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興寧市興民中學 葉小莉
中學語文的文化底蘊探究及實踐
廣東省興寧市興民中學 葉小莉
語文是人們最重要的日常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學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中學語文教學擔負著民族文化傳承的任務,我國語文學科的本質決定了中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分析課文課程的文化底蘊,根據課程的特點開展教學,是上好中學語文課程的關鍵件。
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 文化底蘊
中學語文材料選入了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蘊藏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僅有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還有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性格等。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翻開中學語文教材,以古典詩文篇目為例,不難看出每一篇都閃爍著傳統文化的珍珠。例如,杜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闡述的是高潔自律、蔑視權貴;屈原的《離騷》表達的是正道直行、憂國憂民,還有傲視疾俗的《將進酒》,怡然自得的《歸園田居》,鍥而不舍的《勸學》,深思慎取的《游褒禪山記》,求真務實的《師說》以及追求幸福的《氓》等。我們還可以從《山居秋暝》等課程欣賞詩情畫意,借《登泰山記》等課程歌詠山川、抒發(fā)情懷。每學習一篇古詩文,我們學到的不單是文言知識,還有精神上的共鳴,心靈的凈化與升華,使學生能夠學會分辨美丑善惡,懂得是非曲直。
語文教師該怎樣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思想成熟?教師應減少“大道理”,將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教育施于潛移默化之中,融于語文教學活動始終。
漢語的“意合性”決定了其不可以按講授文字、拼音的方法條分縷析,要求學生必須用心體會和感悟,領會語言背后的底蘊。教師可以根據古詩文韻律上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上講究起承轉合的特點引導學生合理誦讀,有感情朗讀,在朗讀中感悟。
例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謂陶淵明的自畫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語言樸素洗練,平淡之中卻寓意深刻。為了加深理解,課堂上,教師用《漁舟唱晚》樂曲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陶淵明“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
不同的課文,挖掘傳統文化的切入點也不同。有的課文要從作者運用的表現手法入手。中學教材的古詩中,很多都是一些極為簡單平常的詞語,如果只從詞語本身的詞義相加,我們無法欣賞到深厚的文化意蘊,感受動人心脾的美學韻味。
例如,《天凈沙·秋思》的“老樹”“枯藤”“小橋”“流水”“古道”“瘦馬”等詞語都是孤立的,描寫景物的一些詞語,不是表達思想情感的,而與后文中的“斷腸人”聯系在一起,就像化學元素一樣互相作用,組成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義群,啟示讀者感情與理性的想象與聯想,匯成暮秋時節(jié)夕照下悲情的意境,表達出游子思鄉(xiāng)縈懷的心情。
有的課文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引語和注釋。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注釋:“選自《東坡樂府》,念奴嬌,詞牌名……”從這一注解中,我們可以了解有關詞牌、字、號和當時文化人積極入世以及想成就事業(yè)的情況。
有的課文要補充古代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古代的一些風俗習慣、禮樂制度也發(fā)生了劇變,有的甚至失傳了。如果沒有補充交代這方面的知識,可能就會影響學生對文章語意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范進中舉》應該跟學生交代并講清“秀才” “貢士”“進士”的區(qū)別和關系,使學生理解范進為何喜極而瘋。
翻開中學語文課本,隨處可見體現高尚民族美德,崇高民族精神的文章。有些課文教人報效祖國,振興中華;有些課文教人勤奮苦學,立志成才;有些課文教人學會做人,誠實守信。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牽強附會地將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必須依據教材的具體內容,挖掘傳統美德的教育內容,同時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不露痕跡地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的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一種靈活抽取吸收的過程。教師要講究教學的技巧與機智,既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yǎng),也要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使學生修身化性,達到終身受益。
例如,講授《離騷》時,穿插講述屈原的生平事跡及其他的重要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明白:我國古代詩人非常多,愛國的詩篇也數不勝數。屈原是我國公認最富影響力的詩人,他學識淵博,遭受政府排擠,流放他鄉(xiāng),但他始終不忘國事,關心國家安危。他這種偉大人格、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對后人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樣的講述,學生在記住屈原是一個文學家、愛國詩人的同時,也深深震撼于屈原的高尚情操中,產生共鳴,受到啟發(fā)教育。
傳統文化是語言教學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動力。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對傳承優(yōu)秀文化,構筑學生的精神境界,鑄造學生的靈魂有著非凡的意義。語文教師必須進一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含,不僅教會學生書本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會中華文化精髓,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1]于 漪.聚集在文化認同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08
[2]肖夢華.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J].文學教育,2007.03
ISSN2095-6711/Z01-2015-1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