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敬
(廈門大學,廈門,361005)
林語堂: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
——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
楊仁敬
(廈門大學,廈門,361005)
林語堂(1895~1976)是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散文家、小說家和翻譯家,又是優(yōu)秀的英語教育家、音韻學家、詞書編籑家和中文打字機發(fā)明家。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他畢生努力向中國讀者們介紹歐美文化,又向歐美讀者們推薦中國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開始重新客觀地評價林語堂的得失,肯定了他在文學和翻譯學方面的貢獻,再版了他的許多中英文作品,并以各種形式對他加以紀念。幾年來,全國各地召開了多次林語堂學術研討會。
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想借此機會談談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貢獻,以紀念這位名聞海內外的學術巨匠。
大膽采用英漢比較法
林語堂一生曾從事英語教學多年。他熱愛這個職業(yè),在工作中銳意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受到當時外語界的關注。1916年至1919年,他在清華任英文教員,邊教書,邊充實國學知識。1919年7月9日,他與廖翠鳳女士結婚,之后便帶著她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21年2月他榮獲碩士學位。接著,他入讀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1923年9月,他榮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受聘北京大學英文系任英文和語言學教授,為本科生開設了基礎英文、作文和英語教授法三門課,作為四年級學生的必修課。1926年,他到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英文系教授兼教務長,后因支持該校學生運動,撰文批評政府,遭北洋軍閥政府通緝,被迫南下福建,到廈門大學任文科主任和國學院秘書(劉炎生1994:243)。
到廈門大學后,林語堂給外文系本科生開設了語音和作文兩門課。1927年,林語堂離開廈門大學去武漢,任革命政府外交部英文秘書,9月赴上海專事寫作,10月起到蔡元培任院長的國立中央研究院任
從林語堂在北大和廈大任課的情況來看,他非常重視英文基本功訓練。他教一年級語音課和作文課,這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課,又教過四年級的語音、作文和英語教授法三門必修課。按現(xiàn)在的說法,英語基本功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林語堂的語音課包括聽說兩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正確發(fā)音、語調和會話?!白魑摹本褪菍懽骱烷喿x。由此可見,林語堂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十分注重聽說讀寫,這完全符合英語教學規(guī)律。誠如北大知名教授李賦寧(1995:33)所說,“聽和說的訓練應放在初學階段,而讀和寫則是提高階段的主要訓練方式。要把英語學好、學通、學精,必須大量閱讀有內容、有深度的書刊,還必須落實到筆頭”。對中國大學生來說,學習英語從語音入手十分必要,學會英文會話不容忽視,但不能停留在聽說方面,要進一步向讀寫發(fā)展,才能學好英語。寫作是學好英語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高度重視。林語堂這些想法和做法實際上奠定了后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意義重大。
在英語教學法方面,林語堂打破常規(guī),獨辟蹊徑,收效很好,深受學生們歡迎(林太乙1994:61)。他在課堂上總是用淵博的知識和生動的講解吸引學生,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據(jù)曾在東吳大學念書的薛光前(1994)回憶,林語堂在組織英文課教學時總是采用與眾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第一,上課從不點名,但學生極少缺課,其他班的學生也常來旁聽,教室里擠得滿滿的,很有吸引力。第二,他的英文課從來不舉行期終考等形式的考試。主要靠上課時對同學的提問和測試計分,十分準確公允。第三,上課時他總是笑逐顏開,笑話連篇,幽默百出。他總用簡易英文講解,采用的教材生動實用,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自由思考。完全不用填鴨式的方法,叫學生死記硬背。
應該指出,林語堂大膽采用了英漢比較教學法,摒棄了當時盛行的西方引進的直接教學法。這種直接教學法強調,在教中國學生學英語時絕對不許用一句漢語。此法在舊中國流行了20多年。一些來華任教的外籍教師都采用此法。此外,不少中國老師采用語法翻譯法,也有許多人采用綜合教學法。而林語堂從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破除對西方直接教學法的迷信,采用了英漢比較法,開創(chuàng)了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922年11月,當時的國民政府參照美國的綜合體制,正式頒布新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的教學慣例便是從此開始的。英語是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必修課。當時,學校分為國立、省立、私立和教會辦的幾種。教材品種多,許多學校采用英美原版的英語教材。1928年8月,開明書店推出林語堂編著的《開明第一英文讀本》。1929年又出版了林語堂的《開明英文讀本》(三冊)和《開明英文文法》(上下冊)。1930年至1931年出版了《英文文學讀本》(共二冊)等。
經(jīng)當時教育部核準,《開明英文讀本》作為初中課本,《英文文學讀本》作為高中教材,《開明英文文法》則作為大學專用課本。這些教材各類學校使用得很多,影響遍及全國。
林語堂編著的上述課本與一些教會學校照搬的英語課本不同,很快就取代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文模范讀本》,風行全國各地。那些讀本自稱“模范”,實則十分陳舊,只重語法,輕視實踐,不實用。林語堂編著的課本很受歡迎。由于《開明英文讀本》的成功,林語堂有了“版稅大王”之稱(林太乙1994:63)?!堕_明英文文法》從1933年至1943年出了10版。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我國又再版,發(fā)行達58000冊,有人稱它是繼英國《納氏英文文法》后一部最有影響的英文語法教材。
那么,林語堂的《開明英文文法》有什么特色呢?
首先,它吸取了國際學術界對英語文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變舊的語法概念,充分利用林語堂自己語言學造詣高深的優(yōu)勢,提出系統(tǒng)而全面的語言學知識。他廣泛借鑒了丹麥文學家、語法家和教育家奧托·葉斯帕森(1860~1943)在《語法哲學》(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1924)中提出的語法理論、意大利批評家和哲學家貝內第托·克羅齊(Bendetto Croce,1866~1952)的表現(xiàn)主義觀點、法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弗迪納里德·布蘭諾(Ferdinand Brunot)和漢西·弗雷(Hensi Frei)合著的《思想與語言》(La Pensée et La Langue,1922)里的研究成果,革新了語法的概念。
其次,他始終貫串了英語與漢語比較的原則。面對中國學生,他將新語法理論應用于中國英語教學,把一切語法形式和結構只當作意念的工具。語法是一種表達意念的科學,而不是死板的條條框框或規(guī)則的堆砌。不是從外表到含義,而是從含義到外表。所以,教師不能引導中國學生從概念到概念,而是要強調表達,利用他們本國語漢語的優(yōu)勢,接受英語的特點,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讓他們明白自己想說什么,并懂得怎么說。
有趣的是直接教學法是反對英漢對比的。葉斯帕森恰恰是直接教學法的倡導者。他在《怎樣教外語?》(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1904)中反復提倡在外語教學中采用“直接法”。由此可見,林語堂雖然敬重葉斯帕森,吸取他對語法學的研究成果,但并不盲目地接受他所提倡的一切。林語堂堅持中國學者的立場,從中國學生的特點出發(fā)來寫書,受到我國廣大高校師生的熱烈歡迎。這本用新見解來編寫的英語文法,在我國還是第一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趣的是它也受到了葉斯帕森的肯定。葉氏稱贊《開明英文文法》內容豐富,生動有趣。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市河三喜教授則竭力加以推薦,認為它是中國學術界對英語研究的一個莫大的貢獻。它對漢語問題的改進也有極大的幫助。
早在去哈佛大學留學以前,林語堂在清華學校任教時,就埋頭研究語言學。他發(fā)覺人們常用的《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很不科學,使用不方便,與現(xiàn)代人的需要相去太遠。于是他著手研究改革漢語字典索引的方法(林太乙1994:27)。1917年,林語堂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發(fā)表了第一篇文章《漢字索引制說明》,主張以首筆點畫種類定部,得到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和知名學者錢玄同的支持,引起全國學術界的關注。1930年,林語堂又在《清華學報》上發(fā)表了論文《分類成語辭書編法》。
在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留學期間,林語堂經(jīng)常泡在該校最大的威德納圖書館。他特別喜歡《牛津袖珍字典》,念了再念,幾乎背熟了。在這樣的努力下,他所寫的論文“The Change in Vocabulary in the Critical Essay”(《批評論文中語匯的改變》)獲得了導師的好評,導師認為論文可進一步加工為碩士論文。后因半公費津貼突然被清華大學取消,林語堂陷入經(jīng)濟困境。他在哈佛讀完一年,向基督教青年會申請去法國為華工教英文,于是,他帶著妻子去了法國。他為華工編了一本千字課本,并抽空自學法文和德文。他在德國耶那大學修了三門課,后經(jīng)哈佛大學批準,1922年2月,獲授碩士學位。不久,他到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撰寫了題為《古代中國語音學》(“Altehinesiche Lautlehre”)的論文(同上:43),獲音韻學博士學位。1923年他學成歸國,到北京大學任教。他一面教書,一面繼續(xù)研究漢字檢索問題。同年9月12日,他在《晨報副刊》發(fā)表了《國語羅馬字拼音與科學方法》。1924年1月他當選北大方言調查會主席,開始把方言的調查和研究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
1923年以來,學術界對《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不滿的人越來越多。各大書店陸續(xù)請專家研究新檢字法,如商務印書館請王云五推出四角號碼檢字法,中華書局也請梁啟超、舒新城等人研究新檢字法。到了30年代初已出現(xiàn)七八十種新檢字法。林語堂仔細進行了觀察和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以漢字母筆用來等于英文字寫法的“漢字索制”不夠簡易明白,便加以改進,提出“漢字號碼索引法”,主張首末筆,留在字之外圍,不可跟母筆順序入于中部。當年,他又發(fā)明“國音新韻檢字”。他對漢字的首筆、末筆、新韻、號碼四法作了透徹的研究。1966年遷居臺灣后,他又加以修訂,成了“上下形檢字法”,應用于《當代漢英字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1972年10月,經(jīng)過五年不辭勞苦的努力,這部富有特色的《當代漢英詞典》由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出版,實現(xiàn)了林語堂的終身抱負,成為他一生語言學方面最大的成就。他不無得意地說,這部詞典是自己著作生涯中的“巔峰之作”(參見劉炎生1994:233)。
《當代漢英詞典》共1720頁,正文1450頁,說明部分300多頁,包括“前言”、“序”、上下形檢字法、號碼索引、8個附錄(甲子周期、二十四氣節(jié)、度量衡及郵碼、繁簡字對照表)、國語羅馬字索引和英文索引。1980年國內開始將它影印出版,因當時正逢撥亂反正之時,雖已改革開放,但對林語堂還沒有個公正的評價,所以影印者將詞典主編姓名、“前言”和“序”都暫時略去。1987年,林太乙和黎明花了4年時間對《當代漢英詞典》進行修訂和補充,改名為《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出版,受到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
《當代漢語詞典》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它運用了林語堂發(fā)明的上下形檢字法(左上右下)進行漢字索引,方便讀者查閱。國內一直流行王云五的四角號碼漢語詞典;林語堂則用兩角號碼,二者同樣用10個號碼來表示,但林語堂另辟蹊徑,顯示了他的獨創(chuàng)精神。其次,它收入的詞條和成語較多,既有古英語詞匯,又有現(xiàn)代漢語的新詞,這對讀者尤其是大學生們很有幫助,實用性大。近幾年來出版的漢英詞典,包括臺北梁實秋主編的,大都僅含現(xiàn)代漢語詞匯。其三,它適應了新時代的需要,附有繁簡體漢字對照表,方便青年一代使用。其四,漢英互譯比較準確,包括一些中國或閩南特色食品如油條、粽子等的英譯。這些東西一般英美的英-英詞典都找不到相應的表述。
因此,這部詞典對從事口筆譯工作的大專師生在漢譯英方面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由于主編對1949年以來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甚了解,附錄的朝代表和地名中仍沿襲舊稱,有的選詞帶有政治偏見,因而仍給讀者留下難以抹去的遺憾。林語堂還將他發(fā)明的“上下形檢字法”用于開發(fā)一種64鍵的中文打字機,雖歷經(jīng)多次挫折仍矢志不移,堅持試驗,最后幾乎處于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地步,仍不失信心,終于使“明快中文打字機”在困難中誕生,被譽為“極有價值的發(fā)明”。
綜上所述,林語堂在上世紀30年代,精心編著新穎的初中、高中和大學英文教材,不但獲得了官方教育部的認可,在全國各地廣泛采用;而且深受各界師生的熱烈歡迎和接受。他在清華、北大、廈大和東吳大學任教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獨特的英語教學法。他改變了照搬外國教材和沿用多年的直接教學法,編寫了面向中國學生的英文教材和體現(xiàn)英漢對比的《開明英文文法》,使我國的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新局面,形成自己的特色。雖然由于當時我國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有些好的經(jīng)驗難以推廣,但林語堂不愧是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發(fā)展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不僅如此,人們看到:不論在清華和北大,還是在廈大和東吳,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林語堂總是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研究,教學科研兩不誤,教學效果好,科研成果多。這是很不容易的。他長期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既是語言學博士,又是文學巨匠,既精通英美文學,又學透中國古典文學,實現(xiàn)了自己座右銘“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中的期許。他給中國讀者和各國讀者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為增進中西文化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回顧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性舉措是很有意義的。80多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英語教學,從初中、高中到大學,像其他各行各業(yè)一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撫今追昔,不難發(fā)現(xiàn),林語堂當年的英語教學思想、教學法和他所編的英文教材,今天仍留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迪。
李賦寧.1995.李賦寧論英語學習和西方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太乙.1994.林語堂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炎生.1994.林語堂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薛光前.1994.我的英文老師[A].林太乙.林語堂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61-63.
(責任編輯 林玉珍)
H319
A
1674-8921-(2015)10-0001-03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0.001
楊仁敬,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電子郵箱:yrjing2401@126.com英語總編輯。1928年9月至1929年,他去上海東吳大學任英文教授一年,編輯出版了英文教材多種。1930年至1931年,他繼續(xù)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并從事寫作。1932年9月,他創(chuàng)辦并主編了《論語》半月刊。同年12月又與宋慶齡、蔡元培和楊杏佛發(fā)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4年又創(chuàng)辦并主編《人間世》半月刊。1935年創(chuàng)辦和主編《宇宙風》(十日刊)。1936年8月10日晚林語堂應美國作家賽珍珠的邀請,舉家乘“胡佛總統(tǒng)號”客輪赴美國,9月初到達紐約,開始了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