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巍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外語系,湖北 十堰442000)
《越過種族線》是當代非裔美國女作家內拉·拉森的第二部代表作。該作品的出版受到了評論界的好評,作家因此獲得獲得古根海姆學者獎,成為非裔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地位?!对竭^種族線》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哈萊姆為背景,講述了十八歲時冒充白人嫁給白人富商的的混血兒克萊爾在偶遇了幼時朋友艾琳之后選擇回歸黑人社會卻最終命喪黃泉的故事。克萊爾的一生是戲劇化的一生,她為何在成功越界冒充白人長達十二年之后,義無反顧的選擇回歸,成為文學評論家們爭論的焦點。本文擬從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從人格面具和自性兩個原型的角度闡釋克萊爾的心路歷程,旨在拓展對這部小說的閱讀視角。
榮格是二十世紀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弗洛伊德使“個人無意識”作為行動的主體登上了舞臺,而榮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皹s格界定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是指有史以來沉淀于人類心靈底層的、普遍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驗遺存。這種遺存既包括了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也包括了文化歷史文明的沉積。它們以原型的構成存在著,表現(xiàn)為原始意象。作為人類的心理中具有傾向性、制約性的心靈規(guī)律,它們對人類的行為、理解和創(chuàng)造產生著重大影響?!盵1](P16)在榮格看來,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基本結構。在每個人的人格中都存在四種重要意義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瑪斯、陰影和自性。本文將從人格面具和自性兩個原型著手來挖掘主人公克萊爾的人格結構。
在榮格心理學中,人格面具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與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人格面具能夠保證一個人能夠扮演某種性格,而這種性格卻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盵2](P50)人格面具對人的生存來說是必須的,它能夠實現(xiàn)個人目的,達到個人成就,同時能夠給人換來豐厚的物質報酬。人格面具在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的作用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榮格指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時,這種情況被稱之為‘膨脹’?!盵2](P51)人格面具過度膨脹的人可能感到自己與集體相疏遠,并因此體驗到孤獨感和離異感。
《越過種族線》中,主人公克萊爾是一個看上去與白人無異的黑白混血兒??巳R爾幼時母親早逝,她和作守門人的酒鬼父親居住在芝加哥南部的中產階級黑人社區(qū)。十五歲那年,父親在一次酒吧斗毆中被人打死,從此克萊爾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最終她被父親的白人姑媽們收養(yǎng)。作為姑婆們家中唯一的黑人,克萊爾備受歧視,姑婆們禁止她和鄰居們談論黑人的話題,也不許克拉爾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不僅如此,克萊爾還成了姑婆家中的仆人,承擔了家中所有的家務。此時,克萊爾的作為白人的人格面具是姑婆們強加給她的。十八歲那年,為了逃離這個環(huán)境,不再成為別人施舍的對象或受詛咒的黑人,克萊爾選擇了徹底越界,冒充白人,與從南美歸來的種族歧視思想很深,但對她的身份一無所知的富商,約翰·貝洛私奔并結婚。作為擁有黑人血統(tǒng)的混血兒,克萊爾主動拋棄了她的黑人身份,從此以上流社會的白人貴婦的“自我”形象展示給使人。這一角色是她主動選擇的偽裝的形象,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來塑造自我。按照榮格的原型理論,克萊爾從此所展示的個性特征正是她的人格面具,并不是她真實的自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仍然推崇維多利亞時代對白人女性的標準,即“真正女性”的標準。所謂真正女性,就是指“虔誠、貞潔、服從、溫順”的女性。[3](P24)克萊爾主動選擇了這一人格面具,婚后十二年來把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她的丈夫約翰·貝洛是個國際銀行經紀人,經常在外出差,他們常年居住在歐洲,一年會回美國幾次??巳R爾在家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她衣著奢華,妝容精致,經常出入高檔的飯店和價格不菲的百貨商店。在社交場合,克萊爾談笑風生,笑聲清脆爽朗,講出來的故事妙趣橫生。在她和男性交談時,她總是扮演著白人男性眼中的性感尤物的形象,經常會露出嫵媚的笑容,讓男士為之傾倒,有時會做出一副可憐兮兮或是病怏怏的樣子,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可以說,處在白人社交圈的克萊爾所建構的人格面具在當時的男權社會里是極其成功的,她按照社會的要求把自己塑造成家中的天使和男人眼中性感的尤物。
克萊爾所展示的人格特征正是她的人格面具,卻并非是她內心真實的自我。十幾年來,克萊爾一直戴著“白人貴婦”的人格面具,而“受人個面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異化而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中,因為在他過分發(fā)達的人格面具和極不發(fā)達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沖突?!盵2](P50)由于她的人格面具是消極性虛偽人格面具,克萊爾無時無刻不處在人格的分裂中。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冒充白人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因此克萊爾時刻小心謹慎,避免暴露自己的種族身份。在她懷孕的九個月里,她整天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生怕自己會生下一個膚色黝黑的孩子。后來她如愿生下了一個白皮膚的女孩,但她從此拒絕再次懷孕,以免讓自己處在危險之中。除了擔驚受怕,處在白人圈里的克萊爾還要時刻忍受種族歧視的侮辱,與她生活多年的丈夫對她的昵稱是“小黑鬼”,原因是他覺得她沒有剛結婚的時候白??巳R爾曾經試探地問,如果將來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絲絲黑人血統(tǒng)他會怎么辦,丈夫明確地告訴她那是不可能的,他家絕對沒有黑人,將來也不會有,因為他厭惡黑人,他對她所能接受的底線就是她不是黑人。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的回答讓克萊爾意識到自己的種族身份將永遠不會被丈夫接受,克萊爾的內心越來越感到孤獨寂寞,毫無歸屬感。
不僅如此,越界的另一個慘重的代價是與過去徹底斷絕關系,越界前熟悉的黑人社區(qū)和社會關系都被她有意識地拒之門外。曾經被她輕易拋棄的黑人身份在她冒充白人之后卻漸漸成為她日夜朝思暮想的東西。榮格指出,“人的心理是通過進化而預先確定了的,個人因而是同往昔聯(lián)接在一起的,不僅與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與種族的往昔相聯(lián)接?!盵2](P40)盡管克萊爾可以成功地扮演“白人貴婦”這樣的角色,但她的內心卻時刻處在煎熬之中,她渴望能與黑人社會取得聯(lián)系,因此在她丈夫去她的故鄉(xiāng)芝加哥出差時,她堅決要求一同前往,幻想在那里能碰見自己曾經認識的人。
克萊爾一方面扮演“白人貴婦”的人格面具,一方面向往黑人社會,說明此時克萊爾的人格處在分裂的狀態(tài)。整體人格的思想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榮格指出,“人的精神或人格,盡管還有待于成熟和發(fā)展,但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統(tǒng)一體。這種人格的組織原則是一個原型,叫做自性?!盵2](P52)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精神即將崩潰,表明自性原型未能很好開展工作??巳R爾的芝加哥之旅表明她探索自身自性原型的決心。
克萊爾如愿以償?shù)卦谝粋€高級飯店里遇到也是黑白混血兒的幼時朋友艾琳徑直上前與她相認,熱切地與她交談,并如饑似渴地詢問故人的消息。她甚至不顧可能會暴露身份的危險,邀請艾琳和另外一個朋友與自己的丈夫一同喝茶。與艾琳的一席長談使克萊爾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同樣可以冒充白人的艾琳選擇了忠于種族,嫁給了一位黑人醫(yī)生,在哈萊姆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艾琳的生活方式使克萊爾意識到黑白混血兒即使不冒充白人也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她開始后悔自己當初作出的決定,此時克萊爾的種族意識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自性化的旅程業(yè)已開始。
與艾琳分別兩年后,克萊爾忍受不住對黑人社會的熱望,再次寫信與艾琳聯(lián)系。對克萊爾和自身安全擔憂的艾琳拒絕給克萊爾回信,而克萊爾卻不死心,堅持上門去找她。在她的內心,艾琳是唯一可以保持聯(lián)系的故人,也是她回歸黑人社會的紐帶。她告訴艾琳,她渴望見到黑人同胞,渴望聽到他們開會大笑的聲音。面對克萊爾的堅持,艾琳從心里接納了克萊爾,同意帶她去哈萊姆參加舞會。從此,克萊爾經常在丈夫外出時,頻繁出入艾琳在哈萊姆的家中,與艾琳及其丈夫和孩子熱切地交談,有時她甚至跑到廚房里與艾琳的仆人交談。與艾琳一家的交往使克萊爾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她也經常隨艾琳一家參加哈萊姆的聚會。與黑人同胞的接觸使克萊爾開始意識到自己屬于這個種族,只有在他們之中她才不需要掩飾,不必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巳R爾對自己回歸黑人社會的想法越來越堅定,當艾琳問她萬一她丈夫約翰·貝洛發(fā)現(xiàn)她的真實怎么辦時,她平靜而又嚴肅地告訴她,她將搬到哈萊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巳R爾的回答說明她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做出的決定,說明她此時感到她和自我處在一種和諧狀態(tài)之中。榮格指出,“自性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一切都必須成為自覺意識,這樣才能使人格獲得充分的個性化?!盵2](P63)此時克萊爾的內心已經走在自性化的路上,她渴望擺脫分裂的人格,達到人格或精神的統(tǒng)一。最終,對妻子身份產生懷疑的約翰·貝洛尾隨妻子來到哈萊姆,突然出現(xiàn)在聚會上,當他站在克萊爾面前痛苦地咆哮著,罵她是個“骯臟的黑鬼”時,克萊爾絲毫沒有驚慌,她站在窗戶邊,神情鎮(zhèn)定,似乎沒有意識到將有什么危險,或者說從她臉上看不出一絲在意的表情??巳R爾的鎮(zhèn)定反映了她勇敢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的覺醒,此時克萊爾充分達到了自性實現(xiàn)。雖然結局很悲慘,克萊從窗戶掉了下去,但克萊爾最終在死之前擺脫人格面具,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我,完成了自身個性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本文從榮格集體無意識的理論出發(fā),對《越過種族線》中克萊爾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化的道路進行了解讀,從心理學層面闡釋了成功越界的黑白混血兒克萊爾為何在具備了穩(wěn)定的“白人貴婦”的身份之后義無反顧的回歸黑人社會的原因,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回歸黑人社會是其擺脫人格面具實現(xiàn)自性完善的精神升華。克萊爾的個性化過程為黑白混血兒們提供了借鑒,即只有在黑人社會的懷抱里,混血兒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
[1]榮格.榮格性格哲學[M].李德榮,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3]王恩銘.20世紀美國婦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Nella Larsen.Passing[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