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是個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研究者和語言學習者都必須直面的問題。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第一語言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語言文化早已深入骨髓,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所以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往往會下意識地用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文化規(guī)約去處理目的語信息,于是乎母語遷移的現(xiàn)象就產(chǎn)生了。
Shachter認為學習者之前學到的知識限制了學習者學好第二語言。Odlin給予了遷移明確的定義:遷移是目標語言和之前已然習得的其他語言之間相似點和不同點的差別造成的影響。母語負遷移是指母語與第二語言的形式和規(guī)則不同而造成對于第二語言學習的不利的干擾,它阻礙第二語言的習得,從而產(chǎn)生錯誤的語言。體現(xiàn)在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可以從詞匯、句法和話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詞匯遷移
(一)母語負遷移對英語詞語搭配的影響
由于表達習慣的不同,相似含義的中英文詞匯在進行詞語搭配時并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英語在過去時態(tài)中表達“若干年之后,某人做了某事”,會用到“…years later”這樣的搭配,若換做將來時態(tài)中則要變成“in…years”,而中文中則沒有這樣的區(qū)別,因而中國學生很容易錯誤地以“after”一詞來通用。再比如用see/look TV來代替watch TV、black tea代替red tea、big rain代替heavy rain、big wind代替strong wind、 busy traffic代替heavy traffic等等此類的錯誤不勝枚舉。
(二)母語負遷移對英語詞性理解的影響
由于漢語中某些詞性現(xiàn)象的缺失往往造成對英語詞性理解上的疏漏和不深刻,主要體現(xiàn)在對英語名稱、動詞和冠詞的理解上。漢語中名詞無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之分,因而初學者經(jīng)常會在英語寫作中錯用或漏用可數(shù)名詞后綴“s”。同樣,漢語中動詞也無及物和不及物之分,因而中國學生常常忽略了對于不及物動詞接賓語時常與之進行搭配的介詞的記憶。最后,中國學生對于英語冠詞的濫用或漏用同樣是源于中文中沒有這一語言現(xiàn)象所致。
(三)文化差異所致的負遷移對英文寫作中措詞的影響
中西文化差異經(jīng)常導致漢英詞匯內(nèi)涵的迥異。譬如,中英兩族對“龍”的象征意義的理解上的差別,常常導致“dragon”一詞在寫作中使用不當。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常與邪惡力量以及罪孽聯(lián)系到一起,而在華夏民族的眼里龍作為圖騰崇拜,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再譬如,漢語中黃色一詞有時象征低級下流、色情庸俗的含義,因而有“黃色書刊、電影、錄像”一說,而在英文中卻無此內(nèi)涵意義。再則,西方人常會用“packed like sardines”來形容擁擠不堪。而沙丁魚并非大部分中國地區(qū)常見的食用魚,所以在漢語中我們曾看到“泳池里人滿為患,如同鍋中煮餃一般?!边@樣的句子,因為“餃子”才是廣大國人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美食。
二、句法遷移
(一)意合和形合之別
英語是形態(tài)型語言,講究形合(hypotaxis),主要表現(xiàn)為句中或句際使用大量連接詞語以及相應的語言形態(tài)從而表明上下文之間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而漢語是語義型語言,注重意合(parataxis),往往少用連接詞,也缺少類似英語的語言形態(tài),句法結(jié)構(gòu)比較松弛,很少出現(xiàn)多層復合句。因此,漢語語言常需要人們從語義和語境去揣摩意會才能解讀其字里行間的蘊意。
由于受母語意合的影響,中國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經(jīng)常寫出多個謂語動詞并用或毫無邏輯關(guān)聯(lián)、散亂拼湊起來的錯誤句式,例如:1.There are many students go abroad.(go應改成非謂語形式going或go前面添加定語從句引導詞who)2. Some people think pets make too much noise and disturb the neighbors, others consider keeping pets a good way to kill time.(others前應加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while)
另外注重形合的英語強調(diào)句子中的主謂一致關(guān)系,即主語的單復數(shù)形式變化以及謂語的時態(tài)和人稱的變化,而意合的漢語中卻沒有這樣的語言形態(tài),因而學生在寫作時也容易錯誤使用謂語動詞的形式。
(二)主題突出與主語突出之別
主題是語用概念,而主語是語法概念。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信息單位話題和評說的語言。而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主語和謂語是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因而主語和謂語不可缺失。
由于對這種差別缺乏了解,中國學生經(jīng)常在寫作時寫出沒有主語的英語句式或者主語和謂語沒有找準的錯誤句式。譬如:走在田野里,空氣很新鮮。這樣的句子在很多中國學生的筆下就變成了:Walking in the field, the air was fresh.再例如:與電影不同,電視可以一直看,無需再花額外的錢。在學生的作文里通常是“Unlike the movie, TV shows on continuously, and doesn’t need to pay any extra money.”可見,在英語寫作中,明確句子的主語和謂語,是寫好英語作文的關(guān)鍵所在。
三、話語遷移
思維和文化的差異導致中英文章在內(nèi)部組織結(jié)構(gòu)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提倡中庸和諧、自然主義、集體主義的華夏文明使得漢語文章常常采用“螺旋式”寫法,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從外圍暗示主題,通過剝離層層現(xiàn)象最后揭示主題,給人一種水到渠成、豁然明朗之感受。然而,宣揚個人主義、效率法則的歐美文化則要求其行文方式也是“直線型”的,開門見山、點明主旨。文章的每一段落都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句展開。
由于對這種行文組織方式的不了解,中國學生寫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受到外國讀者的理解和接納,并常給人一種嗦累贅、不明所以的錯覺。
四、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一)強化學生母語文化的修為
好的母語基礎(chǔ)可以促進對外語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母語的語言知識和本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才能在英語寫作中深刻把握英語語言的詞匯搭配、詞性差別和句法規(guī)則、才能夠提升對外國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所以,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母語文化的主體地位,督促學生不斷加強學習、提升漢語文化修養(yǎng)。
(二)通過大量閱讀發(fā)展語言能力
閱讀是寫作的良好開端,它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新的語言和文化中來。閱讀量越大,對詞匯、成語、句法、行文組織模式以及異國文化就越熟悉。因而,廣泛閱讀是極具指導性的、是獲取正式系統(tǒng)的知識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必須倡導閱讀的重要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閱讀。
(三)適當引入英漢差異對比分析教學法
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揭示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特征,并對因此產(chǎn)生的錯誤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抵消并弱化負遷移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干擾。正如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的那樣: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應該把目標語言知識的學習建立在通過兩種語言的每一個細節(jié)比較的中英文之間差異的基礎(chǔ)上。
五、結(jié)語
在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有著一定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詞匯、句法和話語等不同的層面。英語教學者應當不斷探索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衍生的過程,不但要做好語言法則的知識傳授工作、更要適當?shù)剡M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加強母語修為的基礎(chǔ)上,督促學生廣泛閱讀地道的英語文章、書籍。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有效提高學生英文寫作能力。
(注:本文系“教育部英語國家級特色專業(yè)“成果之一,項目編號:TS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