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
如今,要想讓倫理委員會通過這樣的實驗,恐怕是不大可能了。
很難講,大家對科學研究的想象是什么樣的。如今所謂科學共同體和公眾的溝通實在有限,種種誤解在所難免。一頭是想象中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家身穿白大褂,另一頭可能就是一群亂花科研經費的職業(yè)騙子手。我是覺得,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科學史中的黑歷史這一部分。這些黑歷史常觸及了人性中負面、消極的一面,最后,也促成了大家規(guī)范科學研究,保護參與者。
要說和科學倫理有關的故事,我先想起的是美劇《性愛大師》。聯(lián)想一下王小波曾經在雜文中提到,九十年代中國出版的《性史》還是刪節(jié)版,真要對社會風氣的逐步開放感慨一番?;剡^頭去看看上世紀六十年代馬斯特斯和約翰遜兩位學者對人類性行為的研究,更要感慨的是兩位這還算幸運——在一個社會風氣更保守的年代研究性,他們需要的可不僅僅是好奇心和研究能力,勇氣與技巧也是必須的。
相較之下,另一位同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約翰·華生(John B.Watson),可就沒這么幸運了。華生是科學史上的失蹤者,只要學過一點心理學的歷史,就會知道他。他的名字和所謂“行為主義心理學”密不可分。這個流派認為,生物的各種行為都可以通過學習訓練而成,小到簡單的行為,大到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是后天訓練形成的。據說華生曾有名言,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從國際象棋冠軍到罪犯,他都能訓練出來。1915年,華生當選了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后來還曾被學生評為最有風度的教授,可以說是春風得意。
一個事業(yè)有成、風度翩翩的教授容易遇到什么災難?按照俗套電視劇的編排,大家都想得到。如果這位教授恰好對人類行為產生了興趣,尤其是性行為,那真是太危險了。華生教授就像是要證明狗血神劇都有生活原型,和自己的學生投身了這方面的科學研究。結果,事情敗露,不僅婚姻以離婚結束,科學事業(yè)也從此結束。他的前妻向大學施壓,最后華生被迫辭去教職,去了……廣告行業(yè)。個中滋味,大概能夠猜到。
1935年,華生就郁郁而終了。他的一部分研究資料和離婚相關的卷宗也被銷毀,以上幾乎是我們能知道他后來生活的所有細節(jié)。還好,如今的心理學課本盡管沒有收錄太多他的研究,還是保留了他的一席之地。
這僅有的一席之地,就是另一段黑歷史了。如今我們研究人的學問,不管是心理學、社會學還是醫(yī)學研究,大家都要處理一大堆的倫理工作,比如提前申報倫理委員會審查研究,在研究發(fā)表時要附上證明研究過程符合倫理的種種材料。這些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二十世紀早期,研究倫理問題并不像如今這樣有制度的保證。華生的一項研究如今看來,一方面不失為經典研究,另一方面可就大有倫理問題了。
華生了解了巴甫洛夫讓狗建立條件反射的實驗,他希望證明的是,人類的行為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建立起來。華生認為,新生兒不經過學習,僅有一些本能,例如聽到巨響后的恐懼反射。這種恐懼,是和巨響聯(lián)系在一起的。華生認為,我們的恐懼是一種習得的行為,通過訓練,完全可以讓新生兒害怕他本來不怕的東西。于是,一個被稱作小阿爾伯特的小孩登場了。我們至今能在網上找到當年的錄像,一個嬰兒看到小白鼠后大哭。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在八個月大時,小孩聽到敲鑼的巨響,就會嚇得大哭。十一個月大時,他首先接觸小白鼠。此時的他并不害怕小白鼠,相反還會想和它玩一玩。這時,突然敲鑼嚇唬他。這樣反復八九次后,小阿爾伯特只要見到小白鼠,不用敲鑼,立刻嚇得不行了。
不管你是學習過實驗設計的大學生,還是關心科學倫理的人士,就是一個沒什么科學背景的正常人,看到這么一個實驗,恐怕自己也要嚇上一跳。
這個實驗,在后來的將近一個世紀里,既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最經典的實驗之一,同時,也是心理學新生學習科學倫理的第一課。實驗不能傷害到被試,實驗結束后,如果可能產生后續(xù)的心理影響,實驗者需要負責處理。這些都是如今任何心理學者的必修課,是很多教訓換來的,這教訓中,就有小阿爾伯特的尖叫。華生私生活方面的教訓我們不展開討論,只不過,有些事情以研究的名義進行,不能不說自作自受啊華生老師。
華生在科學史上的失蹤其實很蹊蹺,有關他最后一段人生的記錄非常模糊。看起來,他很可能切斷了和科學界的聯(lián)系。這可不容易,另一位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就曾經證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至多四個人聯(lián)系到一個指定的陌生人。這個理論被稱為六度分割理論,現(xiàn)如今,喜歡講講“互聯(lián)網思維”的人免不了要知道這個理論。
不過,米爾格拉姆的另一項研究則涉及了倫理問題,如今想來,還屬于所謂“細思恐極”之列。這個實驗中,被試看到一則廣告,耶魯大學的學者愿意支付四美金,被試需要前來研究人類記憶和學習方面的知識。結果,當他們來到大學時,實驗員告訴他們要研究體罰對學習的影響,兩人抽簽決定誰當老師誰當學生。之后,“學生”被綁在一個像電椅的椅子上,“老師”則被告知,需要操作另一個房間中的四鍵儀器,會電擊學生,“非常痛苦”,但不會“永久性損傷”。
實驗中,老師先對著另一個房間中的學生念一個詞表,之后測試學生。如果學生記錯了,就需要接受懲罰,第一次15伏點擊,之后是30伏、45伏……聽到這里,讀者可能已經覺得恐怖。別擔心,這一切都是假象,并沒有真的電擊,所謂抽簽也是假的,被試無論如何都會抽中教師,而學生則是實驗者請到的演員。真正恐怖的在后頭,當被試不斷加大電擊的“電壓”時,學生開始在里頭大聲呼救、呻吟直到咆哮??墒?,只要實驗員說“請您繼續(xù)”,這個被試就多半不會停止,盡管他們經歷了從尷尬到緊張再到害怕的心理變化,但就是一直在電擊那個假想的可憐人。
整個實驗共有超過1000人參與,三分之二的被試在實驗中都給了對方450伏的電擊。米爾格拉姆后來換了各種變體,例如讓女士下命令,讓實驗員在電話中下命令,結果,一直有一定的被試屈從于壓力,違背道德施加電擊。
這個可怕的結果讓我們意識到,人類是多么容易屈從。這個結果一開始很難發(fā)表,米爾格拉姆堅持認為這個實驗能夠解釋二戰(zhàn)中大屠殺的恐怖罪行。這個實驗發(fā)生的年代恰逢漢娜·阿倫特發(fā)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社會各界都在討論大屠殺與人類道德等話題。問題接踵而至,盡管米爾格拉姆在實驗一結束就向被試說明真相,但是經歷過這一實驗的人之后都寧愿保持沉默,他們的名字記錄也被修改了。
米爾格拉姆本人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職業(yè)進展受阻。他的助手后來去加州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據說當別人聽說他參與了這個實驗時,很多人同時顯出著迷和厭惡的反應。
最后還有一位,就是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教授。這位教授至今仍活躍在心理學界。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社會心理學,其中有一些也涉及人類的黑暗面。比如他將廢舊汽車停在城市路邊,發(fā)現(xiàn)很快會被人偷竊零件,最后還會被人為破壞。這種行為有一定模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這項研究直接啟發(fā)了學者提出“破窗效應”。
他的另一項研究更為著名。在斯坦福大學,他的學生用一個周末進行了關押的體驗,結果發(fā)現(xiàn),這么短的時間就能促使人發(fā)生改變。他決定做一個實驗發(fā)現(xiàn)更多,于是召集了21個學生。這些學生在性格測試中表現(xiàn)為誠實、穩(wěn)定,他讓他們用投硬幣的方式隨機分成囚犯和看守,他自己扮演監(jiān)獄長。實驗環(huán)境是一個改裝過的實驗室,改成了模擬監(jiān)獄的環(huán)境。扮演看守的學生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帶著墨鏡、口哨和警棍,八小時輪崗看守“囚犯”。囚犯蒙著眼睛進入監(jiān)獄,穿著統(tǒng)一的囚服。
結果,才幾天的時間,看守就開始想方設法羞辱囚犯,而囚犯的造反遭到鎮(zhèn)壓。僅僅幾天時間,一起加入,抽簽決定的看守就變成了虐待狂,而囚犯已經瀕臨心理崩潰。最終,連實驗的組織者津巴多本人也認識到,自己也受到了實驗的影響,急忙停止了這個實驗。還好,跟蹤了一年以后,參與者沒有出現(xiàn)什么消極的心理反應,其中一個反應激烈的“囚犯”日后還成為了一名真的監(jiān)獄心理學家。
如今,在涉及美軍虐囚等問題時,大家都會參考津巴多的意見。津巴多的實驗同樣受到不少指責,但后續(xù)工作嚴謹,對被試的影響得到了追蹤。如今,要想讓倫理委員會通過這樣的實驗,恐怕是不大可能了。
這些實驗深深的影響了社會文化,甚至有搖滾樂隊以“米爾格拉姆實驗”或者“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命名。這些有黑歷史意味的實驗的確推進了心理學的發(fā)展,否則大概只能以花邊新聞的方式被記錄了。我們講述的方式雖然輕松,但是正如前面所述,這些實驗所蘊含的,細細想來,依然是黑得發(fā)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