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南澗縣寶華鎮(zhèn)中學 陳春仙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校里、教師間、學生中都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尤其是語文教學的變化特別明顯。但是,筆者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中遇到了一些疑難與困惑。
1.學生因質疑提出的問題大多停留在膚淺字詞上,有個性、有價值的問題很少,學生基礎知識越來越差。
2.部分學生有“積極投入學習”的假象,手動了,嘴動了,但大腦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差的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偷懶空間。
3.采用探究式教學時學生提出的問題紛繁復雜、層出不窮,教師往往完不成教學任務,感到不安甚至焦慮。
針對上述困惑,筆者不斷研究新課程標準、新教材,不斷嘗試新教法,在教學中嘗試初中語文“定位”教學法使教學得以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定位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目標定位、教師定位、學生定位和落實定位。
1.目標定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整個教學過程,所以教師的角色就是“導演”,就是作戰(zhàn)的“指揮員”。充分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因此,開學之初,筆者先進行自我學期目標“定位”,然后再幫助學生進行學期目標“定位”,目標定位不能太高,“跳起來能摘到香蕉”就行。學生的學習目標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歸納出來后問學生:“既然大家都有同樣的目標,那我們?nèi)绾螌崿F(xiàn)自己的目標呢?”學生紛紛獻計獻策,教師把自己的思路告訴學生。例如,為了提高寫作水平引出寫日記的目標或引出一周一篇作文的目標;為了積累語言功底引出每天背一句名言或優(yōu)美語句的目標;為提高膽量和說話能力引出每天語文課前三分鐘口頭作文的目標。為了拓寬視野,每學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0萬字,閱讀一至二部名著。在目標定位中,教師訂出每天必做的二三件事,每節(jié)課必做的三四件事,每周必做的二三件事,每學期必做的四五件事,并且制定獎懲措施,嚴格執(zhí)行“教師定位”“學生定位”。
2.教師定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要協(xié)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想“導”得有效必須給自己“定位”。
定位原則是:學生能自學的知識教師不教,學生能做的事教師不做,把鍛煉的機會留給學生,既定的目標必須付諸行動。筆者的具體做法是:①教會學生學習。做到傳授學法知識,學習技能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形成學習能力。②精講精煉,一節(jié)課教師主講的總時間應控制在25分鐘以內(nèi)。③每節(jié)課要把“訓練”一詞納入教師的教學詞典中,考慮學生怎么練、練什么、練多少,通過訓練學生得到什么。④每上一課教師要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本學科,指導學生廣泛運用所學知識考慮問題,解決實際問題。⑤隨時反饋既定目標的落實情況,落實效果。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實質是發(fā)揮教師的“導演”作用。
3.學生定位。教師“導演”的效果如何要靠學生體現(xiàn),因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針對本文開頭列出的三點困惑,教師只要給學生定位準確并幫助學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能迎刃而解。
給學生定位,關鍵在教師,本著以“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就很好定位。從大的方面來說,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方法。例如,學會自學整冊教材、學會自學整個單元、學會劃分文章層次的方法,學會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學會分析文章寫作特點的方法,學會批改作文的方法,當然這些方法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定位”,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小的方面來說,要求學生掌握自學一篇文章的方法:①自己找生字6—12個注音,生詞2—6個解釋,不會做的查字典或問教師,上課時同學上講臺當“小老師”,要求每名學生都能拿出“教案”,講出內(nèi)容。②查閱資料,給同學出一道文學常識填空題。③設計至少3道課文閱讀理解題。④設計1道與課文有關的創(chuàng)新題。⑤課文總結(即文章結構、文章主旨、作者寫作思路對自己寫作文的啟示)。⑥完成課后練習。
4.落實定位。學生的語文實踐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思想落實得如何。這就需要落實定位,筆者的具體做法是:①把學生該干的事“法制化”,如每冊必自學,每單元必自學,每課必自學,每天必說口頭作文,必背一句名言,必做20分鐘練習題。②把學生該干的事“化整為零”,如口頭作文、背名言可以放在課前三分鐘,課文自學可以課內(nèi)外結合,讀課外文學可以課內(nèi)外結合。把看似龐大的工程逐層分解,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每天不會超過半小時。③把學生該干的事“承包化”。生字、生詞、文學常識、閱讀理解、創(chuàng)新設計、課文總結、課后練習等分別承包給24位同學檢查,另有6位同學分別檢查這24位同學,他們既是檢查者又是被檢查者,相互制約,不會包庇。其他的事也可放手讓學生去做,使學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④每位學生隨時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些問題上講臺闡述或講課。⑤教師及時抽查,思考自己的教學思想有沒有疏漏,沒有落到實處的地方如何補救。
經(jīng)過一系列的“定位”教學,學生已能自學80%的知識,剩下20%的知識由教師講授,教師節(jié)省的大量時間可以用于研究新教法,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資料:
[1]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郅庭瑾.多元智能教學[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4
[4]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