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華
新課程倡導“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核心理念。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在觀念上有所創(chuàng)新,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把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作為新型班級建設的核心內(nèi)涵,其次要關注學生的班級生活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質(zhì)量。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拓展班級生活空間的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多樣崗位,拓展角色參與空間
傳統(tǒng)意義的班干部是管理型的,有一定的權(quán)力,涉及的人數(shù)較少。這導致學生們服務、責任意識差,高高在上的“官本位”觀念卻很濃。為了擴大學生的參與面,讓學生有所作為,我把班干部這一“職位”變成了“崗位”,通過自主設計、認領競崗的方式使全班42名同學都成了班干部。
崗位的設置具體到了班級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路隊領操、午餐管理到排課桌、發(fā)雜志,每一個學生都有職責在身,有的甚至一人多職?!翱諝馇鍧崋T”吳同學兼保管鑰匙,同時也是班級“門長”,他每天第一個到校,職責就是打開所有門窗讓教室通風;“節(jié)電小衛(wèi)士”則負責課間及放學后及時關燈、關飲水機和電子白板,確保教學設備的安全。這些崗位看似不起眼卻不可或缺。
學生們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暗孛嫘⌒l(wèi)士”陳同學學習成績馬馬虎虎,做起事來總是沒有自信。可如今卻在同學中聲譽很高。“他呀,打掃衛(wèi)生從不怕臟?!薄坝型瑢W身體不好,嘔吐,他總是第一個去清理?!北M職盡責的陳同學經(jīng)常被評為“崗位小明星”,待遇就是獲得全班同學的掌聲,大家還會對他翹起大拇指,說一句表示感謝的話,這讓他重獲自信。
每天輪換的“值日班長”一職也讓孩子們感觸頗深。陶昀暉在日記里寫道:“原來值日班長就是同學們的榜樣,要以身作則,懂得犧牲自己。”……同學們在崗位中學習成長,收獲更多的自信和快樂,遠大于老師或父母的說教式教育。
二、有效獎勵,拓展班級生活空間
不少老師喜歡用獎勵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不可否認,外在獎勵的刺激會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學生保持高漲的熱情,對于低年級學生有時也是需要的。但是長此以往,我發(fā)現(xiàn)學生漸漸地對一些老套的獎勵措施失去了興趣,表現(xiàn)得無所謂。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過度理由效應”現(xiàn)象。怎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表現(xiàn)成為自己內(nèi)心渴望的需求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1.變被動獎勵為主動爭獎。每周日學生思考下一周的爭章目標,可以一個或若干個,然后寫在聯(lián)系本上,周一午會課上在小組內(nèi)宣讀。小組成員一周內(nèi)就成了獎章考察員,負責檢查自己小組內(nèi)同學的實施情況。等到周五午會課上再進行一周的總結(jié),由小組成員決定是否能得到獎章。這樣的改變,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性,同時也為能力較差的學生降低了爭章臺階,達到“跳一跳,摘到果”的教育目的。
2.變傳統(tǒng)的兌獎為班級生活的構(gòu)建。對于爭得的獎章,我通過“獎品拍賣”和“心愿抽獎”的方式來兌現(xiàn)。獎品拍賣會上的獎品多是由大家捐獻提供的,或是旅游紀念品,或是發(fā)表的書籍,大家邊分享獎品的故事,邊參與一次次喊價的拍賣過程,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心愿抽獎的獎項則由學生自主生成。抽獎之前,我會和他們交流一下,這個月想得到怎樣的獎勵方式,然后把這些愿望寫在紙條上,放到抽獎箱里,讓學生來抽獎兌現(xiàn)。他們的愿望還挺豐富的,如自選同桌、帶一周餐后水果、與老師共進午餐、免做作業(yè)、讓家長表揚一次……其實,學生并不在乎物質(zhì)獎勵有多豪華貴重,他們享受的是參與班級活動的過程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變告狀電話為表揚短信。一般我們的校信通多半用于收發(fā)作業(yè),家長們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有的甚至收到短信看都不看了。而一接到老師的電話,家長們更是談虎色變,認為告狀來了!所以我改變了方式,每周給家長發(fā)表揚孩子的短信,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付出的努力,請家長一起表揚鼓勵。這樣的表揚短信,家長愛看,也很期待,于是就會特別關注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每周一,我還會利用時間進行反饋,問一問:“家長收到表揚短信的孩子舉手!”這部分孩子就會把手舉得高高的,特別自豪。有的孩子還會在聯(lián)系本中總結(jié):這周我又收到表揚短信了,我很高興!
創(chuàng)新獎勵方式,讓獎勵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沐澤,更能享受集體生活帶來的快樂。
三、接力日記,拓展師生互動空間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在工作中,我們?nèi)绻鄰膶W生、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許多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接力日記是我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又一途徑。以小組為單位的接力日記,每天走進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抒寫自己不同的心聲:《我為送禮煩著呢》《請相信我》《我們這個班喲》……學生們敞開心扉,和同學分享喜悅,也把自己袒露出來,期待同情和理解。
筆者又改進了評價模式,邀請家長們參與評價。一篇篇日記,成為了老師、學生和家長交流的載體。每天批改接力日記的時間是我最享受的時刻,筆者認真品讀,去感悟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并把發(fā)自心底的關愛寫在老師點評欄中:
“今天放學外公來接我。我一出校門就飛快地向約定的地點跑去,誰知石頭上坐了幾個人,外公連影子都不見。我非常生氣,只好一個人坐公交車回家了?!丶乙粏枺瓉硎峭夤t到了!”
“外公17點20分的時候到教室里來找過你,沒接到你,他很著急。你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要學會換位思考,也要學會處理這樣的突發(fā)狀況。老師希望你能學會感恩!”
“老師,我要對您說聲對不起。今天上課我沒有認真聽講,浪費了您的勞動成果?!?/p>
“沒關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用行動改正吧!”
……
日記中的一段段對話,流淌的是師生間真摯的情感。在每天的日記中,我潛移默化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接力日記,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四、正面引導,拓展自我教育空間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時常要處理學生的犯錯事件??墒窃诮鉀Q問題的過程中,老師既可能是不可缺少的引領者,也可能是阻撓學生成長的破壞性力量。幫助學生或代替學生作出道德判斷,是不是就是我們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所有內(nèi)容和終極目標呢?
記得一天午飯后,教室里鬧哄哄的,亂成一團。仔細詢問,才知道學生小藝捐給教室圖書角的一本課外書不見了,而學生紛紛反映書就在小王手里,而且扉頁上原來寫有小藝姓名的地方已經(jīng)被撕掉了。有一名同學還親眼看見小王從圖書角里拿了這本書。
放學后,我就留下小王,在和他談心之后,他承認書是小藝的,是自己在圖書角拿的,但是他絕對不承認自己是偷書。他是這樣敘述的:“我本是想拿了書看一下,看見扉頁上的插圖很好,想照著畫一幅畫,就把圖畫撕下來了。這時同學們就議論說小藝少了書,說我是偷書賊。當時我就傻了,如果我承認了就說明了我是賊,我就只能說謊了!”反復思量后,我做出了這樣的處理:
首先,我選擇相信他的敘述,相信他措辭中的傾向性,盡管在他的敘述中有那么多的巧合、那么多的“不小心”。他是在不小心拿了別人的書后又不小心撕了別人的姓名,最后在大家的影響和環(huán)境的壓迫下還是沒有承認自己拿了書。
其次,我讓他自己選擇怎樣來處理這件事。一種選擇是他只和我(老師)進行溝通,而在全班面前不再提起這件事,讓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了了之。這樣可以顧全他所謂的面子,但是在同學們的心里卻會給他留下難以擦去的污點。另一種選擇是在全班面前對這件事進行一次大討論,討論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家都來說說自己的心里話。這樣可能當時會有點丟面子,但是我們要相信同學們都是通情達理的,都會正確地對待這件事,也都會理解、原諒他的。
小王選擇了第二種方式,我讓他在下午的班會課上主持一場全班大討論。在討論中,小王坦率地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還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心理斗爭的過程,并讓大家?guī)兔Τ龀鲋饕猓河龅竭@樣的情況,可以怎么做?學生們不僅想出了很多以后遇到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還贊賞了小王勇于認錯的行為,也意識到自己對同學咄咄相逼的做法是多么不合適,寬容和信任無論對于他人還是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
實踐證明,通過拓展學生的發(fā)展空間,讓每一位學生個體都充分敞現(xiàn)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平等的身份民主地參與班級事務,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精神家園,并由此提升個體精神生命意義,提升精神生活質(zhì)量,讓學生在集體中活出了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