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延安講話精神在當代升華
⊙ 本刊編輯部
站在今天的寶塔山上,我們眼前的景象已經(jīng)與七十多年前大不相同。延河邊的延安城高樓林立、霓虹璀璨,耳邊不斷傳來汽車的鳴笛聲。四下眺望,滿眼盡是一片片正在建設(shè)中的住宅新區(qū),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如今的延安早已不是貧窮落后的邊塞小城,而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大都會。甚至連周圍的山坡也都種滿了各類樹木,不再是黃土高原的景象。
正當我們?yōu)檠影渤撬?jīng)歷的巨大變化感慨不已時,一陣狂風忽然刮來,不知從何處飛來的黃土立刻就形成浮塵,將我們裹挾在其中。大風吹得我們睜不開眼睛,艱于呼吸,更是把黃沙灌入衣領(lǐng)。在這頗為狼狽的一剎那,我們忽然意識到,不管這片土地的外貌發(fā)生了多么大的變化,它的根并沒有變,仍是當年那片養(yǎng)育了中國革命,并使這場革命走向成熟、勝利的黃土地。
七十多年前,也是在這樣的無風則艷陽高照、有風則黃沙蔽日的五月天,毛澤東同志在延安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fā)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從此改寫了中國當代文藝的發(fā)展方向。時至今日,中國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dǎo)向不僅一直得到了延續(xù),更在習近平同志在去年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揚。
有鑒于此,我們編輯部特編發(fā)了四篇文章紀念《講話》,并為讀者介紹《講話》對于中國文藝乃至世界文藝的巨大影響。在《人民文藝:新形勢與新任務(wù)》,魯太光先生為我們詳細比較了《講話》與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之間的異同,并重點分析中國當代文藝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值得廣大文藝工作者深思。
而盧燕娟女士則在《穿過20世紀的聲音與回響》中展現(xiàn)了史家的宏觀視野。她沿著歷史發(fā)展的脈絡(luò),系統(tǒng)梳理了《講話》發(fā)表七十多年來的接受史,為我們呈現(xiàn)了《講話》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與魯太光、盧燕娟的文章偏重于理性分析不同,朱鴻召先生在《從一個高原到另一個高原》中,以極具感染力的語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案例,為我們展現(xiàn)了《講話》發(fā)表前后生活在延安的文藝家們的群像,讓讀者可以感性地觸摸到20世紀40年代延安的時代氛圍。
而蔣暉先生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邊疆學研究》無疑是一篇關(guān)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界的重要文獻。作者根據(jù)自己在南非訪學期間的真切體會,介紹《講話》對第三世界反抗文學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揭示了《講話》所具有的國際意義。
通過這四篇文章,讀者既可以感受到《講話》發(fā)表前后的時代氛圍,也能夠了解《講話》發(fā)表七十多年來的歷史命運,更可以站在全球視野的高度認識《講話》對于廣大亞非拉國家的重要意義。在這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下,《講話》這個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shù)臍v史文獻,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