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真實的語言能力,能夠達到以目標語進行溝通,并能充分理解該語言的語言形式,及其背后所涵蓋的社會文化知識。上世紀80年代后,以美英國家為代表的外語教學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改為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核心,即不是培養(yǎng)語言專家,而是培養(yǎng)具有實際溝通能力的外語人才。這一理念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5C標準”。而伴隨著近年來“漢語熱”現(xiàn)象的不斷升溫,在中文教學中融入5C教學理念已成為漢語教學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5C中文教學;學生;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175-03
一、寫作背景
為了提高美國學生的外語能力以提供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的需要,美國政府制定出一套國家級外語課程標準——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1996年初版,1999年再版。該標準的核心內(nèi)容將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目標歸納為五個以“C”開頭的英文字母:Communication(交流溝通)、Culture(文化溝通)、Connections(相關連結)、Comparisons(比較能力)和Communities(社區(qū)活動)。“5C”是一個完整體系,五者相互依賴、結合、影響、支持,不但表現(xiàn)出當代最新語言學習理論,也代表了美國21世紀外語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著眼于當下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勢頭,將“5C”教學法成功地融入到漢語教學活動中則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二、理論基礎
認知發(fā)展?jié)撃軈^(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0是由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提出的學習理論。所謂“ZPD”是學習者“目前的能力”與“下一個階段能到達的程度”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潛在可發(fā)展的程度。維谷斯基相信當一個學生在“ZPD”學習階段時,教師給予恰到好處的指導將會幫助學生到達更高一級的程度。
“5C標準”從實際交際需要出發(fā),提出了外語運用的三種模式:語言溝通交際模式(The 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詮釋交際模式(The Interpretive Mode)和表達演示交際模式(The Presentational Mode)。
語言溝通交際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雙方可以對所要表達和溝通的“意思”進行積極的協(xié)商、討論,通過察言觀色等方式,確定如何在交際中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隨時對自己的語言進行調(diào)整、解釋。因此,語言溝通交際模式比其他兩種方式更有可能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理解詮釋交際模式的特點是在沒有互動溝通的情況下,直接對書面資料進行意思和文化內(nèi)涵的詮釋。和語言溝通交際那種雙向交際的模式不同,這是一種單向交際模式。在這種交際模式下,讀者或聽眾對書面資料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這和一般意義上講的閱讀、聽力理解不同,理解詮釋交際模式中所指的“理解、詮釋”是指能夠讀出、聽出書面資料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言外之意。由于理解交際模式中讀者與作者之間不存在交流互動的討論,因此這一模式一開始就對讀者的語言文化知識有較高要求。一個人對目的語及其文化了解越多,對書面資料的文化意蘊理解也就越恰當。表達演示交際模式也是一種單向交際模式,主要指在交際雙方?jīng)]有溝通的情況下,通過寫報告、發(fā)表文章、演講等方式表達自己意思。為了能使目的語文化圈的人明白這些意思,就要求語言學習者有堅實的目的語語言及文化基礎知識。
三、怎樣將“5C”教學理念融入中文教學
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習者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能力,使學習者達到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習者獨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人類學家吉辛(1975)認為,人類語言就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化背景,因為語言語句本身的含意與實用慣例都包含了文化的思想形態(tài)。在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中,語言學習歸語言學習,文化知識歸文化知識,二者常以分段式或平行式教學方法來進行,往往易使學生忽略其關聯(lián)性。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和使用一種語言,減少溝通上的誤解,就要將文化知識與語言使用互為表里學習,再適當運用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加以比較、分析、研究與再搜索。如此一來,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經(jīng)由語言的引領而認識該語言文化的內(nèi)涵,并借由文化內(nèi)涵來學習更多的語言表達,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能延伸彼此的學習成效,以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這就要求漢語教學者無論是在設立教學目標還是設計課堂活動及教學法的運用,都必須符合“5C”的教學理論,結合五種元素的相互關聯(lián)來進行教學設計。
“5C”當中的五種元素具體呈現(xiàn)到漢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分解成以下五個方面。
1.Communication——溝通(運用中文溝通)。語言溝通:學生以交談方式詢問或提供信息、交換意見及表達情感。理念詮釋:學生表達對不同中文題材書面語及口頭語的了解。表達演示: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將不同理念及內(nèi)容表達給聽眾或讀者。
2.Cultures——文化(體會中華多元文化)。文化習俗:學生能表達對中國社會習俗的了解與認知,并能在一定的實際場合得體應對。文化產(chǎn)物:學生能表達對中華文化、藝術、歷史、文學的知識理解。
3.Connection——關聯(lián)(關聯(lián)其他學科)。觸類旁通:在學習中文的同時要加強或擴展其他學科的認知領域。博聞廣見:學生能得到唯有學中文才能領會到的特殊觀點與體會。
4.Comparisons——比較(比較語言文化特性)。比較語言:學生比較中文及其母語,從而促進對中文本質(zhì)的了解。比較文化:學生比較中華文化與其本國文化而達成對文化本質(zhì)的了解。
5.Communities——社區(qū)(應用于國內(nèi)與國際多元社會)。學以致用:學生可以在校內(nèi)或校外運用中文。學無止境:學生將中國語言文化融于日常生活,充實生活并增添樂趣。漢語教學者需注意,有效的教學活動常能啟發(fā)學生的潛在語言學習能力,并帶來學習的樂趣與動機;所選取的中文教材必須要實用,貼近學生的生活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用中文有效溝通、表達自我的機會,能夠激活學生對于所設定話題展開討論的內(nèi)在動機。比如,以“天氣”為主題,筆者的教學對象為美國高中生,以“5C”教學理念為中心。教學目標為:①學生能聽懂各種天氣名稱。②學生能詢問并描述天氣狀況。評估:上課活動和作業(yè)作為評估依據(jù)。結合“5C”標準:①Communication:學生能聽、說、讀、寫關于天氣的簡單話題。②Cultures:了解不同天氣在中國的不同意義(如瑞雪、及時雨)。③Connections:了解不同地區(qū)的天氣狀況。④Comparisons:對比中美氣候的異同。⑤Communities:用中文配圖每天在學校進行天氣預報。教學內(nèi)容:詞匯:晴天、陰天、多云、雨、雪、風、霧等。句型:①今天天氣怎么樣?②今天有雨/雪/風/霧。③今天(是)晴天/陰天/多云。第一步:引入天氣詞匯。利用詞卡教授新詞(詞卡一面圖片,一面漢字)。第二歩:領讀并糾正發(fā)音。第三步:利用分組比賽鞏固發(fā)音。將天氣圖片投影至白板,教師手指圖片并誦讀。如果教師讀音正確,學生跟讀;如果教師讀音錯誤,學生擊掌。首個發(fā)現(xiàn)教師錯誤并擊掌的組得分,教師沒錯而擊掌的組扣分。比賽完后,單個提問并糾正學生發(fā)音。第四步:天氣手勢表演賽。教師先表演天氣手勢,學生分組猜。先猜對的組得分。這輪比賽完后,教師說天氣詞匯,學生表演。先表演者得分。第五步:介紹中國有關天氣的成語或詞匯:瑞雪、及時雨。第六步:下課前評估:教師用詞卡或者天氣手勢評估學生。第七步:調(diào)查完成表格。教師打印出當日各地的天氣狀況,分成兩張各留空格。學生兩人一組,互相詢問。先完成表格的組獲勝。
jīn tiān běi jīng tiān qì zěn me yàng?
今天北京天氣怎么樣?
jīn tiān běi jīng(shì)qíng tiān。
今天北京(是)晴天。
第八步:做天氣預報。教師將次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打印出來,學生分組練習,最后分組表演。此活動可以評估學生。
表演對話:大家好。
明天是__月__號,星期__。
北京明天晴天。
哥倫布明天有雨。
課后作業(yè):學生查詢天氣預報,制作海報并次日講解。
第九步:評估。
“5C”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一條重要的理念:通過任務驅(qū)動,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能力。學生要完成任務,需要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需要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再生產(chǎn),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它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多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尋找替代方案或?qū)で笞罴逊桨?,挑?zhàn)假設,提出新的想法;為解決問題,學生會自覺學習,獲得新知識;為解決問題,只有提高溝通能力,充分表達思想才能贏得合作。
“5C”教學法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以交際為綱優(yōu)化組合話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貫連之前學習過的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與自己的母語比較加深記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攝入文化知識,最終達到社區(qū)交際的目的。但是,由于各地中文教學情況與教學資源不同,尤其是對于海外教師而言,建立一套符合當?shù)仫L土民情、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程度的教學資源與活動設計,是一項非常值得研究的工作。“5C”教學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種真實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恰當?shù)貐f(xié)調(diào)了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之間的關系。中文教師充當引路人,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自主地積極探索知識;學習資料和教材成為學生知識建構和學習活動的幫手;多媒體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手段、方法,更是學生學習活動認識、交往、協(xié)作的工具、手段和資源?!?C”教學法真正的把中文課堂還給了學生,把講臺還給了學生,把書本還給了學生。現(xiàn)今網(wǎng)絡資源琳瑯滿目,中文教師若能善加運用,設計符合以“5C”為原則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為中文教學者搜尋中華文化教材與觀摩討論提供機會,更能使中文學習者具有適應未來華語信息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
參考文獻:
[1]Keesing,R.M.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cultural knowledge:Some doubts and speculation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5,(81):14-35.
[2]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Kansas:Allen Press Inc,1999.
[3]蘇芳儀.中國文化教材應用于初級漢語課程[C]//第七屆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教學應用組):127-139.
[4]隋桂嵐.美國外語教育培養(yǎng)目標剖析與啟示——以AP漢語與文化課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0,(08).
[5]羅春英.美國K-12漢語教材現(xiàn)狀及特點分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11).
作者簡介:傅麗莉,女,西安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