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寧寧 張亞群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自主招考運作模式及其啟示
□ 虞寧寧 張亞群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會大學建立了獨立靈活的招生考試組織體系、民主公開的招生考試程序和科學合理的考生分類方法,開始形成獨具特色的運作模式,為當今大學自主招生考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實踐表明,大學自主招考應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制度,在民主決策、公開公正的基礎上,凸顯學校的個性特征;應以生為本,實現(xiàn)人才選拔目標和考生求學意愿的最佳平衡;要加強招考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服務于招考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活動,實現(xiàn)選才與育才的有效銜接。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招生考試;模式
在中國近代教會大學辦學實踐中,自主招生考試發(fā)揮了重要功能。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會大學在招生考試組織體系、考生分類和招考程序等方面開始形成獨具特色的運作模式。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下,教會大學享有廣泛的辦學自主權,堅持按照自身的辦學理念和人才標準,選拔優(yōu)秀生源,培養(yǎng)通識精英人才,服務于社會需要。其通過民主決策、科學規(guī)范、高效運作的自主招考模式,選拔了大批優(yōu)秀生源,為其成功辦學奠定了堅實基礎。教會大學的招考實踐,為當今大學考試招生制度變革留下了有益啟示。
教會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組織體系,是由教會大學、教會中學、基督教會、青年會、基督教教育協(xié)進會等機構所組成。各方在自愿、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形成一種自由的松散聯(lián)結,共同承擔招生選拔活動。其招生考試靈活而高效,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保障。
1.大學內部參與者分工合理
在這一招生考試組織體系中,教會大學處于核心地位,主導招生考試的整個過程。教會大學內部建立相應的機構,參與自主招考活動。其中,招生委員會、入學考試委員會、招生課和注冊科,負責招生考試各項事務,包括制定招生考試政策、發(fā)布招生信息、整理學生申請材料、組織考試等。如:金陵大學招生委員會按照學校章程規(guī)定,可決定入學考試的日期、地點和方法,新生報到日期,申請入學的標準,以及錄取新生的基礎標準等招生政策[1](P111-112)。
如果大學不設招生或考試委員會,那么招生考試活動的重要事務(包括確定試卷評閱標準、錄取標準以及特別生的錄取等事務),則由教務會議討論決定。為了保證合理公正,先由各系科教員會制定本系學生入學、升級和畢業(yè)的標準[1](P110)。教師參與招考工作的主要職責是:參與討論確定各系科的招生標準;參與命題、監(jiān)考、閱卷和面試工作;以及作為主試官被派往外地主持招考。
宗教團契是教會大學內部以非正式方式參與大學招考服務工作的特殊組織。在入學考試期間,各團契成員為考生提供各種幫助。如上海圣約翰大學,1941年在校內思顏堂和紅色華夏交誼室舉行招生考試,即由約翰基督徒團契全力招待,使新生倍感便利[2]。不過,這類組織的參與,純屬志愿服務性
質,而且各大學宗教團契參與的狀況也不盡相同。
2.大學外部參與者積極協(xié)作
招生考試活動是大學與中學、大學與學生、大學與社會之間多向互動的重要平臺,教會大學雖然發(fā)揮主導作用,但只是其中一方,整個招生考試活動還要依靠教會、教會中學、公私立中學以及其他組織的積極協(xié)作。
教會是教會大學招生組織體系中的特殊機構,對教會大學自主招考產(chǎn)生特殊作用。早期教會大學作為教會的傳教組織而設立,教會直接參與大學招生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如:天津工商大學第一年招生,就是通過教會組織,在各主教區(qū)進行宣傳。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大學部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則是教會中學高年級學生的組合。教會大學每年都保留教徒子女或基督徒學生的助學名額,有些學生則由教會保送,免試入學。輔仁大學中一道特殊的風景,就是有許多學生穿黑袍,這些教會保送的學生,被學校里不信天主的學生稱為天主教會派來的學生[3]。
教會中學是教會大學招生考試活動的密切合作者。由于同屬教會教育機構,教會大學與教會中學在宗教信仰和教學管理上相當契合,聯(lián)系頻繁而緊密。史料顯示,在多所教會大學的學生群體中,教會中學畢業(yè)生占明顯優(yōu)勢。20世紀20年代,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學生中來自教會中學的畢業(yè)生比例一直在80%以上,立案之后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這一比例仍高達60%以上①華中師范大學教會大學研究中心藏:Archives of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簡稱AUBCHEA,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lián)合董事會檔案,縮微膠卷)中有關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相關史料。。因辦學優(yōu)良而被教會大學承認的教會中學(以下簡稱“承認中學”),更是其招考體系的核心成員。這些承認中學具有向教會大學推薦優(yōu)秀學生參加提前招考的權利,并與教會大學共同組織此類招生考試。隨著教會大學招生范圍的擴大,一些外地的承認中學成為教會大學最佳的委托招考機構和考點,從而保證了招生考試活動的高效運行。
此外,一些外地的宗教組織、青年會或校友會也是教會大學在當?shù)卣锌嫉闹饕獏f(xié)作單位。教會大學之所以能夠在全國主要城市,如北平、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福州以及其他教會中學較為集中的地方設立考點,主要是依靠教會體系內的各類教育機構和宗教組織的積極協(xié)作。如:1937年福建協(xié)和大學在上海的報考點,即在上海圓明園路169號全國基督教協(xié)進會[4]。廣州、福州等地的基督教青年會,也經(jīng)常是各基督教大學設立招生分處的地方。
教會大學內部的招生考試機構和參與者,連同大學外部的招考協(xié)作機構,共同構成教會大學自主招考的組織體系。整個體系以具有宗教性質的組織為核心,既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又容易溝通和協(xié)作,因而具有較高的運作效率。教會大學針對承認中學和教會的招生具有封閉性、排他性,而面向公、私立學校的公開招考則具有開放性。封閉性招考主要為教會大學招收具有基督教品性的精英學生,是教會大學保持宗教特色和學術水平的理想學生群;開放性招考旨在為大學招收更多教外的優(yōu)秀學生,以利于促進學校內部的文化交流,增強教會大學的活力,提升大學整體的教育質量;同時又可使更多教外學生直接接觸和認識宗教,擴大宗教傳播的對象和空間。
按照招生考試對象的范圍不同,教會大學招生考試可分為特殊招考和普通招考。特殊招考包括面向教會的推薦免試和面向承認中學的推薦考試或免試;普通招考面向所有符合入學考試資格的學生,又稱為公開招考。無論是承認中學推薦考試,還是公開招考,其招考程序都體現(xiàn)出教會大學招考的民主、公開原則。
1.充分參考各方建議,民主確定招考方案
教會大學的招考政策是在集中校內外各方建議后確定的。就校內而言,招考標準的確立,經(jīng)歷民主集中的過程。各院系教員會是討論決定本院系招考標準的基層組織,教員對本院系招生標準有充分的發(fā)言權。經(jīng)各院系教員會討論確定的院系招生標準,是大學確立總體招生標準的重要依據(jù)。
就校外而言,教會大學組織招考,需要廣泛聽取、參考其承認中學和社會各界對學校招生考試的建議和評論。教會大學與教會中學長期共同組織承
認中學的推薦考試,雙方深入交流和探討是此項考試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教會大學也及時關注社會各界對學校招生考試的評價或問題反饋,以及時調整招考策略,適應考生的投考需求及社會各界對學校招考的了解。20世紀30年代,燕京大學負責招生的行政人員常在招考季節(jié)走訪其承認中學,體察中學對招考的建議;在考試結束后,將招考試題統(tǒng)一整理,公布于眾,以期得到社會專業(yè)人士的評價和建議。1936年招考前夕,為使招考試題更適宜教育部課程標準和中學教學實況,燕京大學還將往年試題分寄給一些中學教員,以求批評,作為命題改革的參考[5]。
除了招生的學術標準主要由院系決定外,教會大學的招生數(shù)量也是由校內各方民主商定。學校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決定其招生數(shù)量,當年各院系的師資聘用狀況和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尤其是學生宿舍的容納能力,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在教會大學招生考試專項教務會議上,各學院院長依據(jù)本院系教學資源狀況,提出各科系擬招名額,包括一年級新生名額和轉學生名額;以及院系的招生標準??倓仗幰罁?jù)學生宿舍的容納能力,提出學??偟目扇菁{新生數(shù),最后經(jīng)過協(xié)商,確定大學整體的基本招生標準和各院系的特殊要求,以學校為單位,確立報考手續(xù)和考試時間、地點、考試科目等基本內容。
2.精心組織各環(huán)節(jié),公開招考和錄取信息
就教會大學而言,招考活動的核心步驟是:發(fā)布招考信息→接受考生報名→安排入學考試→組織評閱錄取→發(fā)布錄取信息;從考生角度而言,相對應的五個步驟是獲取招考信息→填交報名材料→參加入學考試(資料審核通過者)→等待評閱錄取→到校注冊入學。
教會大學會充分利用內外部途徑宣傳招考信息。社會媒體、學校報刊和教會組織是教會大學發(fā)布招考信息的三大渠道:《申報》等社會主流報刊,《燕京新聞》、《約翰聲》、《協(xié)和???、《金陵光》等教會大學自辦報刊,在每年的招考季節(jié)都刊登教會大學的招生廣告、招考簡章,以及向學生發(fā)表的考試指南等信息資料;教會也通過其內部組織系統(tǒng),在教區(qū)內發(fā)布招生信息。此外,一些教會大學(如燕京大學)為指導學生報考,還專門將以往招生及考試要求、真題編輯成冊,公開發(fā)表,便于考生參考[6]。
接受考生報名時,大學招生課或各招考處明確要求考生提交志愿書、品性表、成績單、體格檢驗證書(有的教會大學后來改為入學時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體檢)、保證書以及畢業(yè)證書等資料。通過這些報考資料,學校可大致了解考生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學習經(jīng)歷、服務經(jīng)歷、求學意愿、品行表現(xiàn)以及健康狀況,對考生做出基本的定性評價,以判斷投考學生是否符合學校的初步選拔標準。
考試與評閱環(huán)節(jié)涉及人才選拔的公平公正性。為防止作弊行為的發(fā)生,保證考試的規(guī)范性和結果的公平性,教會大學制定入學考試的考場紀律、管理操作規(guī)范等細則。如監(jiān)考過程中,采用號簽紙的方式,將考生姓名、考號另行記錄,而不是直接填寫在試卷上,以防舞弊。入學考試結束后,教會大學自行組織評閱試卷,決定錄取結果。由于考生規(guī)模不大,試卷評閱人多為各院系的院長、主任或知名教授。對考生及社會人士而言,試卷評閱人并非機密,可通過公眾媒體,獲得相關信息。
錄取信息采用多種形式公開發(fā)布。如登報發(fā)表、郵寄送達和電報通知等,最具特色的是在校門前張榜公示。這一方式繼承了科舉考試的傳統(tǒng)特色,寓意考生金榜題名。輔仁大學在北平本校的錄取名單就是在學校門前榜示公布①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輔仁大學學則(1944年).。按照年級、性別、層次、入學身份等不同的錄取方式分別標明。大部分學校錄取名單分為本科一年級新生名單(分男、女)、轉學生名單(分二、三年級單列)、專修科錄取名單、特別生錄取以及旁聽生錄取名單等;有的學校錄取名單是以院系為單位,分列各年級、各類學生名單,還有的列正取生和備取生名單。
接受新生注冊是招生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標志著招生工作的結束和學習生活的開始。由于近代大學普遍實行自主招考,許多考生同時報考兩至三所大學,導致各校錄取名單多有重復,學生被多所大學錄取后,也只選擇最心儀的大學注冊。大學錄取人數(shù)并不等同于入學人數(shù),甚至出現(xiàn)較大差距,因此,
入學人數(shù)才是大學招生工作最準確的衡量指標。許多大學為了應對錄取學生報到率低的問題,在公布錄取名單時,還會列出備取生名單,當正取生超過報到期限未注冊時,學校便會依次通知備取生到校注冊。由此可見,新生注冊也是大學招生考試活動中比較重要的步驟;另外,注冊新生的選課安排、轉學生的編級等,都要以入學考試成績作為重要的參考。
3.全面整理招考數(shù)據(jù),科學調整培養(yǎng)策略
新生注冊后,教會大學注冊科進行招生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有的對新生數(shù)據(jù)進行單獨統(tǒng)計,有的以每個學期或學年學校全體注冊學生為對象進行統(tǒng)計。一些教會大學向大學托事部提交的年度報告,需詳細記錄各院系、各年級、各類學生數(shù)量,且要求男、女生分列。大學自身為了解招生狀況所作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更為多樣,除包含各類學生數(shù),還包括學生籍貫分布、年齡分布、男女性別比例、學生家長職業(yè)、學生宗教信仰以及原畢業(yè)中學等各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從而有助于學校了解生源狀況,科學制定或調整人才培養(yǎng)策略,并為學校開展院校研究、規(guī)劃辦學方向、提高辦學效益等提供重要的數(shù)據(jù)參考和支撐。
教會大學自主招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明文規(guī)定,整個錄取過程也有詳細的工作記錄,顯示出學校招考的公開性和規(guī)范性;而對招考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并以此為據(jù)改進招生和教學,則反映教會大學對招生考試的重視程度和對招考數(shù)據(jù)的科學研究與運用。
就整體而言,教會大學作為私立大學,享有比公立大學更多的招生考試自主權。從個體來看,各教會大學招生考試自主權的實現(xiàn)途徑不盡相同,但其招考程序卻高度一致,各個招考環(huán)節(jié)清晰、明確,整個運作過程民主、公開,重視和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招生考試這一學術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為了提高招考效率,選拔優(yōu)秀生源,教會大學基于考生的求學意愿和實際狀況,將考生進行科學分類。其中,涉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以及不同國籍的考生,并針對各類考生的不同特點,確定相應的入學資格、報考手續(xù)、中學成績要求、考試科目以及錄取標準等。
按層次級別,教會大學招考的新生包括各院系一、二、三年級,以及研究生一年級,早期還包括預科一年級。相應地將考生被分為預科生(1930年依國民政府規(guī)定取消)、本科生、研究生;按入學后的身份可分為正式生、特別生、旁聽生;按國籍可分為本國生(國內生和僑生)和外籍生。在招生簡章中出現(xiàn)的招生類別是不同分類標準的綜合:如,一年級新生、二三年級轉學生、特別生、旁聽生(選修生)和專修科生。除規(guī)模最大的本科一年級新生外,轉學生和特別生是其中兩類非常典型的考生群體。
轉學生是教會大學多樣化考生類型中的重要一類,是指來自其他大學二、三年級的考生。特別生是教會大學招生人數(shù)極少而入學手續(xù)較繁瑣的另一類考生,主要是指招生入學時以不同于普通正式生的標準或身份進入教會大學的學生。特別生大多只能選修課程,不得獲取學位,其招生名額的規(guī)定也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另外,特別生入學還要經(jīng)過個人書面申請、資料審查、面試(或考試)、教務會議討論等程序,比普通入學程序略為繁瑣,但個別教會大學曾規(guī)定特別生有轉為正式生的特殊權利,還可在達到學業(yè)標準的條件下申請獲得學校的畢業(yè)證書和(或)學位證書,這是對志在求學的特別生的莫大鼓勵。①齊魯大學1929年規(guī)定:“凡未經(jīng)入學考試之特別生,欲改為正班,必補行普通入學考試,但此種補考不得在入校兩年以后。若已于入校時經(jīng)過考試之特別生,經(jīng)主任及科長之允許,即可改為正班。”山東省檔案館藏:齊魯大學檔案J109-02-15。
多樣化的考生分類,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水平和求學意愿的不同,體現(xiàn)出教會大學招考制度以生為本的理念。而轉學生和特別生招考制度的實施,既尊重了考生個體的求學意愿,為考生的自主發(fā)展搭建了暢通的渠道和平臺,也使得招生考試更加公平。按照考生的實際狀況區(qū)別對待,這些措施無疑提高了人才選拔的效率,促進了大學自由、民主之學風的形成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構的自主招考模式,將大學與社會連為一體,共同為人才選拔服務。借助這一招考平臺,教會大學利用政府、教會中
學、其他公私立中學、教會組織及其他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的協(xié)助,保障招生考試體系的有效運作。政府的彈性管理給予教會大學高度的招生自主權,教會中學的密切配合為教會大學輸送部分優(yōu)秀生源,其他組織機構的積極支持,使教會大學能夠在外地順利招考。同時,教會大學在招考活動中嚴格而完善的管理,保證了招考活動的公平與公正。而對考生進行科學分類、多元錄取的制度設計,體現(xiàn)出教會大學在招考方面的人文關懷。這種內外結合的招考機制,促進了教會大學的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
教會大學的自主招考運作模式在本土化和世俗化的進程中保持了在人才選拔上的相對獨立性,既保障學校穩(wěn)定地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具有基督教品性的優(yōu)秀生源,又充分吸收教外優(yōu)秀學生進入教會大學就讀,使教會大學的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質量顯著提升,成為教會大學成功辦學的有力保障。
第一,通過有序開展招考活動,提高人才選拔的效率。在整個招考組織體系中,教會大學處于體系的核心和主導地位,是整個招生考試活動最主要的決策機構和統(tǒng)一組織者。招考體系中的其他機構多屬于大學總體招考方案的協(xié)作者,但在組織當?shù)鼐唧w招考活動時,又享有高度的自主權,除入學資格和考試科目由大學制定、各科試題由大學統(tǒng)一提供外,其他事務均可自主,如考場的設置、監(jiān)考人員的安排等。整個體系的各機構間基于平等協(xié)商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教會大學招生部門與各院系之間、教會大學與承認中學之間、教會大學與委托代考機構之間、大學外派主考人員與當?shù)貐f(xié)作機構之間,都是在平等互助的基礎進行合作。各機構間基于宗教服務精神形成一種松散聯(lián)結,整個招生體系的存在基礎是內在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官方的行政制度。體系內部除大學專門的招生機構外,都享有參與或退出的充分自由。教會大學招生考試實踐證明,這種松散聯(lián)結的招生組織體系,因為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反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自律性,從而促進了教會大學招生考試的效率,使招考活動順利、有序、高效地開展,人才選拔質量逐步提高。
第二,立足考生實際,實行多樣選拔,奠定了教會大學的辦學基礎。教會大學自主制定人才選拔標準并實行社會化運作模式,顯示教會大學對自身辦學質量的自信和辦學行為的自律,這為教會大學的成功辦學奠定了堅實基礎??茖W合理的考生分類在尊重學生求學意愿的同時,更促進了考生間的公平競爭,并使教會大學的人才選拔更具針對性,從而更有效率。在整個招考活動進行過程中,程序和信息都是全面公開的,參與各方享有平等地位和民主權利,搭建了人才選拔的有效平臺。為了培養(yǎng)這些優(yōu)秀生源,教會大學重視課程建設和教學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實踐表明,教會大學培養(yǎng)出了大批新式人才,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
第三,教會大學的招考活動,推動了民主的校風和學風的形成與發(fā)展。教會大學自主招考政策的形成過程體現(xiàn)了民主的特色。考生分類招考制度尊重學生個體的求學意愿,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搭建起暢通的渠道和廣闊的平臺,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招考制度使年輕學子在逐漸尋找自身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出版家鄒韜奮原就讀于南洋公學電機科,后來通過轉學生考試“如愿以償”地踏進了圣約翰大學文科[7];輔仁大學歷史系周一良也是通過轉學考試進入燕京大學的[8]。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有了自由選擇的機會,才使眾多學生可以真正發(fā)現(xiàn)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實踐,為當今高校自主招考改革留下了有益啟示。
其一,大學自主招考應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制度,在民主決策、公開公正的基礎上,凸顯學校的個性特征。教會大學在制定招考方案與錄取標準、實施考試管理的過程中,堅持民主決策、公開公正的基本原則,這是一條重要的經(jīng)驗。高校應選拔何種規(guī)格的人才,不同學科專業(yè)要確立怎樣的選拔標準,院系的教師最有發(fā)言權,要讓學術權力主導學術事務。在教會大學招考活動中,確立招考標準的是基層的院系教務會議或專業(yè)的大學入學委員會,教授(教師代表)最具發(fā)言權,最終方案的形成也是民主協(xié)商的結果。在招考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jiān)督。當今高校自主招考改革,也應當“以一定方式事先征詢公眾對其招考方案的意見,提前公布報考條件、考試科目與選拔
標準;自主選拔程序與過程應公正公開,選拔結果定期公示,接受社會和大眾傳媒的監(jiān)督。”[9]
在當今高??荚囌猩母镏?,如何適應學生發(fā)展,體現(xiàn)辦學的個性特色,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反觀歷史,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在考試科目設立上頗有個性。如民國后期,多數(shù)教會大學設立“黨義”考試科目,燕京大學卻堅持設立內容更廣泛、通識的“社會科學常識”考試科目;福建協(xié)和大學則考慮到所在地區(qū)方言交流不便,強調“普通話”考試科目,引導考生學習國語。燕京大學在自主招生實踐中,率先引入智力測驗,借助心理測量科學的研究成果,對考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服務于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更顯示出學校在人才選拔上的鮮明個性[10]。
前些年,高校自主招生出現(xiàn)的“掐尖”大戰(zhàn),實際上折射出高校對優(yōu)秀生源的同質定義,即高校人才選拔的標準是雷同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適應社會對不同人才的實際需求,高等學校的內涵和外延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系得以形成。作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實行自主招考的高校有理由、也有責任,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之路,立足學校的辦學特色,選拔合適的優(yōu)秀生源。
其二,自主招考應以生為本,實現(xiàn)人才選拔目標和考生求學意愿的最佳平衡。在二三十年代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教育背景下,教會大學每年實行多次招考,并在全國各地設立多處考點,各大學的招考日期也并不一致,充分體現(xiàn)了教會大學以生為本的思想:報考日期不同,使學生具有多次報考機會和多種選擇;同一所大學進行兩次甚至三次招考,既可以讓錯過第一次招考的學生有機會報考,又使第一次失敗的考生獲得再次報考志愿學校的機會;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多個考點,則使報考學生可以就近參加考試,避免考生來回奔波之苦。按照齊魯大學早期的規(guī)定,如遇道路險阻等特殊情況,只要當?shù)貓罂紝W生數(shù)超過8人,就可以申請擇地設立考場①山東省檔案館藏:齊魯大學檔案J109-02-15.。多次招考、多點招考無疑給教會大學帶來更多繁瑣的工作,但教會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在保證人才選拔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尊重了學生的利益和需求。
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看,考生求學意愿的順利實現(xiàn)是其個人成長的強大動力。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尊重考生的求學意愿,并結合學校的人才選拔目標,將考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針對不同類型、層次的考生制定不同的選拔標準;同時,通過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完善轉學生招考制度,為學生搭建自由選學的平臺,使學生通過兩次甚至更多次的選擇,尋找到更適合個體發(fā)展的自由空間。當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改革,應多一些對考生的研究,明確考生求學意愿與學校辦學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更好地實現(xiàn)學校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目標。在同一地域內,同一類型或層次的自主招考高校之間,也可以試行轉學招考制度,使生源流動起來,給學生更多自我選擇和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
其三,招考數(shù)據(jù)要加強實證分析,服務于招考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活動,實現(xiàn)選才與育才的有效銜接。教會大學非常注重科學統(tǒng)計招生考試數(shù)據(jù),為改革完善招生制度提供客觀的量化依據(jù)。1935年齊魯大學文學院新生入學成績表,將學生的準考號、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原校名稱、是否教友等各項信息填寫得非常清楚、詳細,學生每門課程的入學考試成績、參加該科考試的試卷編碼、報考系別、錄取情況、錄取號(未錄取的也依次編號)都標注得一清二楚,還有一欄是“備考”(今備注),簡要記錄某些特殊情況,如學生是否為保薦生,學生的報考地點等;某些學生雖被錄取,但個別科目不合格,需補習,也會在備注欄內注明②山東省檔案館藏:齊魯大學檔案J109-02-99.。通過這樣簡明清晰的記錄表格,學校對考生的情況一目了然。教會大學在新生注冊后還會按照各種維度對新生或全體注冊生進行分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校長的年度報告中對每一學年生源變化的現(xiàn)象及原因也都有所說明和分析,充分體現(xiàn)出教會大學對招生考試活動的重視和規(guī)范、科學的管理思想。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是教會大學調整招考策略、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依據(jù)和參照。新生入校后的課程選擇權限和學習順序與學生入學成績緊密相關,人才培養(yǎng)因此更具有針對性。
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正在社會各領域延伸,高校自主招考既需要也能夠運用大數(shù)據(jù)為考試招生和人才培養(yǎng)服務。通過對考生求學意愿、學術性向等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使高校確立更有針對性的招生方案和評價指標,以選擇更適合的生源;同時,也可使高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特點有清晰的把握,從而制定有利于個體充分發(fā)展的培養(yǎng)方案,回歸自主招生應有的價值取向,即“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導向,促進中等、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11]。
[1]金陵大學.金陵大學總章程[A].南京大學高教研究所校史編寫組.金陵大學史料集[Z].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111-112、110.
[2]趙爾謙.梵王渡送考記[N].申報,1941-07-11.
[3]公孫嬿(查顯琳的筆名).抗日愛國的張懷教授[A].陳明章.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C].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122.
[4]私立福建協(xié)和學院招男女生[N].申報,1937-06-27.
[5]燕大今夏招生計劃規(guī)定[N].燕京新聞,1936-03-13.
[6]招生課發(fā)行課程概要便利投考新生[N].燕京新聞,1936-05-01.
[7]鄒韜奮.經(jīng)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31-32.
[8]周一良.畢竟是書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18.
[9]張亞群.自主招生改革的價值取向[N].光明日報,2013-01-16(14).
[10]張亞群,虞寧寧.燕京大學自主招生的特點及其借鑒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2013(4):96.
[11]張亞群.高考改革三大政策導向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01.
(責任編輯 李震聲)
Operation Mode of the Admission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hurch Universities in Early Modern China
YU Ning-ning ZHANG Ya-qun
From 1920s to 1930s, church universitie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onstructed a unique operation mode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system of recruitment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classification of applicants and operation procedure.In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of church universities in recruitment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in order to find good
for today’s universities in the reform of autonomous enrollment.The practice shows that in the reform of autonomous enrollment, the university should establish sound and standard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school; should keep the student centered principle and make a good balance between the aim of talent selection and the intention of students’ further studying; and also should make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relevant data to serve for the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 reform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ctivities, so as to join the two stages of talent sele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ffectively.
early modern China; church universities; recruitment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operation mode
G649
A
1672-0717(2015)01-0081-07
2014-07-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近代私立大學招生考試研究”(12JJD880017);濟南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近代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研究”(X1315)。
虞寧寧(1974-),女,山東臨沂人,教育學博士,濟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講師,主要從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及考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