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卓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中國藝術歌曲對高師聲樂教學的應用價值芻議
孟卓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藝術歌曲歷來是音樂世界的瑰寶,其意境之高,精品之多,傳唱之廣,令人贊嘆不已。在中國,藝術歌曲作為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探究其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歌唱技巧等應用價值,為深入探討豐富高師聲樂教學內容,提高高師聲樂教學水平,提供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
中國藝術歌曲;高師聲樂教學;應用價值
藝術歌曲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新哈佛音樂詞典》將其定義為:“為室內音樂會創(chuàng)作的歌曲,以區(qū)別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傳統(tǒng)上是以詩歌所譜寫的音樂,歌詞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而且與大多數(shù)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藝術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創(chuàng)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興發(fā)揮改編而成的。”①20世紀初,我國作曲家青主的《我住長江頭》的問世,開創(chuàng)了中國藝術歌曲之先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藝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高等音樂院校及各音樂專業(yè)院系也得到全面的恢復與發(fā)展。藝術歌曲作為特定的音樂體裁,以其意境之高,精品之多,在高等聲樂教育中獨樹一幟。其應用之多,傳唱之廣,令人贊嘆不已。探其源,筆者認為其有如下應用價值:
高師聲樂教學是高師音樂教育的重點課程,它不僅是進行音樂審美教育和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中國藝術歌曲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各時期的高師聲樂教學內容中,從沒有停止過中國藝術歌曲的前進步伐。結合藝術歌曲的界定進行冷靜斟酌,認真分析,將中國藝術歌曲應用于高師聲樂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1]為了使其應用價值得以展現(xiàn),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體裁的選用,如選用以古詩詞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中國藝術歌曲,則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2]中國歷來以詩詞聞名于世,中國藝術歌曲的詞在具有音樂性、文學性的同時,又極具藝術性。在高師聲樂教學內容的安排中,適時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放置其中,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內在修養(yǎng),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如青主的《大江東去》,歌詞源于宋代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該詞意在顯現(xiàn)作者身為千里馬而未曾遇到伯樂的抑郁之情,同時又充斥著懷古的情懷與豪邁的氣勢。通過對該藝術歌曲的學習,學生可在歷史、文化、意境、音韻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作品意境之深邃,藝術效果之震撼,都是學生提高音樂文化修養(yǎng)的寶貴資源。再如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詞源于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該作品原名為《情歌》,后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全詩四節(jié),其形式上的整飭,一覽無余。無論從詞或曲的角度講,《教我如何不想她》都是一首上乘佳作。作品表達出了作者遠離故土的失落之感及對祖國強烈的思念之情,無處不表現(xiàn)出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和眷戀。作品的旋律、伴奏、歌詞的深遠意境,對提高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著較為強大的推動作用。
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藝術歌曲較之德奧藝術歌曲,起步較晚。眾所周知,中國藝術歌曲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始點,當時的中國藝術歌曲以弘揚科學民主思想,宣揚自由人文精神為創(chuàng)作基點,以推動探求新文化、新思想的創(chuàng)作潮流。演唱中國藝術歌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高度,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精神視野。所以說,當今時代的高師聲樂學習者,運用中國藝術歌曲來提高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演唱早期中國藝術歌曲時,要注重培養(yǎng)其作品分析的能力。在將中國藝術歌曲融入到高師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強調讓學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特定時代、特定背景下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在充分挖掘中國藝術歌曲深刻內涵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深度解讀能力。
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對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在聲樂作品的演唱能力中音樂表現(xiàn)力是不可缺少的。要讓學生首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音樂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其次從演唱中努力實現(xiàn)音樂表現(xiàn)力的傳達。什么樣的演唱才是有表現(xiàn)力的演唱呢?筆者認為,演唱要感動自己,不要為了炫技而演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聲樂作品的詮釋中,單是在技巧上正確地演唱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符合作品內容和特性,要歌唱者本人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要有感情有靈感地歌唱,以達到感動聽眾的境界。
演唱由民歌改編的中國藝術歌曲,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了解和認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各地域的民歌演唱特色,掌握其獨特的演唱風格及地方風俗和旋律等特點。如由民歌改編的中國藝術歌曲《小河淌水》、《在銀色的月光下》、《小白菜》等優(yōu)秀聲樂作品,現(xiàn)許多高師聲樂教學內容,已將其納入其中。
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歌唱技巧的培養(yǎng)。歌唱是語言的藝術。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必定是情感與思想水乳交融的異彩綻放。如眾所知,歌唱是聽覺的藝術。有業(yè)內專家將藝術歌曲界定為以室內演唱形式為主的獨唱曲。因此,在演唱時,聲音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藝術歌曲以抒情性見長。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應遵循其特有的質的聲系規(guī)范。在運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的同時,要注重歌唱細節(jié)的處理。如高師教材中的中國藝術歌曲《沁園春·雪》,演唱風格應定位于抒情、寬廣。因此在演唱前,就要將抒情、連貫、流暢作為歌唱的前提。作品首句描繪了中國北方的雪景。這個句首字“北”,雖是在弱拍上,但要唱出“立體感”,為“國”這一強拍的情緒推進,做好充分的準備。句中“千里”、“萬里”相照應,寫出了我國地域遼闊的特點。根據對該句旋律線及鋼琴伴奏譜的震音伴奏型分析,歌唱時,要唱得很大氣而且連貫,要用渾厚的氣息唱出將北方的雪景盡收眼底的雄偉氣勢?!扒Ю锉狻焙螅鲆粋€小停頓處理,是為了引出“萬里雪飄”的氣勢及與之對比做出的鋪墊,曲作者在“萬”字上運用了八度和小連線。這個八度有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單是要求歌唱者唱出音高這么簡單,而是要把“萬”這個量、這個氣勢唱出來。小連線是為八度而服務的,絕不能把這個八度唱斷,這里要求歌唱者唱出“面”和“線”的感覺。這句出現(xiàn)的切分和“千”字一樣,也是落在了“an”上。以筆者多年的演唱經驗,認為在唱這個字的時候,要先把其字頭“w”這個合口音的位置直接打到頭腔共鳴處,然后直接推到前鼻腔,同時氣息要保持,不可因為是高了八度就往上提氣,整個歌唱狀態(tài)都浮上來了。這個字輔唱出來,應該讓人覺得是情緒的推進,而不是音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字輔的演唱,不能是停滯的,而是要在演唱時把聲音在氣息可控制范圍內往外推,推到位置后用舌尖的變化來帶出“里”字?!把╋h”的“雪”字,要處理為聲斷而氣不斷,在演唱該字的字輔時氣息要保持滾動,這樣才能唱出雪花飄落的美感,同時可把“冰封”、“雪飄”這種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對比感通過聲音表達出來。筆者認為,通過對此類藝術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可使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得到長足的進步。
綜上所述,優(yōu)秀的中國藝術歌曲,有著嚴謹?shù)乃囆g特征,將其作為高師聲樂教學內容的首選曲目,必會顯現(xiàn)出其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在對藝術歌曲的選用方面,尚需加以細致的研究。本著不跟風、不趕潮的教學思想,將中國藝術歌曲作為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將其健康有序地融于聲樂教學中,以之推動高師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注釋:
①新哈佛音樂詞典[S].哈佛大學出版社,2008.
[1]夏小玲.論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音樂創(chuàng)作,2012.
[2]李佳.從目標體系出發(fā)淺談藝術歌曲在我國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價值.民族藝術研究,2009.
J642.5
A
1007-0125(2015)02-0063-02
孟卓(1977-),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人,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