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襄垣縣王橋鎮(zhèn)衛(wèi)生院外科 山西 襄垣 046200)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比較常見急腹癥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有兩種,分別是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一般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依據患者的病理類型和患者訴求進行考慮。對于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傷口感染一直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之一,而導致的傷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想要更好的進行預防就應該全面了解其誘導因素[1]。本文就針對手術切口的類型和病理類型對其感染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進行報告:
選取我院自2009 年5 月-2014 年5 月間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確診選擇不同的手術切口類型,即未確診的患者為探查切口組患者45 例,其中男性26 例,女性患者19 例,年齡在21 -5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4 ±0.7)歲,其中單純闌尾炎患者17 例、化膿性闌尾炎患者20 例、壞疽穿孔闌尾炎患者8 例;確診的患者即麥氏切口組患者75 例,其中男性40 例,女性患者35 例,年齡在20 -5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5 ±1.4)歲,其中單純闌尾炎患者21 例、化膿性闌尾炎患者27 例、壞疽穿孔闌尾炎患者17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制定統(tǒng)一的調查表,調查表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手術史等詳細的信息,信息的收集必須采用同種方式并標準統(tǒng)一。診斷過程中需要將每一位患者的病理類型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將最后發(fā)生傷口感染的患者進行分類,分析切口類型、病理類型對于感染結局的影響關系。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對傷口愈合標準進行定義,切口愈合的等級分別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如果評價為甲級等級,那么表示傷口愈合完美;乙級表示一期愈合;丙級表示傷口發(fā)生感染的情況[2-3]。
本次試驗的數(shù)據均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組間的數(shù)據采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采用±表示,組間數(shù)據采用t 進行檢驗,P <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手術治療后,探查組患者總感染人數(shù)為10 例,麥氏切口組患者總感染人數(shù)為2 例,總感染率為10.0%。
不同切口類型和傷口感染之間的關系,其中探查切口組患者出現(xiàn)傷口感染率明顯高于麥氏切口的患者,兩組數(shù)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所示。
表1 不同切口類型術后傷口感染的發(fā)生情況
本次試驗中單純性闌尾炎患者38 例,其中發(fā)生傷口感染患者0 例;化膿性闌尾炎患者47 例,其中出現(xiàn)傷口感染患者3 例,感染率為6.38%;壞疽穿孔闌尾炎患者35 例,其中發(fā)生傷口感染的患者9 例,感染發(fā)生率為25.71%,和前兩種類型的闌尾炎對比,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術后傷口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所示
表2 不同病理類型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急性闌尾炎是最為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該病的主要的臨床癥狀為下腹部轉移性疼痛、伴有低熱、惡心和嘔吐等,實驗室檢查顯示為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顯著升高[4-5]。一般的都會采用手術治療方式,但是不同的手術切口對于手術后的傷口感染影響不同,為了更好的了解那種手術方式能夠減少感染率,以及不同病理類型對于傷口的感染影響,我院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對收治的120 例患者進行全程跟蹤研究。
手術切口類型選擇的依據:在傷口的選擇上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一般的如果患者的經實驗室、臨床觀察等診斷確診的患者則采用經典的麥氏切口手術治療,麥氏切口針對的患者大多闌尾的病變位置非常的明確,一方面手術時間比較短,這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傷口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降低感染幾率,另一方面麥氏切口方法針對性更強,所以避免手術過程中的誤操作。而采用探查切口治療的患者則是沒有明確診斷的患者,需要探查方式來探尋病變部位,這就需要更多的治療時間[6]。本次試驗中采用探查切口手術治療的患者其術后傷口感染率為22.23%,而麥氏切口患者的傷口感染率為2.67%,兩組數(shù)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主要的原因有行探查切口治療的患者大多合并有腹膜炎,炎性反應較重,甚至出現(xiàn)組織粘連的情況,手術耗費的時間較長另外在術后還需要放置引流管,這就明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
不同病理類型對于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同樣非常的明顯,對于化膿性闌尾炎和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而言,其闌尾腔中存留有大量的厭氧菌和需氧菌,由于兩種細菌大量的繁殖會將闌尾腔內的漿膜進行破壞,所以腹腔受到比較嚴重的污染,導致術后的切口感染,因此對于急性闌尾炎患者來說,一旦確診應該立即進行手術治療,早期的患者炎性反應較輕微,所以手術難度也明顯降低,這樣能夠有效的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情況。本次試驗中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術后感染率為25.71%,化膿性闌尾炎患者術后感染率為6.38%,而單純性闌尾炎的術后傷口感染率為0,數(shù)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急性闌尾炎時首先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然后選擇合適的切口方式能夠有效的減少術后傷口感染的幾率,另外壞疽穿孔性闌尾炎、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出現(xiàn)傷口感染的幾率明顯高于單純性闌尾炎。
[1] 黃翠娟,周文敏.老年大廠癌病人不同腸道準備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6(09):241 -242.
[2] 張捷先.青年大廠癌臨床特點和診治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23(02):198 -199.
[3] 王燕穎,劉穎.CAI9 -9、CEA、CA72 -4 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胃、結腸、直腸癌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2(08):1017-1018.
[4] 葉維潔,金冶寧.結直腸惡性腫瘤的新標志物-腫瘤型丙酮酸激酶[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17(10):2018 -2019.
[5] 王雪萍,佟素香.血清腫瘤標志物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在胃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使用醫(yī)學雜志,2011,23(12):1821 -1822.
[6] 羅彩萍,夏 裕.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國際醫(yī)藥導報,2007,13(13):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