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麗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系,甘肅成縣742500)
語言之間可以進行翻譯轉(zhuǎn)換,不管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維習慣在其語言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維習慣又是大相徑庭的。所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僅靠語言間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來進行,勢必會造成很多語言交際的失誤,雖然這些語言從形式上看并無不妥處。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語言交際失誤很多都是語用失誤。所謂“語用失誤”,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由于說話方式的表達習慣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生誤解、障礙或沖突,影響交際效果的現(xiàn)象。
語用能力是指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語言的使用能力,這和Chomsky(1965)提出的“語言能力”有著很大的區(qū)別。[1]所謂語言能力是指某種比語言本身更加抽象的知識狀態(tài),是一套原則系統(tǒng),一種知識體系,而非一種處事能力,這是一種把語言使用脫離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能力。但是人是社會的人,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交際行為,所以純粹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就會遇到行不通或者交際障礙的可能。
語用學家Hymes(1972)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包括四部分:形式上的可能性,實施手段的可行性,語境中的適應(yīng)性以及現(xiàn)實中的實施情況。[2]后三項就屬于語用能力。我國學者何自然認為,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們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能適宜、得體、有效地使用語言和理解語言,實現(xiàn)話語效能并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由此可見,語言能力是學習者掌握的有關(guān)語言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能力,語用能力是一種交際能力,但又不同于交際能力,因為后者還包括語言外因素。所以語言能力可以說是基礎(chǔ),但不是全部。在掌握了語言能力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yīng)用能力,把語言適宜地使用?;蛘哒f,語言能力討論的是語言的正確與否,而語用能力討論的是語言的得體與否,后者對語言的使用提出了更高、也更切實際的要求。雖然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性,但是正如洪崗(1991)所言,語言能力強不一定語用能力就強。[3]而就語言的實際功能而言,我們應(yīng)該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從而更多地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而這方面正是在過去的教學中比較薄弱的方面。
何自然先生在《語用學概論》一書中把語用-語言能力失誤分為兩類:第一層面為對于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錯誤理解,即指因為說話人措辭不當,或使用了歧義語句,使聽話人誤解了說話人在特定條件下的話語意義和所指范圍而導致的。第二層面是指聽話人誤解了說話人話語中的“言外之意”,或者說話人言語中的“言外之意”沒有表達清楚。[4]
1.不恰當?shù)倪x詞
在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交流中,經(jīng)??梢月牭竭@樣的問話:“Can you speak Chinese?”,或者在英語課堂上,很多中國英語老師也用類似的問句:“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或“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這樣的問句從語法角度來分析沒有任何語病,但一旦把它們放到語言交際中,就具有怎樣的“言外之意”呢?
如果將上述例句翻譯成對應(yīng)的漢語:“你會說漢語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這些句子看似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在這些句子中,一個情態(tài)動詞“can”的使用,就會使本族語使用者的自信心大受打擊,因為這里情態(tài)動詞的誤用會讓聽話人認為說話人在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極大的懷疑,上述句子合乎英語習慣表達的說法應(yīng)該是“Do you speak Chinese?”,“Who’d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這就是因為情態(tài)動詞的誤用而造成語用失誤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和外教一起用餐的時候,筆者經(jīng)常聽到中國同事這樣招呼外教品嘗美食:“Have some fish,please!”,在這個句子中,“please”一詞看似表達了中國人的禮貌和客氣,但是把它遷移到英語中,這個詞用得是否恰當呢?《朗文當代英語詞典》(最新修訂版)在談到“please”的用法時,是這樣說的:Note also that,unlike in some other languages,“please”is not used in English when offering things to people or when replying to thanks.It is often used when you want to ask for something politely.(還要注意,與某些其他語言不同,在給人提供某物或回答感謝時,英語不用please。當人們有禮貌地向別人討要東西時才會使用該詞)。[5]這里如果使用“please”,那么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就成了向別人討魚肉吃而不是招呼客人吃東西了。所以,在使用祈使句表示“提供”時,英語中通常是不用“please”的,若要使語氣委婉,可使用以下疑問句:Have some fish,won’t you?/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please?/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2.違反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型誤用
在兩種語言的句型轉(zhuǎn)換過程中,中國英語學習者經(jīng)常會用一些Chinglish的句型來進行語言表達,這些句子從語法角度分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不符合西方人的表達習慣。
如:(1)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2)My height is 180 centimeters and my body is healthy.(3)My meaning is that…(4)Today’s weather is quite fine.
這些按照漢語習慣對應(yīng)翻譯過去的英語表達比比皆是,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卻是用下列方式來表達上述表達的:(1)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2)I am 180 centimeters tall and I’m healthy.(3)What I mean is that…(4)It is quite fine today.因此,在進行語言學習的時候,不但要注意語句的語法對錯,更要注意所用句子是否合乎聽話人的語言習慣,否則輕者會讓聽話人啼笑皆非,重者可能就會讓聽話人一頭霧水。
1.關(guān)于禮貌
以下是一段英國主人(E)和中國客人(C)在吃完晚飯后的對話:
C:I must go now.
E:Oh,must you?Can’t you stay a while longer?
C:No,I must go now really.(Getting up to leave)Good bye!
E:Well,if you must go now.Do come again.
C:Yes,I will.
上述對話從語法和語義角度來說都毫無問題,也不會對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構(gòu)成任何問題,但是從社交的角度來講,中國客人卻是失禮的。西方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對主人的款待再三地表示感謝后方才離開,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粗魯?shù)谋憩F(xiàn)。
在英美國家,“thank you”的使用頻率相當高。不管是在正式場合,還是在普通場合它都適用。在公共場合的顧客與店員之間;在課堂上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甚至在家庭成員之間。在英語文化中,事無大小,只要對方為你提供了服務(wù),人們都會說聲“thank you”。而在漢語文化中,有些顧客對店員提供的服務(wù)會認為是理所應(yīng)當?shù)?老師認為學生回答自己提出問題只不過是自己檢驗他們學習效果而已;至于家人之間說謝謝就太見外了。人們的關(guān)系越親密,客套越少,“謝謝”也就很少使用。感情深厚的夫妻,關(guān)系親密的朋友之間,客套話幾乎用不著。如果說聲“謝謝”反而會引起誤會,以為你在開玩笑,或者認為對方如果不是生氣了就是在故意疏遠關(guān)系。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究其原因,中國儒家文化提倡尊卑有序,提倡和頌揚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所以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不用客氣;而西方文化推崇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diào)個人獨立意思、個人自由和個人權(quán)利,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guān)系。此外,除了在表達感謝方面,在日常問候、在表達關(guān)心、在詢問生人姓名時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也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產(chǎn)生語用失誤。
2.關(guān)于稱呼語
走進中國英語課堂,尤其是中小學英語課堂,隨著班長的“stand up”,學生都會以“Good morning,teacher!”的方式來問候老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國英語老師經(jīng)常也會以“Boys and girls”來稱呼學生;學生有時還用Teacher+外教姓氏甚至名的方式來稱呼外教。對于使用“teacher”來稱呼授課教師,這完全源自于“老師”的對等翻譯,殊不知在英語習慣中,除了President、Mayor、Doctor、Professor少數(shù)幾種職務(wù)職稱用于稱呼外,人們極少用表示職務(wù)、職稱、職業(yè)的詞來做稱呼語。至于稱呼大學生為“Boys and girls”,這是因為在中國老師心目中,大學生仍然是孩子。但是在英語文化中,人們會用“men and women”來稱呼超過18歲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年齡已經(jīng)不屬于“boys and girls”的范圍(5-13歲),雖然中國人覺得是那么的自然。
以上常見語用失誤的分析說明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強調(diào)語言形式對錯的教學方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強調(diào)語言符合英語言文化和英語言習慣的交際能力的教學更是不容忽視。很多跨文化語用失誤往往都是由于語言之間的負遷移造成的,這種負遷移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對目的語語言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生搬硬套漢語的語言習慣到英語中。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們應(yīng)該在注重語言形式正誤的基礎(chǔ)之上,更要注意強調(diào)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5:3-4.
[2]Hymes DH.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56.
[3]洪崗.英語語用能力調(diào)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4):2-110.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65.
[5]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