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沿著魯迅的道路——對王瑤與陳平原之學術研究的不完全考察

        2015-03-29 04:53:05劉克敵
        關鍵詞:小說研究

        劉克敵

        (杭州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311121)

        1949 年至“文革”開始前,大陸學術界特別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對于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一直給予最高評價。對于魯迅的學術研究卻并未給予足夠重視,相關研究成果很少。而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對于魯迅的學術研究成果如《中國小說史略》等,雖然也給予一定重視或者迫于意識形態(tài)的壓力而不得不對魯迅的研究大加贊美,但在具體研究中,卻很少注意到對魯迅之研究成果給予闡釋和發(fā)揚光大。盡管魯迅的一些觀點經(jīng)常被引用,卻并未在實質(zhì)上進入古代文學研究者的視閾,大致屬于“抽象肯定具體忽視或否定”的狀態(tài)。在很多學者看來,魯迅的成就自然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而學術研究充其量是副業(yè)。這種情況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才有所改變,而在90 年代“國學熱”時真正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這其中,在承繼和發(fā)展魯迅的學術研究成果方面,王瑤和陳平原師生二人是較為突出的代表,由王瑤首倡并由陳平原繼之的有關中國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進程的研究,曾對20 世紀末的相關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其代表性成果就是王瑤主編的《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陳平原主編的《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二編》。此外,陳平原主編的“學術史”叢書和《學人》刊物,也有較大影響。

        提到魯迅的學術研究,首先要說的自然是《中國小說史略》,對于魯迅那句“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人們很自然給補上一句“有史自魯迅始”。長期以來不知有多少學者引用過這兩句話,但對于后一句的出處其實已經(jīng)不太清楚。查阿英的《關于〈中國小說史略〉》一文,開頭第一句就是“中國小說之有專史,始于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1],此文寫于1956 年,也許這就是最早的“有史自魯迅始”的版本。此外,王瑤先生在1986 年的一個學術會議上也明確說過這句話,見于該年度的《學術動態(tài)》第279 期,之后即得到廣泛傳播。而陳平原更是在不同場合引用過這個說法,可見此論斷影響確實很大。本文無意考證其確切出處,只是引出本文話題,即對王瑤與陳平原師生的學術史研究在受魯迅影響的基礎上又如何發(fā)展作一簡單論述。

        王瑤的學術研究最明顯特點就是走“師朱(朱自清)法魯(魯迅)”的路徑,這里主要談“法魯”。注重社會風氣的變遷,關注文人日常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先“論世”后“知人”是魯迅論述文學史的方法。如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保?]對此王瑤說:“這話今天仍然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遺產(chǎn)時的重要指針。對陶淵明這樣一位歷來對他有過許多模糊認識的詩人,這樣的研究就顯得更其重要?!濒斞敢环矫孀⒁馕乃嚺c時代及社會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一方面注意從文人心態(tài)變化方面切入對其創(chuàng)作進行考察。王瑤繼承和發(fā)揚了魯迅的這種方法,他的中古文學研究以及現(xiàn)代文學研究之所以有引人矚目的成就,與受魯迅有關學術理念深刻影響有很大關系。

        以下我們以王瑤的《中古文人生活》為例,看看魯迅的有關學術思想是如何影響王瑤以及王瑤如何一方面繼承一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從而做出自己獨特研究的。首先,在該書“自序”中王瑤明確說明其撰寫理念和框架建構(gòu)直接受到魯迅的影響:

        本書共十四章,大致是分三個范圍論述的。第一部分是“文學思想”,著重在文學思想本身以及它和當時一般社會思想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這主要是承繼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學與酒及藥之關系》一文加以研究闡發(fā)的,著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學作品的關系。第三部分是“文學風貌”,是論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內(nèi)容的。不過這只是大致的說法,因為這三部分都互相有關聯(lián);而且如果要分開,這書中每章都可自成一單元,但因為又是有計劃寫的,所以合起來也頗具系統(tǒng)。[3]2

        探討王瑤所承受的魯迅學術思想的影響,自然不能忘記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論著中關于魏晉六朝文學的相關論述。如《中國小說史略》在提及《世說新語》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時,魯迅這樣說: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與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莊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離于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后,此風彌甚,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4]60

        對此,王瑤在該書“文人與藥”一章中,指出魏晉文人服藥在當時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魯迅在其《魏晉風度及文學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指出這一現(xiàn)象,說明其眼光獨到。但為何會在這時期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以及它和當時的實際情況有怎樣的關系,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追索。[3]5之后王瑤就根據(jù)《世說新語》等史料展開了精彩的闡釋。王瑤指出原始人沒有生死概念,也就沒有對死亡的恐懼與悲哀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在《詩經(jīng)》中也只有下意識的感覺,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們在《楚辭》中才看到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以及對超現(xiàn)實的追求,但儒家卻對生死問題采取規(guī)避的態(tài)度,所謂“未知生,焉知死”即是此種態(tài)度的代表性說法。直到漢代末年對生的感悟才大量出現(xiàn)在文學之中,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當時的社會動蕩給人們帶來的恐懼不安,一方面在于對儒家思想的反動趨于成熟,而道家思想乘虛而入,影響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在這里,我們依稀看到魯迅對道家意見的影子,即魯迅認為影響中國文人和文化最大者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不過,王瑤指出,道家只是意識到和提出了生死問題卻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反而使得明白此問題的人們更加痛苦,文人尤其如此。直到佛教進入后,文人才有了尋求解脫的方法。因為佛教之所以有很大影響,并非僅僅因為佛理與玄學相通而獲得文人肯定,更是由于佛教的“神不滅”的報應說,更比較適合時代需要,可以給人們以心靈上的安慰和解脫。正如魯迅所言:“佛教既漸流播,經(jīng)論日多,雜說亦日出,聞者雖或悟無常而歸依,然亦或怖無常而卻走。此之反動,則有方士亦自造偽經(jīng),多作異記,以長生久視之道,網(wǎng)羅天下之逃苦空者,今所存漢小說,除一二文人著述外,其余蓋皆是矣?!保?]56所以在建安詩歌中,盡管還是充滿“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卻已經(jīng)有了對“人生的自覺”?!斑@種人生的自覺,實在是建安文學所以能開一代宗師的重要理由。這時詩文的感慨蒼涼,所謂建安風骨,正因為他有了這樣充實的內(nèi)容?!保?]13那么,為何文人會熱衷于服藥?王瑤在魯迅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雖然那個時代有人相信佛教的輪回之說,相信神仙不死之說,但作為一般人還是追求延年不死。而對于服藥可以長生或者至少是延年益壽,也還是大多文人都追求的人生目標。此外,王瑤根據(jù)《世說新語》等材料指出那時文人的愛好服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文人追求儀容儀表之美有關,因為服藥之后,無論是否有延年的效力,至少從表面看,面色會變得紅潤而人也顯得格外有活力,似乎更加健康。

        而且王瑤的分析并未到此為止,而是更進一步追問道:為何那時的社會風氣會如此注重一個男性的外在之美?原來這一方面是承繼了漢代以來人物評論的余風,一方面與文人謀求仕途的升遷有關。要升遷就要有人推薦。要獲得推薦,就要得到他人特別是名人的好評,而外在之美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古人相信由一個人的形體外部可以看到其全體,即“由形觀神”。所以,“為了給別人好的印象。為自己的名譽前途,在這種社會風氣下,除了完全以方外自居的任達之士外,誰又能擺脫他的影響呢!”[3]33最后王瑤還指出,那時的文人服藥,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追求刺激,獲得肉體的快感,這與那時文人大都是貴族,生活條件優(yōu)越有關。而服藥產(chǎn)生的強烈刺激又會導致文人性情暴躁或乖張,所以后人所追崇的所謂魏晉風度和名士氣派,其實都與魏晉時期的文人服藥有關。而有些所謂的名士氣和做派,倒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藥性發(fā)作使然。因此,魯迅和王瑤抓住“服藥”這一點談魏晉文人及其創(chuàng)作,確實是抓住了要害和關鍵。魯迅那篇《魏晉風度及文學與藥及酒之關系》由于是講演,很多問題不能深入具體闡釋,而王瑤此書就對此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闡述,并列舉大量的文人作品為例,然后從社會時代發(fā)展與文學發(fā)展演變關系的角度,從文人生活與創(chuàng)作關系角度進行分析,所以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中古文人生活》中,還可以看到王瑤關于那時文人對“小說”以及創(chuàng)作中運用虛構(gòu)手法的評述:

        中國“小說”一詞的意義本來很廣,漢志所謂“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自然亦可包括烏有先生和亡是公問答的賦體。而且如西京雜記博物志世說新語等書,傳統(tǒng)皆認為是小說,則賦的內(nèi)容實際還要比較更接近些。所以在當時人的眼中看起來,賦中所托的古人本來即不必實有其事,自然在敘述中也不必其與史傳相合,這只是一種“俳優(yōu)小說”,并不是歷史的實錄。[3]125

        把上述論述與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相關章節(jié)及有關文章結(jié)合起來,則可見其如何受魯迅的影響以及王瑤如何根據(jù)自己的研究作出更進一步的分析。例如對《西京雜記》的評價,王瑤就與魯迅有微妙的不同。魯迅認為“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薄皶洠琰S省曾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閑漫無歸,與夫杳昧而難憑,觸忌而須諱者。’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保?]37~38魯迅認為是小說,而王瑤認為其實“傳統(tǒng)皆認為是小說,則賦的內(nèi)容實際還要比較更接近些”,但不管怎樣,還是屬于“俳優(yōu)小說”。

        對于王瑤的古典文學研究及其特點,陳平原在其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二編》中有較為詳盡的評價,認為王瑤在文學史研究中有自覺的對科學方法論的追求意識,即力圖寫出更具“史識”的著作而非資料長編,這自然是受到魯迅的明顯影響。其次是堅持“以史證文”,這更多是受到朱自清的影響。第三是重視“闡釋與批評”,不陷入史料的堆積和繁瑣考證之中,而是由史料引出正確的結(jié)論。[5]473~479對此陳平原沒有指出受誰之影響,筆者以為,這方面王瑤應是受到他晚年一直推崇的“清華學派”的影響。以下摘錄陳平原評述王瑤在《中古文學史論》中關于小說與方術關系的部分,以見他如何對其師學術研究作出評價的。

        這一章典型地體現(xiàn)了王瑤所追求并實踐的科學實證精神和方法的特點。一方面,他重視搜索大量的文學與歷史的現(xiàn)象的資料,對于一些問題進行必要的考證辨?zhèn)危沟米约旱恼撌鲇猩詈竦臍v史的根據(jù);另一方面,他又不局限于繁瑣的考證之中,總是在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找到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做出富于創(chuàng)見的理論性的論斷?!?/p>

        到了80 年代,王瑤更自覺地概括這種文學史研究的科學的方法論。他認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韓文學史綱要》、《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等著作,“作為中國文學史研究工作的方法論來看”,是“具有典范的意義”的。這種“典范意義”在于:“他能從豐富復雜的歷史中找出帶普遍性的、可以反映時代特征和本質(zhì)意義的典型現(xiàn)象,然后從這些現(xiàn)象的具體分析和闡述中來體現(xiàn)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痹谪S富復雜的史料的考證的基礎上,聞一多、朱自清所實踐的“解釋與批評”,朱自清所講的考證“必須和批評聯(lián)系起來”,王瑤所說的從對于“典型現(xiàn)象”的“具體分析和闡述中來體現(xiàn)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對于清代以至現(xiàn)代的樸學式的純實證研究的現(xiàn)代性的超越。[5]480~484

        可以看出陳平原的評價十分準確到位,不僅概括了王瑤在學術思想方面所承受魯迅和朱自清等人之影響,而且指出了魯迅和朱自清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思路對王瑤的影響。當然,陳平原對其導師作如此評價,也已經(jīng)顯示出他自己學術研究的大致路徑。

        評述陳平原的學術史研究及相關成果,首先必須注意他的《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該文被收入王瑤主編的《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一書,既可以認為它是陳平原對魯迅學術成就和治學模式的概括性評價,也可以認為是陳平原對自己治學路數(shù)的戰(zhàn)略性設計。此外還要參考他其他一些論著中的相關論述。①對此可參看陳平原的以下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抖兰o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缎≌f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蛾惼皆≌f史論集》(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等。以下我們即結(jié)合他對魯迅學術成就特別是小說研究成就的評述以及陳平原個人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陳平原所承受的魯迅的影響及他個人學術研究中的一些獨創(chuàng)性思想。

        首先,面對魯迅豐富的學術遺產(chǎn),陳平原給魯迅以這樣的定位:

        像那個時代的若干大家一樣,魯迅的學術理想是熔鑄古今會通中外,借用他為一個青年學者的文學論著寫的題記,則是:

        縱觀古今,橫覽歐亞,頡華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說,探其本源,明其族類,解紛挈領,粲然可觀……

        如果再加上文學與藝術的橫通、實物與文字的印證、正統(tǒng)與異端的對話,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等具體策略,則魯迅的學術追求大致可見。當然,“追求”不等于“成就”,魯迅的許多很好的學術思路其實并沒展開和落實;就已有的學術成果而言,魯迅的貢獻仍以文學史研究為主。只是將魯迅的文學史研究置于其整個學術追求的大背景下來考察,確實有利于我們對其研究策略的理解。[6]81

        在具體論述中,陳平原從五個方面展開,即“專著與雜文”、“清儒家法”、“文學感覺”、“世態(tài)人心”和“學界邊緣”。顯然,論述魯迅的學術研究,首先要解決的是研究材料問題,魯迅的學術專著其實不是問題,②其實有些也需要辨析,如關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與明代胡應麟相關研究的關系以及與日本學者鹽谷溫之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關系,以及對是否涉嫌抄襲鹽谷溫的考察等。關于陳源指責魯迅涉嫌抄襲一事,雖然胡適當年已為魯迅洗清不白之冤,但此事直到今天似乎仍未塵埃落地。對此可參看鐘揚的《鹽谷溫論〈紅樓夢〉——兼議魯迅“抄襲”鹽谷溫之公案》,原載于《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 年第2 期。以及張永祿、張謖的《論鹽谷溫對魯迅小說史研究的影響》,原載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 年第5 期。主要是如何辨析和使用魯迅雜文中大量出現(xiàn)和論述的一些學術問題,特別是魯迅帶有嘲諷意味的一些論述,用于論述魯迅的學術思想或治學方法確實有很大難度。此外,魯迅日記和書信中也有大量的學術資料,例如僅僅魯迅日記中每年一次的書單,就為探討魯迅的學術研究準備和治學方向的選擇等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資料。不過,如何從魯迅雜文中那些寓莊于諧的文字中找到真正有學術價值的判斷,或者從其日記書信中那些并非嚴謹?shù)臄⑹鲋锌闯鲷斞傅膶W術興趣或潛藏的意旨,并非易事。陳平原以為這個問題不解決,魯迅雜文和日記書信中大量材料是無法利用的。第二點“清儒家法”,其實是在蔡元培等人觀點基礎上的發(fā)揮,例如一般論述魯迅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就應首先分析魯迅如何承受乾嘉學派、浙東學派思想以及從章太炎那里學到的考據(jù)方法、“小學”理論等等。在這方面,應該說陳平原的分析很有深度,可惜其具體案例分析不多。最后一點“學界邊緣”談的是魯迅與學術界的關系,這應該從學術界看魯迅和魯迅看學術界兩方面分析,此處限于篇幅不贅。

        竊以為陳平原評述魯迅之學術研究,寫得最好最有味道者,當是“文學感覺”和“世態(tài)人心”兩部分,從中可以看到陳平原確實走進了魯迅的學術世界,仿佛帶領讀者探寶一般,邊走邊對讀者介紹,說到妙處,真的感覺其有眉飛色舞之狀。學術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借用西哲的話就是所謂“靈魂的探險”,就是我們這些或普通或平庸的靈魂在智者的引導下得以窺視那些逝去的偉大靈魂的過程。竊以為,陳平原的一些學術史研究,不僅“升堂”而且已經(jīng)“入室”。而且,與其師王瑤一樣,陳平原也注意到魯迅研究文學的“知人論世”之法。不過陳平原不僅論述了魯迅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的關系,還注意到魯迅所承受的外來文學理論的影響,例如泰納和勃蘭兌斯的文學理論,對此陳平原的分析十分精彩,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6]104~107

        其次,在撰寫文學史方面,陳平原一方面承認深受魯迅影響,一方面試圖擺脫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巨大影響,例如他更注重抓住形式特征的演變:“我給自己寫作中的小說史定了十六個字:‘承上啟下,中西合璧,注重進程,消解大家?!@路子接近魯迅擬想中抓住主要文學現(xiàn)象展開論述的文學史,但更注重形式特征的演變。‘消解大家’不是不考慮作家的特征和貢獻,而是在文學進程中把握作家的創(chuàng)作,不再列專章專節(jié)論述?!保?]360不過他的設想雖然大膽且極具特色,他本人也認為是“體例上有特點,或者說有新意”[7]319,卻很難獲得學術界的認同。特別是在具體的文學史撰寫過程中,為代表性作家作品列專章專節(jié)論述早已成為通例,如果不如此,不僅一般讀者會感到線索不清,即便專家學者也不容易把握某一時期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因為通常情況下,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正是由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構(gòu)成。所以,陳平原的這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原為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的第一卷,但因為參與寫作的其他作者在撰寫理念、框架設計等方面和陳平原有不同意見,致使該書最終流產(chǎn),①如錢理群就認為:“平原這卷小說史不專門談作家作品,是有很大優(yōu)點,可也有弊病。這弊病到下面幾卷會越來越突出,晚清小說畢竟沒有大家,‘五四’就不一樣,魯迅怎樣寫?”吳福輝也承認:“平原這小說史寫得很干凈,太精煉了,有過于濃縮之嫌。讀起來挺吃力,水分太少了?!眳⒖搓惼皆吨袊F(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第322、325 頁。陳平原也不得不把已經(jīng)撰寫的第一卷改名后單獨出版。有關這方面的具體情況,陳平原自己在該書中有詳盡的說明,此中似乎頗有難言之隱。不過,顯而易見的是,陳平原最初設想的本來就不是一般的小說史,而是力求寫成一部“專家”的小說史——不僅是由專家寫,而且是為專家所看。大概也只有如此,方有可能實現(xiàn)陳平原的設想——不但承繼魯迅,而且有所創(chuàng)新也就是某種程度上對魯迅的超越。

        無論怎樣,說陳平原的文學史撰寫理念是“曲高和寡”也好,說是另辟蹊徑甚至過于超前也好,但事實卻是這些理念不但在當時未能獲得其他合作者的認同,而且今后一個時期恐怕也難以獲得學術界的認同。但作為一種極有價值的嘗試,作為不是為普及而寫、而是致力于學術創(chuàng)新的文學史撰寫方式,陳平原的努力依然值得贊許。也許陳平原心目中最理想的或者說最“野心勃勃”的文學史撰寫,就是既按照魯迅所設想的抓住主要文學現(xiàn)象來展開論述,比如魯迅的以“藥酒、女、佛”來概括六朝文學,又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形式和框架結(jié)構(gòu)上有所創(chuàng)新,寫出陳平原自己的特色。其實,就魯迅而言,他對晚晴小說的研究相對是比較薄弱的,也是阿英之研究所以能夠后來居上的原因。當然,這也是陳平原在撰寫清末民初這一段小說史時產(chǎn)生新設想的原因之一。實事求是的說,其著作基本達到了其設想。

        最后,關于文學史的撰寫框架結(jié)構(gòu)和有關概念的使用,在20 世紀的中國學術史上之所以一直受到特殊關注,只因這一問題關聯(lián)到構(gòu)建現(xiàn)代中國學術體系問題,關系到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既汲取外來文化體系尤其是西方學術思想中的有益因素,又能承繼傳統(tǒng)學術資源中仍然富有生命力的那些資源,從而在上述基礎上生成具有中國特色之現(xiàn)代學術體系的問題。為此,不妨看看陳寅恪在其《元白詩箋證稿》中,是如何提出他關于文學史撰寫之意見的:

        茍今世之編著文學史者,能盡取當時諸文人之作品,考定時間先后,空間離合,而總匯于一書,如史家長編之所為,則其間必有啟發(fā)。而得以知當時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競造勝境,為不可及也。[8]

        陳寅恪此言,是有感于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他們之間以及同時代其他詩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有很大關系。這些關系中不僅有模仿,更有改進。也只有借助于類似史學長編的文學史,也即“文學編年史”,才可以清晰勾勒出文人之間交往活動對他們創(chuàng)作的復雜影響。不過,這樣的文學編年史撰寫與一般的文學史有很大差異,也更加專業(yè)化和學術化,其編寫的難度也很大。我們提及陳寅恪的愿望,無非是說明,在魯迅、陳寅恪和朱自清那個時代,文學史的撰寫本來就有很多可能,而他們?nèi)灰捕际怯锌赡茏珜懗鐾ㄊ返奈氖啡?,可惜他們的抱負均未實現(xiàn)。而王瑤先生由于所處時代的原因,也未能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繼續(xù)深入,寫出一部真正有特色之《中國文學史》的工作也許就是陳平原的理想罷了,對此我們有理由期待——學術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就是在文人之代代相傳過程中實現(xiàn)的么?

        [1]阿英.關于《中國小說史略》[M]∥小說閑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2.

        [2]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M]//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30.

        [3]王瑤.中古文人生活[M].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陳平原.作為文學史家的王瑤[M]∥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陳平原.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M]∥王瑤.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陳平原.卷后語[M]∥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陳寅恪.元白詩稿證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

        猜你喜歡
        小說研究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久青青草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初高中生精品福利视频| 伊人不卡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射| 国产二区交换配乱婬| 免费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在线观看 |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人免费| 免费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视频|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高| 免费观看人妻av网站| 末成年女a∨片一区二区| 在线亚洲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国产禁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乱人伦| 亚洲永久精品日韩成人av|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久久婷婷国产剧情内射白浆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久久久精品亚洲懂色av|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熟女精品国50| 中国农村熟妇性视频|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快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产久久| 日韩av他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厕所|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