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萍, 陳冬林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孝道教育研究
劉滿萍, 陳冬林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孝道”是道德的起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點。然而,當今大學生中存在感恩意識和養(yǎng)老敬老意識缺失等各種不孝行為,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僅包括歷史與現(xiàn)實因素,同時也受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通過指出大學生孝道缺失的現(xiàn)象并分析其原因,說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孝道得以傳承的主要陣地,應積極探索推進孝道教育的思路,從豐富孝道教育內(nèi)容、運用多種孝道教育方法、拓寬孝道教育途徑來加強大學生的孝道教育,并以此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及“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孝道教育
孝道,作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維系中華文明經(jīng)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孝道不僅能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對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經(jīng)典著作《禮記》中曾提到:“仁愛、守禮、正義、信實、自強等行為,皆本于孝道”。“道由孝生”,“孝”為“德之本”。“孝”是家庭美德的核心,是社會公德的基礎,是公民道德的根本,是民族振興、社會和諧進步的精神動力?!鞍偕菩橄取?,孝道是子女感謝和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為人的基本倫理道德。然而,當前大學生中存在孝道缺失的現(xiàn)象,并且這部分人群在逐漸擴大,他們的孝道踐行逐漸淡漠,很多人受世俗和功利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孝道意識和感恩意識嚴重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孝道傳承的主陣地,將孝道教育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jié)合,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孝道意識、愛國精神,促進大學生個人發(fā)展和進步,推進家庭的和睦,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
孝道觀念最早出現(xiàn)于殷商時期,形成于周代。最初,孝道是指尊敬祖先,回報父母,生兒育女。從某種程度上講,“孝”源于人的天性。關于孝道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孝道是指孝敬并贍養(yǎng)父母,關心并尊重父母。而廣義的孝道,不僅包含孝敬父母,同時應該包括所有的長輩,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鹽鐵論·孝養(yǎng)》里說道:“孝莫大以天下一國養(yǎng)?!币簿褪钦f,要以天下為己任的孝,這才是孝中的最高境界。
孝道所包含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孝道的基本內(nèi)容的解讀也各有差異。但是,不管從哪種角度對孝道進行分析,它的內(nèi)容都離不開孝的基本涵義,傳統(tǒng)孝道的基本內(nèi)容可以歸納總結(jié)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孝養(yǎng)。這是孝道最基本的內(nèi)容,也是子女的基本義務。在父母年老的時候,只能依靠子女來維持基本生活,作為子女,應主動贍養(yǎng)父母,照顧父母,孝順父母,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生活需求。第二,孝敬。孝敬是指不僅要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生活需求,同時也應顧及父母的精神需求。真正做到關心父母,尊重父母,讓父母能安度晚年。第三,孝志。所謂孝志是指努力實現(xiàn)父母的志向和愿望。作為子女,不僅要珍惜父母給予的生命,同時要為父母爭光,這也是盡孝的一種方式。
傳統(tǒng)的孝道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包含有不合理的一面。傳統(tǒng)的孝道具有很強的封建性、愚民性、片面性、虛偽性、殘酷性等,比如,“為母埋兒”、“臥冰求鯉”、“賣身葬父”等。
當代孝道,在傳承與批判的基礎上,做到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并賦予孝道新的內(nèi)涵。當代孝道包含孝敬、平等、保障意識、和諧相處等。孝敬始終是孝道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孝道真諦;平等的觀念是指子女在尊重父母、孝順父母的同時,父母也應該理解和支持子女;保障意識是指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和諧相處強調(diào)人際關系在孝道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孝道的實質(zhì)就是協(xié)調(diào)處理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關系的一般原則。
從總體來看,我國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孝道意識,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誘導,有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了關愛意識、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孝道意識淡化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恩意識缺失,不珍惜生命
孔子曾經(jīng)說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當今,一些大學生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不珍惜自己生命,在采取極端方式結(jié)束生命的時候,從未考慮過艱辛撫育他們成長的父母的感受。父母生我們,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理應感恩和回報父母。但是,那些采取極端方式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大學生不但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甚至也不關愛自己。他們只顧及自己心里的感受,沒有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當面對情感問題、就業(yè)壓力和學業(yè)壓力時,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往往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于是便選擇了逃避問題甚至自殺,放棄了寶貴的生命。
(二)缺乏養(yǎng)老敬老意識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2]。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歷來都重視孝道,關愛、尊敬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當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六一”孩子,父母長輩的溺愛讓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個人利益和感受,過度地依賴父母,只懂得理所應當?shù)叵蚋改杆魅?,一旦要求被父母拒絕,就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情緒,與父母頂撞,甚至是要挾父母,不懂得主動關愛、體諒父母。有部分大學生甚至不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不關心父母的健康,平常不打電話或者發(fā)信息主動聯(lián)系父母,即使主動聯(lián)系父母,也是為了向父母要錢,很少與父母耐心地溝通交流,不懂得向父母付出,不考慮父母的感受,以為父母的付出都是父母的義務,是理所當然的。有些學生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學校不努力學習,反而是貪圖享樂。
(三)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
每一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材,希望子女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然而很多大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他們在學習上不積極進取,在生活上放縱自己,他們不僅不為自己的人生考慮,同時也忽略了父母的想法,讓父母擔心和失望。這些大學生沒有意識到滿足父母的期望,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表現(xiàn)。
(一)社會歷史原因與社會現(xiàn)實因素
從社會歷史原因來看,首先是新文化運動對孝道的猛烈批判。對孝道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動搖了傳統(tǒng)孝文化的根基,傳統(tǒng)孝道受到了封建主義者的曲解。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情緒化高于理性化,因此造成了中國社會對于倫理道德的輕視。其次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成一無是處,并對孝道進行全盤否定,這讓人們在提及孝道時都擔心被誤認為思想封建、守舊,在這樣的思想壓力下,人們對孝道的認識逐漸發(fā)生變化以至于曲解。整個社會的孝道意識發(fā)生變化,是導致大學生孝道缺失最直接的社會歷史原因。從社會現(xiàn)實原因來看,第一,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孝道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人們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在市場經(jīng)濟利益的誘導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利益,把個人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并出現(xiàn)了拜金、享樂等思想,這樣就導致一些人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也常常把自己利益擺在首位,當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父母的利益來成全自己。在這種環(huán)境影響下,大學生的孝道觀相應地也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第二是西方文化價值觀對孝道的影響。在西方,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父母鼓勵子女獨立,子女成年后,大多與父母都是分開生活,彼此互不依賴。這種思想導致有些大學生對父母不尊重、不照顧,他們把父母撫養(yǎng)子女、子女贍養(yǎng)父母看成是一種義務和代際利他行為[3],使他們在道德行為上個人意識不斷滋長,并逐漸喪失了敬老、尊老、養(yǎng)老的意識。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子女道德的形成。當前,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方法失當。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會影響孩子孝道觀的形成,第一種是過分溺愛,由于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對子女百般寵愛,把他們當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這讓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比如說以自我為中心,揮霍浪費,攀比,過分依賴;第二種是過于嚴格,由于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對子女就會要求嚴厲,尤其是一些父母強迫自己的子女學習,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輔導班,不給子女留一點空閑和私人時間,這樣容易讓子女產(chǎn)生抗拒逆反心理,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這也會導致子女孝道的缺失;其次是家庭教育內(nèi)容不當,在應試教育的壓力與背景下,父母只關心子女的成績和名次,一切只為了子女的成績,從而忽視了子女德育、體育、美育的教育,這樣子女孝道觀的形成必然會受到影響;最后家庭的榜樣失范。當代大學生孝道缺失在某種程度是受父母對其長輩的態(tài)度和行為所影響的,父母沒有樹立好的榜樣,對他們自己的父母不尊敬不奉養(yǎng),甚至虐待父母,這樣勢必會影響自己子女孝道觀的形成。
(三)學校因素與大學生自身因素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也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的教育,即使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注重理論,忽視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
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面對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誘惑時,不能堅定立場、分辨是非,容易迷失自我。再者,在巨大的學業(yè)壓力與就業(yè)壓力下,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上,因而對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對家庭的照顧也隨之減少,這樣,孝道也出現(xiàn)不同層次的缺失。
(一)豐富孝道教育內(nèi)容,將孝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起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孝道教育和樹立孝道觀的核心內(nèi)容應包括感恩教育、科學的孝道觀教育、養(yǎng)親教育、敬親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古人云:“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有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备卸魇亲鋈俗罨镜男摒B(yǎng),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道德素質(zhì)。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盵4]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對父母盡孝的前提。感恩意識能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平相處。
對孝道的科學認識指在批判中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擯棄腐朽落后的觀念,發(fā)揚積極合理的孝道觀,這是進行孝道教育的前提和條件。養(yǎng)親教育,是指對父母盡孝,首先應滿足父母對維持基本生活的物質(zhì)需求,對父母盡孝,最基本的義務就是養(yǎng)親。父母年老之后,就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照顧自己的能力,作為子女應主動承擔養(yǎng)親的義務,在經(jīng)濟上資助父母,在生活上照顧父母;敬親教育就是指除了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需求外,更應重視對父母的精神贍養(yǎng),尊重父母,關心父母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孝道教育的有利平臺,將孝道教育的內(nèi)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強化孝道教育。
(二)運用多種孝道教育方法。這就需要從知、情、行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首先是對大學生進行孝道的知性教育。所謂“知行統(tǒng)一”,知是前提,行是結(jié)果,因此,我們應重視孝道的認知教育,讓學生在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新孝道的基礎上,樹立科學的孝道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取灌輸法教育,或者典型案例法、討論法、對比法等方法,讓學生在生動的氛圍中增強孝道知識素養(yǎng)。其次是孝道的情感教育。孝道情感是指孝道在建立的過程中子女對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和愛是子女行孝的最根本的內(nèi)在動力。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情感教育時,應激發(fā)子女對父母的情感,讓他們養(yǎng)成自覺行孝的心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育,教師可以采用示范法、情感熏陶法以及形象教育等方法。最后是孝道的踐行教育。知行統(tǒng)一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提高育人效果,關鍵在實踐環(huán)節(jié)[5],孝貴在實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對大學生孝行的日常教育和訓練,當代很多大學生對父母缺少尊重和關心。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采用實踐或引導等教育法,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尊敬父母,多給父母打電話,多陪父母聊聊天,主動關心照顧父母的行為習慣,并自覺踐行孝道。
(三)拓寬孝道教育途徑。第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孝道教育作用,高校的“兩課”教學是進行孝道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兩課”教學中加強孝道教育,教師可采用專題講座法,或者開設單獨孝道教育課程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讓大學生認識到對父母行孝不僅是愛父母的表現(xiàn),也是每個子女的義務。第二,開展多種形式孝道教育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并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比如社會調(diào)查、孝道征文、公益活動等,讓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孝道意識,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比如有時間多回家看看父母,陪陪父母,多幫父母分擔家務等,以此來強化大學生的孝道行為習慣。第三,孝道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將孝道教育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結(jié)合起來,構建現(xiàn)代化平臺,發(fā)展校園廣播,建設高校電視臺,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及微信平臺等手段,來推進大學生孝道教育,讓大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來加深對孝道的了解,同時提高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增強孝道教育的有效性。第四,創(chuàng)造良好的孝道教育環(huán)境,高校應優(yōu)化孝道環(huán)境,加強校園道德教育氛圍的建設。只有良好的道德氛圍,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孝道觀的形成,比如學校可以利用校報、櫥窗等宣傳陣地,宣傳古今中外孝道圖片、名言警句,可以挖掘校園孝道典型,利用正面宣傳、引導等途徑引起大學生情感共鳴[6],以此形成孝敬父母的輿論氛圍,為大學生踐行孝道提供動力和支持,來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孝道品質(zhì)。
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多去福利院和敬老院做愛心義工活動,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孝道,通過社會這個大課堂,來體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愛心及責任意識。總而言之,孝道的踐行與傳承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豐富渠道,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切實加強高校的孝道教育,努力營造積極和諧的孝道氛圍,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孝道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推動社會和諧進步與“中國夢”的實現(xiàn)。
[1]田秋瑩.儒家孝文化與當代大學生德育[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2]孝經(jīng)[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98.
[3]羅麗榕.關于加強大學生孝道教育與建構和諧校園的思考[J].武夷學院學報,2009(3):90-96.
[4]孔丘.孝經(jīng)[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87.
[5]董廣芝.夏艷霞.踐行孝道文化,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12-114.
[6]王懷芳.高校應開展大學生孝道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6):106-108.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Man-ping, CHEN Dong-lin
(CollegeofMarxism,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Filial piety”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ral,but also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rrently,however,college students exist various unfilial behaviors,such as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endowment respect consciousness.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also influenced by families,schools and the students own factor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filial piety and analyzes its reason,instr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the main position to transmit filial pie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dea,from enriching filial piety education content,using a variety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method,broadening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ways to strengthening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and to boost the social harmonious progres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China drea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2015-10-21
劉滿萍,1989年生,女,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陳冬林,1964年生,男,湖南益陽人,教授,博士,碩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實踐。
G416
A
1671-9743(2015)12-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