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平
語文練習課語用價值的挖掘與轉化
●李偉平
傳統(tǒng)語文練習課存在知識中心、內(nèi)容封閉、形式機械等與語文學科性相悖的諸多問題。從語用價值上分析,語文練習課能夠促進知識體系在“聯(lián)系整合”中實現(xiàn)綜合融通,能夠促進語用能力在“言意兼得”中獲得累進提升,能夠促進語文情感在“生活實踐”中達成拓展升華。實現(xiàn)語文練習課的語用價值,要立足“方法”,巧促語用能力;要著眼“表達”,催化語用智慧習得;要指向“拓展”,豐厚語用文化積淀。
語文練習課;語用價值;教學策略
老師們往往按照“審清題意——逐項訓練——講評總結——強化練習”的教學模式進行練習課的教學,這種課總體感覺“枯燥無味”、“機械重復”,存在諸多弊端。
(一)練習目標的“知識本位性”
傳統(tǒng)的練習課堂教師常常以學生“獲得知識,應付考試”為目標,追求答案的標準化或統(tǒng)一性,把“方法掌握、能力形成、素養(yǎng)提升”等目標窄化、矮化為知識獲得。這樣的練習課無法幫助學生真正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學而不用”帶來的結果是學生只會進行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卻無法進行知識的靈活運用。
(二)練習內(nèi)容的“封閉性”
單元練習的內(nèi)容板塊是相對統(tǒng)一的:“語文與生活”、“誦讀與欣賞”或“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以前兩個板塊為例,編者的意圖應該是用“語文與生活”或“閱讀與欣賞”進一步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然而教者卻依托練習提供的有限的內(nèi)容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就練習提供的內(nèi)容進行練習,或誦讀或積累,讓單元學習在單元訓練中畫上“句號”。
(三)練習形式的“機械性”
傳統(tǒng)的練習課曾經(jīng)是被認為是“最好上”的一種課型,所謂練習,肯定要“訓練”才能“習得”,所以要么是口頭練習朗讀或背誦。例如單元練習中“讀讀背背”,要么以筆頭練習,如機械反復抄寫各類成語,達到練筆頭以鞏固積累的效果,或者就完成練習中提供的某一類型的習題。
其實,練習課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和深刻理解教材編者的練習設計意圖,努力挖掘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以練習為橋梁,促進知識體系在“聯(lián)系整合”中實現(xiàn)綜合融通
一般來說,單元練習的設計編排既自成體系,又與本單元所學課文有一定聯(lián)系。從它與本單元的內(nèi)容來看,它是單元內(nèi)容的總結、補充、提升和拓展;從它自身的內(nèi)在關系來看,又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練習5》中,一組表示“說”的成語既是對單元課文的歸類拓展,又與一組時代發(fā)展下的產(chǎn)物“新詞兒”相互照應,使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映成趣。不論是立足單元的“大體系”,還是立足練習本身的“小體系”,他們之間互相融通,體現(xiàn)出單元課文與練習的整體性與連貫性,促進了學生知識體系的綜合融通,給予學生不同的文學以及文化滋養(yǎng)。
(二)以練習為平臺,促進語用能力在“言意兼得”中獲得累進提升
練習是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的平臺。首先,清晰的練習板塊能讓學生在“類”意識中更輕松地進行單元知識的鞏固與積累;其次,每一塊練習中都潛藏著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內(nèi)容,在適切的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進行練習內(nèi)容的語言實踐,進而不光獲得知識,更能學會運用,實現(xiàn)“言意兼得”。如《練習5》的成語是一組與“說話”有關的成語,它既是對本單元內(nèi)容的一種拓展,教師又能依托這組成語引導學生進行成語感情色彩的辨析,從而更準確地遣詞造句。
(三)以練習為紐帶,促進語文情感在“生活實踐”中達成拓展升華
在練習課中,只進行一些純粹的、機械性的文字訓練,必然難以促進學生語言系統(tǒng)和精神系統(tǒng)的同時提升。正如楊金林先生在《為語言與精神的共生而教》中談到:“語言學習與言語實踐脫節(jié),學生所學習的語言文字是純符號性的,是脫離了精神之血的‘僵尸’,語言不與精神同構,就不能在心中生根?!币虼?,練習課不是為練習而練習,而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生活的“大語文”觀,鼓勵并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會積累并準確運用語言文字,架起學生語文與生活之間的橋梁,真正做到在語文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實踐語文。
(一)立足“方法”,巧促語用能力提升
縱觀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練習5》與第十一冊《練習4》,用心解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看似普通的、習以為常的成語中實則蘊藏著許多學習的方法。
1.巧妙理解的方法。對于成語、新詞或俗語的理解,學生會充分利用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媒體手段進行。那么,自主理解的能力從哪里來?無疑需要從語言實踐中來。而練習中呈現(xiàn)的成語就提供了多種理解的途徑。如《練習5》中在交流到“娓娓而談、夸夸其談、侃侃而談”這三個成語時,通過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成語中的疊詞一般表示“……的樣子”,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生毫不費力就理解了這些含有疊詞成語,并根據(jù)這樣的規(guī)律,舉一反三,拓展積累了一類這樣的成語。當然,這樣的方法并不是老師告知的,而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幫助學生建構而成的。
2.語境運用的方法。要達到“真正掌握”的程度,光理解是不夠的。我們摒棄了以往僅僅讓學生用上成語說幾句連貫的話這種單一的練習方式,將練習放入用心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去提高學生根據(jù)語境正確選擇合適的成語或根據(jù)感情色彩辨析成語細微差別的能力。如學生對“海闊天空”一詞的感情色彩有爭執(zhí),教師相機呈現(xiàn)了兩句話:
這個人海闊天空談了半天,主題內(nèi)容還令人摸不著邊。
李爺爺博覽群書,很健談,每次到他家去,他總能海闊天空地和我聊好一陣子。
通過對這兩句話中“海闊天空”含義的理解,學生發(fā)現(xiàn),成語的感情色彩也會隨著具體的語境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在接下來的運用環(huán)節(jié)中碰到意思差不多的成語他們會再比較成語的感情色彩,從而選擇能更準確地表情達意的成語。
3.歸類思維的方法。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思維,因此思維方法的訓練也是練習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歸類思維的方法。盡管練習中的內(nèi)容本身就以類別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但是除去這些看得見的類別,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看到隱藏在每一“大類別”中的“小類別”。如在《練習4》教學“唱念做打”這個成語時,教師讓學生從這一組成語中找一找“唱念做打”的具體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字正腔圓、余音繞梁、有板有眼……”正是對“唱念做打”要求的具體描述。再如教學《練習5》“新詞兒”時,教師抓住學生交流“經(jīng)濟房”的契機,相機引出“期房、現(xiàn)房、寫字樓”,歸納出“樓盤”的概念。不論是《練習4》的演繹法還是《練習5》的歸納法,教師都摒棄了點狀交流的割裂思維,幫助學生建立起了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類別,獲得了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而積累也因為這樣的類別聯(lián)系變得有板塊、有意義了。
在練習教學中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得練習不再是知識的機械理解與記憶,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立足點正是學生學習方法的“空白處”與“提升點”,方法的習得也直接指向了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二)著眼“表達”,催化語用智慧習得
1.體悟表達形式的多樣,“言意兼得”。對于練習課來說,表達內(nèi)容并不是學生的難點,因此體會其中的表達形式更有助于學生“言意兼得”。如在《練習4》中教學“感人肺腑、動人心弦”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成語的構成,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成語都含有人的內(nèi)臟器官,通過類似成語的拓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成語經(jīng)常借用人體比喻來表情達意,這樣的形象比喻使?jié)h語更生動傳神,富有表現(xiàn)力。而找到新詞中的構詞規(guī)律則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對“傳統(tǒng)”的繼承。如《練習5》教學“追星族”時,教師從本義入手拓展出含有“族”的一類新詞,如“拼車族、月光族……”與此同時,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諸如“網(wǎng)民”、“彩民”這樣含有“民”的新詞,學生發(fā)現(xiàn),“民”和“族”前面加上了不同的詞語,就能表示不同愛好、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這些詞雖說是新詞但還是遵循了漢語的構詞規(guī)律的。
不論是成語的“形象比喻”功能,還是新詞的構詞規(guī)律,無一不顯示出漢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豐富多樣,彰顯出璀璨奪目的漢語言文化。通過對練習中詞語的語言表達形式的感受,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更讓其體會到獨屬于漢語的特有魅力,“得意”與“得言”相得益彰。
2.享受表達效果的巧妙,“學以致用”。表達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就好比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表達形式不能脫離文本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用多樣化的表達形式來傳情達意才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對表達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的揣摩感受這樣表達的好處,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從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達到對作者表達內(nèi)容與形式的認識的統(tǒng)一,獲得巧妙的表達效果。如在教學《練習4》的中的俗語時,教師將俗語“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巧妙地改成“東北有三寶:烏拉草、人參、貂皮?!币龑W生比較這兩句話的表達效果,通過朗讀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讀起來不好聽,沒有節(jié)奏了。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俗語也受傳統(tǒng)詩詞的影響,不光講究音韻美,而且講究節(jié)奏美。
教師匠心獨運,將俗語進行了位置調(diào)整,一下子就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俗語中的節(jié)奏,在朗讀中就感受到了俗語表達的藝術。看來,老百姓口口相傳的俗語在音韻節(jié)奏上卻毫不含糊,俗語中也蘊藏著高大上的“漢語文化”。在這樣生動的形式中學生進行著真實的語言實踐,切實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敏感度。
此外,除了練習中本身蘊藏的“表達價值”,教學語言的“表達效果”也不容小覷。如在《練習5》中用新詞“我們每天接觸的漢語真的很給力”來進行總結;在《練習4》的俗語教學中多處用俗語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雁門關外的民風民俗還真有趣,再來讀一讀。你看,咱們祖國的東西南北中,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俗語。這還正應了那句俗語:“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p>
用上這樣的教學語言既體現(xiàn)了行課過程中起承轉合的教學藝術,又是一種語言的拓展以及運用的示范,體現(xiàn)出漢語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與巧妙的表達效果,更是“學以致用”最好的示范。
在練習教學中充分挖掘練習內(nèi)容的表達價值,引導學生去體會語言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與恰到好處的表達效果,是練習課語用價值的又一具體體現(xiàn),它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漢語的認識,促進了多樣化、準確性表達的可能性,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主動習得,獲得獨特的語用智慧。
(三)指向“拓展”,豐厚語用文化積淀
1.拓展“閱讀”,加深語用文化的認識。這里的“閱讀”,并不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是與練習內(nèi)容有關的文本信息,借助練習內(nèi)容中的教學契機,適時拓展。從而加深對某個知識點的深入認識。
如:成語典故的深度閱讀:《拾人牙慧》的典故——
晉朝有個叫殷浩的人,愛讀《老子》、《易經(jīng)》,并能講得頭頭是道。一天,他偶然看見他的外甥韓康伯和別人議論時,套用自己說過的話,顯出夸夸其談、自鳴得意的樣子,就批評他說:“你連我牙齒后面的污垢還沒有得到,就自以為了不起了?!焙髞?,“拾人牙慧”比喻抄襲或套用別人說過的話。
再如:成語運用的對比閱讀:出示兩段含有“粉墨登場”的文字——
“汝身前,粉墨登場,努眼張舌,喜笑鬼諢,觀者絕倒,聽者噴飯?!?/p>
“清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一大批跳梁小丑紛紛粉墨登場,整個國家一片混亂?!?/p>
第一段文字用來幫助學生在找一找成語的過程中感受成語蘊含的感情色彩,第二段文字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成語在不同語境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這些閱讀材料的拓展煥發(fā)了成語或新詞的生命力,他們不再是孤單的存在,在或長或短的閱讀材料中,傳遞出鮮明的愛憎情感,學生在這樣的閱讀中追本溯源,在拓展閱讀面的同時提高了閱讀的品位,提高了遣詞造句的能力,加深了對成語情感色彩及運用的認識,語用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扎根了。
2.拓展“文化”,品味語用生活的多彩。每一個練習中或多或少都蘊藏著各種文化,有些是顯性的,如《練習4》中的京劇文化、俗語中體現(xiàn)出的地方文化;有些又是隱性的,如《練習5》中的成語中典故文化、新詞文化等,通過練習課的教學,學生獲得了文化的拓展與浸潤,獲得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洗禮,這也必然對孩子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如:《練習5》的新詞教學后安排了“猜新詞”和“拓新詞”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表達的意思來猜猜新詞或說說自己所積累的新詞;《練習4》的俗語教學后安排了拓展本地俗語的環(huán)節(jié),讓常州孩子說說老常州的俗語。孩子們暢所欲言,積累的新詞層出不窮,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我們看到了時代發(fā)展在下一代身上深深的烙??;他們操著不標準的常州話說常州俗語:“白露身不露”“捂春三,凍八九”,我們?yōu)閭鹘y(tǒng)文化在下一代孩子身上的復蘇感到安慰。
這樣的文化拓展增添了練習課的綜合性,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與語文課堂的聯(lián)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言的靈活運用將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豐富的色彩。
不論是閱讀材料的拓展、民族文化的拓展,都讓學生立足練習又高于練習,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又觸類旁通,豐厚了語用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既有內(nèi)容,又有形式,更飽含情感,血肉豐滿的積淀,內(nèi)容清晰、形式活潑的練習給予每一個師生最豐厚的饋贈。
練習課僅僅是語文課堂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們立足語用的視野,致力于練習課獨特育人價值的挖掘與轉化,致力于讓孩子在任何一種課型中都去努力接觸語文的本質(zhì)——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相信一定會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金傳寶)
李偉平/江蘇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