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遠(yuǎn)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xué)信息工程學(xué)院,浙江杭州310008)
《勝鬘經(jīng)》全稱《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以下文中簡稱《勝鬘經(jīng)》)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為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此經(jīng)為勝鬘夫人為眾生解說佛法圣意,雖然篇幅不長,共計十五章,但言簡意賅,闡述佛法圣意,講述了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等大乘佛教思想,其所蘊含的佛學(xué)思想極為豐富博大。筆者僅從《勝鬘經(jīng)》的美學(xué)思想略作探討。
一乘,學(xué)術(shù)界對此理解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rèn)為是三乘中的菩薩乘,另外一種意見認(rèn)為是三乘之外別有大乘,筆者認(rèn)為這里講的一乘便是大乘?!秳亵N經(jīng)》言:“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保?]大乘佛法是最為殊勝的佛法,也稱無上乘,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其一,大乘包含了三乘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法都從大乘中衍生出來,“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長?!保?]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如同種子依于大地得以生長,依于大乘而得增長。
其二,從究竟的意義上說,聲聞、緣覺乘只是方便而非究竟,如來才是究竟?!秳亵N經(jīng)》分別從聲聞法的六處(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阿羅漢所得果證、二種死(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五住地?zé)?見一切有處、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幾個層面來說明聲聞乘、緣覺乘不究竟,所以要會歸大乘的道理。認(rèn)為聲聞法的六處,依大乘法而來,是大乘的內(nèi)容與方便;阿羅漢有恐怖,所得果證與如來成就功德相比并不究竟;以二種死來說,阿羅漢所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只是相對于分段死而言,阿羅漢仍存在不思議變易死;阿羅漢不能斷盡五住地?zé)?,只是證得少分涅槃,而不得究竟。
《勝鬘經(jīng)》通篇貫穿大乘的思想和主題:成佛必然經(jīng)過發(fā)菩提之心,修行,成就如來果德這樣一個過程。聽聞佛法后,發(fā)菩提之心,依法修行,并且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一乘行?!秳亵N經(jīng)》在開篇講到勝鬘夫人聽聞大乘法后,贊嘆如來功德,受十大戒,發(fā)三大愿,攝受正法,勝鬘發(fā)愿、歸依、講經(jīng)說法所有的行為即是一乘行。而大乘要證得的果證不同于小乘,是自性清凈的如來境界,是究竟的常樂我凈,經(jīng)文從各個方面說明一乘才是究竟果,我們可以理解為一乘果。而證一乘果所依據(jù)的就是如來藏一乘境。如來藏思想是《勝鬘經(jīng)》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勝鬘經(jīng)》的核心思想。經(jīng)文中幾乎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詳細(xì)闡述了如來藏思想。如來藏境為成佛之所依。文中的第十五章勝鬘章,力倡眾生依照大乘佛法修行,直至菩提果成,成為得如來真子的一乘人。《勝鬘經(jīng)》遵循一乘行、一乘果、一乘境、一乘人的思想脈絡(luò),一乘思想貫穿《勝鬘經(jīng)》的始終,是《勝鬘經(jīng)》的靈魂之所在?!秳亵N經(jīng)》的美學(xué)思想正是以一乘思想為基礎(chǔ)的,無論是如來藏的心性之美,慈悲濟世的修行之美,還是不可思議的涅槃之美都是滲透于其中而呈現(xiàn)于其外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慈悲、清凈、大氣磅礴的大乘之美。下面分別從各個方面展開論述。
心性之美在《勝鬘經(jīng)》中主要體現(xiàn)在如來藏之美上。如來藏是成佛的依據(jù),是《勝鬘經(jīng)》的思想核心。如來藏在文中有多種別稱:“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凈藏?!保?]自性清凈是如來藏最本質(zhì)的特性,如來藏微細(xì)難知,不可思議。如來藏有如下特點:其一,從體上講,如來藏清凈無染,本性清凈:“此性清淨(jìng),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4]如來藏常住不變,離一切有為相?!叭鐏聿卣唠x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保?]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萬法之所依持和建立。其二,從用上講,如來藏不離萬法、不離煩惱。“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保?]其三,從境上講,如來藏不可思議,只有佛的佛眼實智才能了達(dá)?!拔ǚ鹗雷?,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dá)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保?]所以如來藏作為萬物的根源,是無垢而凈,無偽而真,無丑而美。如來藏體上的無染污如荷花之出淤泥,無絲毫造作。盡管如來藏不離煩惱,但本性清凈如日月常明,去除煩惱客塵,便顯現(xiàn)不思議如來境界。不離煩惱即不空如來藏是真,而拔塵去妄,離于煩惱即空如來藏是美,真的必定是美的,美必定包含著真,真與美不一不異,有機結(jié)合與統(tǒng)一。
勝鬘認(rèn)為如果人立足于本有的如來藏心,精進修行一切善法,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他就能了生脫死,達(dá)到自由的審美境界,如來藏是一切美的根源,勝鬘不離如來藏而言美,如來藏是《勝鬘經(jīng)》中哲學(xué)思想和美學(xué)思想的聯(lián)結(jié)點。
《勝鬘經(jīng)》作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帶有明顯的大乘佛教的美學(xué)特點,小乘只求自我解脫,大乘則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具有強烈的自度度他的使命意識,同時熔鑄了普度眾生的博愛精神。修行六度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勝鬘從利益眾生出發(fā)說六度,佛教六度為:布施(檀波羅蜜)、持戒(尸波羅蜜)、忍辱(羼提波羅蜜)、精進(毘梨耶波羅蜜)、禪定(禪波羅蜜)、智慧(般若波羅蜜),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法門成就自己。但是,法門不同,方法也不同。行布施者當(dāng)舍身進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以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應(yīng)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凈身口意業(yè),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應(yīng)以忍成熟者,若彼眾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保?]精進者不生懈怠,勇猛精進。修習(xí)禪定者,心不散亂,不持求,永持正念而不忘失。“應(yīng)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9]
勝鬘為建立正法,饒益眾生而宣揚六度法門,告訴人們要布施,戒惡揚善,行、住、坐、臥,身口意三業(yè)都守持戒律,忍受惡言、屈辱及各種逆境而不生嗔恚怨恨之心;勤修善法,無有怠倦,毫不放逸;心不散亂,不向外執(zhí)著的禪者心境;理智合一的智慧觀照,無不閃耀著善的光芒。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勝鬘慈悲為懷,悲天閔人的崇高情懷。表現(xiàn)出忍辱負(fù)重,堅定進取,克己讓人的高尚人格,這種人格和社會倫理道德相一致,符合社會道德“善”的評價,這種道德的善的象征體現(xiàn)了美,同時也折射出大乘佛法的濟世之美。
從勝鬘發(fā)愿受戒中我們更能深切地體會到她人格精神的美,她一心為成就貧苦眾生,毫不利己:“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10]
勝鬘發(fā)愿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攝受眾生?!叭粢姽陋氂南导膊》N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后乃捨?!保?1]而且不放棄度化犯戒為惡者:
“若見捕眾養(yǎng)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于彼彼處見此眾生,應(yīng)折伏者而折伏之,應(yīng)攝受者而攝受之。”[12]“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愿?!保?3]
勝鬘講經(jīng)說法,處處以眾生為出發(fā)點,她救人之急,愍人之苦的慈悲情懷,平等待人,以無掛礙心攝受眾生的美好行為及心境,無不折射出她的人格精神的美。從她擲地有聲的誓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普度眾生的決心與勇氣。社會的倫理道德的實現(xiàn)滲透在個體生命的情感意志之中,相互交融,饒益眾生已經(jīng)成為她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她的善言、善行不僅僅符合倫理道德評價“善”的原則,而且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色彩,顯示出人格的偉大與光輝,而具有了審美的意味。美學(xué)家李澤厚指出:“當(dāng)善的實現(xiàn)作為個體的完全自覺的、無所畏懼的努力而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它就不但會喚起我們敬重的道德感,而且會喚起我們驚嘆的審美感,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自由,看到了人支配世界的力量?!保?4]她的人格精神之美和大乘佛教利益眾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喚起我們的道德感,而讓我們看到了人的力量,體會到到了自由,表現(xiàn)出特有的美學(xué)特點。
《勝鬘經(jīng)》中引用了大量的譬喻來說法,構(gòu)成了運用語言的一大特點。如來藏佛性、攝受正法的廣大之義本來是不可言說的,佛教也不主張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依義不依語,說義不說文。然而為了讓眾生更好地理解佛法,勝鬘借助于生動形象直觀的比喻來闡述佛理教義。這種方法并非勝鬘所獨創(chuàng),佛陀本人為了教化的方便,曾以譬喻說法,這種方法被后世的佛教學(xué)者所繼承成為印度佛教說法的一種方式,我們把它成為譬喻方式。譬喻,梵文adadāna,音譯阿波陀那,是借助于形象的理性認(rèn)識方法。唐代窺基說:“喻者,譬也,況也,曉也,由此譬況,曉明所宗,故明為喻。”[15]譬喻相當(dāng)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中的比興。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興是起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觀夫興之托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保?6]比與興都是譬喻,比為明喻,興為托喻或隱喻。在勝鬘說法的過程中,譬喻被廣泛引用。
勝鬘在說明攝受正法的廣大之義時,接連使用了三個譬喻:大云注雨喻、大水起世喻、大地持重喻。勝鬘的大云注雨喻如是說:“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云,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保?7]攝受正法者得無量無邊福報與善根,得一切佛法,如同大云興起而起滂沱大雨。大水起世喻則以浩浩之水產(chǎn)生三千世界比喻攝受正法:“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保?8]大地持重喻則以大地承載大海、諸山、草木、眾生比喻攝受正法之善男人善女人,如同大地,能荷負(fù)四種重任:“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wù)呤诼暵劤?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19];蒼茫大地承載萬法眾生如同攝受正法者荷擔(dān)四種佛法重任。通過這些具體而生動的形象,使聽聞佛法者對佛法的廣大浩瀚及攝受正法的功德有了直觀的體會。
此外,經(jīng)中又以大力士喻形容攝受正法之殊勝,以牛王喻大乘之法殊勝于聲聞緣覺二乘:“又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廣大故?!保?0]以須彌山王端嚴(yán)殊特勝于眾山來譬喻大乘之法之廣大。
勝鬘夫人通過譬喻引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使人們通過聯(lián)想,領(lǐng)會到同這一譬喻相關(guān)的佛法的道理。引導(dǎo)眾生攝受正法,從而開示眾生、教化眾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勝鬘說法不是死板板的說教,而是以藝術(shù)的形象在感染人、教化人,從而使眾生自覺地接受佛法。
《勝鬘經(jīng)》并不否定美的存在,這個美就是涅槃。在勝鬘看來,人生苦痛無邊,由于種種顛倒妄想,流轉(zhuǎn)于生死之間,這是人的愚癡。勝鬘對眾生之苦有著深切的體察和關(guān)切,為了讓眾生擺脫這種異化狀態(tài),向人們指出了一條通向自由的路,即入一乘道,證得涅槃:“法無優(yōu)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凈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21]得涅槃?wù)邿o優(yōu)劣之分別,得智慧、得解脫、得清凈。一乘的涅槃是最終的解脫,而非阿羅漢證德的少分涅槃。佛教認(rèn)為,萬法無常,樂少苦多,涅槃境界以清凈寂滅為樂,去除一切貪欲、愚癡,煩惱,具有常樂我凈四種德性:“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凈波羅蜜。”[22]如來法身即是涅槃境界,如來法身其體常住,不變不遷,謂之常;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于涅槃寂滅之大樂,謂之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毫無拘束,謂之我遠(yuǎn)離有我、無我的妄執(zhí),謂之我;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凈,謂之凈。涅槃美是“無樂之樂”、“無美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美。涅槃境界是無所造作的無為之法,是超越時空,超越經(jīng)驗,不可思議,不可言傳的實在。心被客塵煩惱所染,人的本來清凈就不得彰顯,如盲不見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人的心靈就得不到自由。而涅槃境界就是一種自由的境界,這種自由并非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心靈的安隱自在不為外物所牽系,了生脫死,自由無礙,這種境界就是審美的境界。追求人的自由,實現(xiàn)人間凈土,消除人的異化,這正是美之為美的本質(zhì)所在。自由和無限的境界就是審美的境界即涅槃境界是以個體本有的如來藏心為立足點,精進修行而達(dá)到的境界。如來藏是根據(jù)和依托,這正是佛教美學(xué)的特色之處。
讀《勝鬘經(jīng)》的過程是不斷感受愉悅的過程,我們可以切實地感受到勝鬘、佛陀、眾生愉悅的情感。勝鬘的愉悅首先體現(xiàn)于她對佛法心領(lǐng)神會,從而產(chǎn)生感應(yīng)之美,佛法是審美的客體,勝鬘是審美主體,主體和客體相感應(yīng),欣賞而引起了內(nèi)心的愉悅,“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23]美使人快樂,使人幸福,美使人產(chǎn)生內(nèi)心的愉悅感。舒里安說:“如果不須對美加以解析,而是直接感覺到愉快,那么美在感受中就會令人感到幸福?!保?4]勝鬘的歡喜是對佛法的直接領(lǐng)悟而感受到的愉悅,而生出美的感受所以當(dāng)下即說偈,由衷地表達(dá)贊嘆之情“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實者,應(yīng)當(dāng)修供養(yǎng)?!保?5]勝鬘的此種感受并非空穴來風(fēng),無緣而起,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主觀原因即是勝鬘夫人的善根利器,聰敏穎悟,客觀原因即是勝鬘前世已有善根。佛經(jīng)言“汝已長夜殖諸善本”,“我久安立汝,前世已開覺”[26]如果把佛經(jīng)作為審美對象來看,勝鬘已經(jīng)有了欣賞美的心靈,她虔誠的信仰,日久的熏習(xí),所以才會有由衷的歡喜。
勝鬘說法經(jīng)過請說,許說的過程,表現(xiàn)了對佛的尊重。“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佛言:“便說。”[27]勝鬘說法后,佛陀必給予鼓勵和贊嘆。佛對勝鬘所說大乘之法的感應(yīng)而引起內(nèi)心的愉悅,因而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28]而眾生聞法后受到教化和啟迪,智慧得以開啟,而表現(xiàn)出欣喜、愉悅之情。“彼見妙華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喜躍無量”[29],“過眼境已,踴躍歡喜,各各稱嘆如來功德,具足念佛?!保?0]即使是菩薩、阿羅漢也不例外,“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大會、天、人、阿修羅、乾達(dá)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31]《勝鬘經(jīng)》和其他佛教經(jīng)典相比,她的愉悅之美表現(xiàn)的極為明顯。
《勝鬘經(jīng)》的美學(xué)思想極為豐富,經(jīng)中還涉及到佛陀的形象之美,佛國凈土的極樂世界之美等等。此處不多贅述。《勝鬘經(jīng)》把真善美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美學(xué)思想是圍繞大乘的佛理勝義而展開的?!秳亵N經(jīng)》本身無意追求美,以佛教的眼光來看,萬物萬法都不可執(zhí)著,解脫生死,利益眾生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biāo)。但縱觀整部《勝鬘經(jīng)》無論是對自性清凈的如來藏思想的描述,踐覆大乘佛道的所體現(xiàn)出的人格特征,還是說法采用的形象巧妙的譬喻,清凈常樂的涅槃境界,以及說法過程的和諧愉悅,無不折射出佛教獨特的審美觀照。對于我們深入了解佛教美學(xué)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范本。
[1,2,3,4,5,6,7,8,9,10,11,12,13,17,18,19,20,21,22,23,25,26,27,28,29,30,31]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2冊,《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第220頁下;第219頁中;第222頁中;第222頁中下;第222頁中;第221頁下;第222頁中下;第218頁下;第218頁下,第217頁下;第217頁下;第217頁下;第218頁上;第218頁上;第218頁上;第218頁上中;第219頁上;第220頁中;第222頁上;第217頁上;第217頁上;第217頁中;第218頁上;第218頁上;第218頁上;第223頁上;第223頁中。
[14] 李澤厚,劉綱紀(jì)《中國美學(xué)史》先秦兩漢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
[15] (唐)窺基:《因明入正理論卷疏》,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4冊,第109頁上。
[16] (南朝)劉勰著,王峰注釋:《文心雕龍》,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頁。
[24] (德)舒里安,羅悌論譯,《審美感知心理學(xué)》,漓江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