主人公湯姆的解讀,湯姆人物形象的建構過程鮮有涉及,嘗試引入岡布里奇關于藝術形象再現(xiàn)的格式塔心理學理論闡釋湯姆人物形象的相關研究仍然處于空缺狀態(tài)。人們認為,讀者是小說的“觀察者”,“觀看著”湯姆一步步的成長,主要參與了湯姆形象的建構過程。不能否認作者菲爾丁造就了湯姆·瓊斯的人物形象,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該人物形象的闡釋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實為將有關人物形象的碎片逐漸整合從而形成與作家寫作意圖相一致的格式塔心理過程。本文借助岡布里奇結合格式塔心理學解讀藝術作品的理論,通過從圖式與修正、制造與匹配的過程,展示讀者解讀湯姆·瓊斯人物形象逐漸凸顯的心理建構過程。
一、岡布里奇格式塔理論中的重要概念
格式塔理論認為,視覺感知是一個形成性過程,其最終結果是由觀察者“看”出來的。岡布里奇則將格式塔心理學概念引入藝術創(chuàng)作中,認為藝術的再現(xiàn)并非完全模仿觀察者所“看”到的,因為不存在純粹的“看”,“看”是包含著心理過程,根據(jù)“圖式與修正”的相互作用而發(fā)展變化 [6]43-56。
“圖式修正”、“制作匹配”是著名藝術史學家岡布里奇構建的視覺藝術心理的知覺模式框架。這種模式也為釋讀文學作品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它將觀察者,即讀者融入作品之中,在對小說主人公進行不斷的假定與修正,在這個過程中,對主人公的解讀不再是“1 +1 =2”的量化關系,而是給人以“1 +1>2”的意猶未盡之感,讓主人公的形象更為豐滿,也為讀者帶來全新的釋讀體驗?!皥D式”指由經驗、學習而來在大腦皮層上留下長時記憶痕跡的觀念模式 [7]。在小說釋讀過程中,“圖式”可理解為讀者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形成的集體無意識,即讀者對人物形象判斷的一種心理定向,使得他們形成對人物形象的知覺期待,從而尋求小說中與圖式相對等的刺激,根據(jù)這種刺激對期待不斷進行“修正”,直到期待完善化,形成具體全面的人物形象 [8]。在“圖式修正”過程中,不能忽視岡布里奇提出的兩個重要概念,即“制造和匹配” [9]。制造,即讀者對小說人物形象在預先圖式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深入理解文本,之后再進行“匹配”。通過“匹配”小說人物前后不同或一致的表現(xiàn),從而達到修正人物形象的目的,使得人物形象逐步接近并最終與作家設定人物的意圖匹配一致,讀者則在再現(xiàn)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獲得愉悅。
W·伊瑟爾談及菲爾丁小說特點時,認為菲爾丁小說沒有限制在說服、教育讀者的目的。而是在閱讀過程中,做了一種轉換,如Booth W在談及與小說的聯(lián)系時所說:“簡單說來,作家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形象以及他的讀者的形象;他用創(chuàng)造第二自我的方式看待其讀者,由此最成功的小說釋讀應當是作家和讀者能夠達到完全一致的意見?!?[10]295而岡布里奇格式塔理論下的藝術作品人物釋讀,觀察者(讀者)正是通過“圖式修正”過程不斷進行“制造”和“匹配”,從而不斷地推進人物形象的形成,逐步靠近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
實際上,菲爾丁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對于湯姆人物形象的定位,也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即“倘若你喜歡十全十美的人物,那么時下有的是可以滿足你這種嗜好的作品;然而我們涉世以來從未遇到過那樣的人,我們也就不想在本書里去寫他” [11]573。他同時又提醒讀者,對于像湯姆這樣的主人公,讀者不應該由于其不夠完美就說他壞,這也為格式塔理論建構人物形象提供了可行性。
《湯姆·瓊斯》共18卷,分為三個部分,1至6卷為第一部分,主要描繪了湯姆在奧爾華綏家逐漸成長的過程,這一部分也為讀者對其形象的解讀提供了“圖式”; 7至12卷為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湯姆被趕出奧爾華綏家之后的一路上經歷的坎坷,這個階段讀者將經歷對湯姆形象的修正; 13 至18卷為最后一個部分,主要敘述了湯姆在倫敦大都會經歷的種種,最終得到成長,達成誤會解除、親人相認、愛人團聚的大團圓結局。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各種事件的相互作用下,讀者通過“制作與比較”湯姆前后形象的異同,達到修正先前完美形象的目的,最終再現(xiàn)湯姆不完美英雄的形象,也正是整個解讀過程的價值所在。
二、圖式階段:樂于助人、慷慨解囊的湯姆
18世紀,啟蒙主義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和他們以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的主張,以及他們關注現(xiàn)世生活的價值取向弱化了17世紀英國文學的宮廷格調和宗教氣息,使注重敘述普通人現(xiàn)世生活的寫實主義成為文學的主潮 [4]154。菲爾丁筆下的湯姆·瓊斯也是設定在現(xiàn)世底層的一個人物,第一部分的6卷主要描述了湯姆成年以前的鄉(xiāng)間生活,盡管出身卑微(孤兒),但在奧爾華綏先生的庇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是個富有魅力的英國鄉(xiāng)村青年。在這個階段,讀者對于這個年輕人的形象建構則停留在“圖式”層面,通過湯姆與周遭世界的接觸,獲得了其人物形象的有限信息。
湯姆在這一階段看到在奧爾華綏管轄的烏托邦式的片區(qū)中,也有一些家庭還遭受著貧困的痛苦。經過了偷獵事件之后,奧爾華綏把家中的看獵人黑喬治辭退了,令其家庭一度陷入貧困,湯姆發(fā)現(xiàn)后,忍痛將奧爾華綏贈與他的小馬賣了,將所得的錢一分不少地拿去救濟黑喬治一家。他這樣默默無聞的義舉遭到了家庭牧師的拷問,直到奧爾華綏先生親口問及時,他才說出了實情。
湯姆回答說:“自從您把可憐的看獵場的開除以后,他那一大家子挨餓受凍,快要活不下去了。我不獉忍獉看到他們餓著肚子,光著身子,而同時明知他們這一切災難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實獉在獉不獉忍獉,真是萬獉分獉地獉不獉忍獉?!闭f到這里,他臉上淌獉下獉兩獉行獉熱獉淚獉。接著又說:“我是為了搭救他們一家人的性命,才把您那件寶貴的禮物賣掉的,盡管我非常珍愛它。我是為他們才賣的馬,所有的錢都給了他們,我自己一文也沒留?!?/p>
奧爾華綏先生聽完這話,默默地在那里呆了一會兒,還沒開口,就忍不住流下淚來 [11]136。
湯姆不忍“看到他們餓著肚子,光著身子” [11]136,這樣的擔當以及由衷的善良讓奧爾華綏也不禁感動落淚,經過這樣的義舉,鄉(xiāng)間的百姓也對湯姆大為贊賞,他的善良、寬厚、豪爽、俠義,構成了他性格的主色調 [4]155,即逐步形成讀者心里的“圖式”形象。
在感情方面,湯姆從小和蘇菲亞青梅竹馬,但他介于出身卑賤不敢多想。然而只要蘇菲亞有什么閃失,他就會義無反顧地沖出來。在從受驚的馬下救了蘇菲亞之后,湯姆的左手臂也不幸骨折了,然而還是佯裝沒事地攙扶著她回家。
蘇菲亞馬上驚呼起來:“您折斷了胳膊?可了不得!”
“怕是真的折斷了,小姐,”瓊斯說,“可是讓我先來照顧您吧。我的右臂還能為您效勞,我可以扶您走過這塊地,然后沒幾步就到您府上啦?!?/p>
看到湯姆耷拉著左臂,用右臂攙扶著自己,蘇菲亞對湯姆折斷手臂一事深信不疑了。這時,她的臉色比剛才受驚時還要蒼白多了 [11]203。
未成年的湯姆在對待鄉(xiāng)里人以及戀人時的熱忱態(tài)度與慷慨義舉,使得讀者建立對湯姆的“預先圖式”,即湯姆為人善良、待人寬厚、用情專一,由此,讀者對湯姆日后的所作所為產生一種知覺期待,即湯姆是一個完美的人物。
三、制作與匹配階段:湯姆的圖式形象被扭曲、重構
第二部分帶著英國流浪漢小說的印記,湯姆經布利非誣陷之后,被奧爾華綏先生逐出家門,從此踏上了流浪之路,歷經磨難與考驗,而此時讀者在圖式階段形成的形象與期待逐漸開始模糊、扭曲。
在與布利非周旋的過程中,湯姆的百口莫辯與圖式階段并不匹配,他處于消極的境地,使得讀者對其產生同情的心理,在湯姆與布利非勾心斗角、奧爾華綏聽信讒言的情況下,湯姆變得不知所措、無力反擊,與圖式階段他積極應對各種世事、慷慨健康的完美形象截然不同,迫使讀者開始對其形象重新制作。
在從軍不順之后,和仆人巴特里奇重新啟程之時,夜助山中人的片段對湯姆而言無疑充滿暗示與象征意味。山中人與湯姆的交談中,談到自己在倫敦墮落、走投無路、歸隱一事,暗示著湯姆前往大城市倫敦之路充滿誘惑與艱險,讀者此時也即將踏上對湯姆形象修正的旅途。
那個曾經道德高尚的湯姆抵御不了誘惑,頭腦發(fā)熱了,在厄普頓出手救了歹人手下的少婦沃特爾太太,這樣的英勇義舉與圖式階段湯姆為仆人黑喬治一家慷慨解囊的熱心相匹配。然而,菲爾丁的意圖不在于粉飾這個英雄,于是在厄普頓旅舍湯姆經不住這位太太的誘惑,為情欲沖昏頭腦,就與她廝混,全然將摯愛蘇菲亞拋在腦后。如果說在鄉(xiāng)下同毛麗的廝混算是年少氣盛、不諳世事的話,那么此時成年后的湯姆做出這樣道德低下的事情,實在與一個完美英雄的形象不匹配,讀者開始在這樣的對比下“制造”出一個沖動、道德觀念搖擺的男子形象,他的沖動與之前的仁義之舉比較,在讀者心理建構過程中形成一個落差。
在談判時,美人兒十分巧妙而且不動聲色地繼續(xù)進攻,因此,在她再度發(fā)動攻勢以前,她就差不多已經征服了我們這位主人公的心。老實說,瓊斯先生所進行的恐怕只是一種假作姿態(tài)的防御戰(zhàn),他獉背獉信獉棄獉義獉,不獉去獉充獉分獉衡獉量獉和獉美獉麗獉的獉蘇獉獉菲亞獉締獉結獉的獉盟獉約獉,將獉要獉塞獉雙獉手獉獻獉給獉了獉對獉方獉。一句話,這場愛情上的談判一告結束,那位夫人就漫不經心地讓自己頸上的帕子墜在地上而露出了皇家炮臺。于是,瓊獉斯獉先獉生獉的獉心獉也獉就獉立獉即獉完獉全獉獉被俘獉,而這位嫵媚的征服者也就一如過去,享受著勝利的果實 [11]557。
湯姆在厄普頓偶然發(fā)現(xiàn)竟同蘇菲亞同住一個旅舍,得知蘇菲亞因知曉其浪蕩之事憤恨離開后,瓊斯對自己在激情之下所做的荒唐事懊悔不已,趕忙啟程追趕心中的摯愛。這一階段湯姆的人物形象與圖式階段漸漸不匹配,讀者眼中的湯姆形象開始重新得以“制作”:湯姆在踏上倫敦路途中儼然變成了一個落魄的異鄉(xiāng)人。讀者據(jù)此“制造”出來的是個道德底線松垮、易被情欲誘惑的人物形象。
四、修正階段:湯姆不完美的英雄形象 ?
最后一個部分也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部分,以大都會倫敦作為背景,湯姆人物形象的建構由此進入修正階段。城市在這個階段帶著隱喻的色彩,如果說圖式階段的鄉(xiāng)村是毫無憂慮的,制作與匹配階段的旅店是充滿誘惑的,那么在修正階段的城市遭遇則不斷地將湯姆推向道德與情感的中心,讀者進入了對湯姆的人物形象修正的最后階段。
湯姆絕不是那種冷酷無情的人,然而他有烈性人的弱點:他的朋友都承認他有點太容易發(fā)火,同時,他的對頭也承認他的脾氣很快就會平息下來。他完全不像海洋那樣:暴風雨過后,浪頭來得反而更加兇猛。看到巴特里奇低頭認錯,瓊斯也立刻軟了下來,和他握手,帶著和藹可親的神色同他絮絮叨叨地談著體己話兒,同時還嚴厲地責備著自己,雖然許多善良的讀者對他的責備要比那還要嚴厲一倍也不止[11]745-746。
盡管湯姆并非“冷酷無情的人” [11]745,也有人性弱點,聽不進仆人巴特里奇的勸告便毫不留情地加以“回敬”,吃軟不吃硬,情緒有些反復無常,這也為湯姆后來走投無路吃軟飯埋下伏筆。
到達倫敦后,湯姆身上近乎身無分文,這時上流貴族貝拉斯頓夫人“慷慨解囊”贈予50磅?;氐焦⒙牭椒繓|密勒太太講述表妹一家的窮苦生活,湯姆把自己的錢袋交給她,“請她斟酌看應該送那可憐的一家多少,就送多少” [11]794。他極富同情心的一面又突顯出來,與圖式階段的形象相匹配。
然而,湯姆最終還是屈服于貝拉斯頓夫人的包養(yǎng),供他在倫敦的艱難時日得以吃穿無憂。
湯姆一方面看出種種令人掃興的地方,另一方面仍舊深深感到自己欠夫人的情分。同時,他也清楚地看出夫人給他那許多好處是出自一種狂烈的情欲,自知如果不用同樣狂烈的情欲去酬答,夫人必然會認為他忘恩負義———更糟的是,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忘恩負義。他明白夫人在給他這一切好處時不言而喻的用意。可是既然他拮據(jù)得非接受夫人的恩澤不可,那么他認為從道義上著想,就必須付出代價……有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凡是無力償還債務,必須給債主充當奴才?;谶@一偉大公理,他就把自己奉獻給貝拉斯頓夫人了 [11]797。
在這個人物形象修正的階段,讀者明顯地通過湯姆遭受的一系列誘惑和苦難逐漸將圖式、制作與匹配階段形成的形象碎片拼湊起來,成為格式塔:雖然在男女之事上,湯姆缺少道德底線,但在助人方面他毫不吝嗇,親自出面幫助密勒太太家的大女兒出面,贏得了耐廷蓋爾,讓他們得以結婚,結合成幸福的家庭。在經歷了貝拉斯頓夫人事件之后,他最終得以擺脫,但同時也沒有生活來源了,正當一貴婦對其拋出橄欖枝的時候,主人公這一次經歷了內心的掙扎,決心再也不背叛蘇菲亞而婉拒了對方。
不論湯姆天性里有怎樣不務正的傾向,由于這位善良人的熏陶,以及同既美貌又賢淑的蘇菲亞的結合,他還是改正過來了。他并且對過去糊涂行為的反省中,學會了在他這樣生氣蓬勃的人身上罕見的謹慎和穩(wěn)重 [11]1103。
經過牢獄之災、真相大白的坎坷后,結尾處,讀者不難看到,經歷城市種種污穢之后,湯姆回到了鄉(xiāng)間和妻子、舅舅等親眷再次過上了無憂的生活。盡管小說開頭與結尾同樣以皆大歡喜為基調,但不同的是,主人公湯姆·瓊斯在經歷了路途中各種誘惑與考驗之后,日漸成熟,在愛妻和善良人舅舅的熏陶之下,“學會了在他這樣生氣蓬勃的人身上罕見的謹慎和穩(wěn)重” [11]1103。在湯姆人物形象的釋讀過程中,人們無法忽視觀者(讀者)在其中的參與作用,在岡布里奇看來,觀者(讀者)是藝術全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譯碼終端”,即正是在觀者那里,藝術品才實現(xiàn)了向知覺對象、審美對象的轉化 [7]130。
五、結束語
岡布里奇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格式塔理論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他將讀者視為小說釋讀的主體,讀者主動地參與到《湯姆·瓊斯》主人公湯姆人物形象的心理建構過程中。圖式制作與比較修正三個階段也正是讀者不斷接近、形成湯姆人物形象的建構過程:圖式階段為小說的第一部分,讀者建構湯姆人物形象的過程主要受其心理定勢影響,形成了對湯姆道德高尚、樂于助人、雪中送炭的知覺期待;在第二階段的制作與匹配過程中,湯姆在圖式階段為讀者所期待的扁平英雄形象逐漸開始動搖,讀者通過拿他與劇中人物、途中誘惑相比,在種種考驗中,英雄的形象逐漸開始扭曲,而越加接近菲爾丁創(chuàng)作初衷,即“不完美英雄”,讀者眼中“制造”出來的湯姆形象由此加入了意志力不堅定、感情泛濫等劣根性特征;在修正階段,讀者來到烏煙瘴氣的城市,通過城市中的各種戲劇性事件的考驗,湯姆最終在愛人、家人的幫助下回到了仍舊一片祥和的鄉(xiāng)村,他作為圓形人物的英雄形象也進一步得到印證:這是一個不完美的英雄,道德情感總有些顯而易見的瑕疵,但心中仍留存著真善美。這與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意圖匹配,最終達到一致的效果,這也使得這個不完美英雄顯得可愛,讀起來也更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