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當前,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更加高效和多元的信息發(fā)布、獲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一個民眾都可以是信息發(fā)布者,其信息通過高速的網絡數據傳輸渠道,可以迅速地擴散和傳播。[1]在此背景下,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也日益增多。每一次網絡輿情危機都可能對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形象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損害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公信力。因此,有效地處置或者設法避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是公安機關和每一名人民警察維護自身形象、保障公安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任務。本文認為慶安槍擊案是近期以來公安機關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分析研究該案例對于公安機關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2015 年5 月2 日,在黑龍江省慶安縣火車站內,執(zhí)勤民警李樂斌開槍將上訪農民徐純合擊斃。事件一經報道,立刻在互聯(lián)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一系列針對警察的負面言論迅速增長。在個別媒體也作出負面評價的情況下,民眾對這一事件中民警的開槍行為表示了強烈的譴責和質疑。
2015 年5 月14 日,央視公布了該槍擊案的完整視屏,還原了事實真相。案件的經過是:5 月2 日事發(fā)當時,徐純合在慶安火車站封堵火車站通道,阻止旅客乘車;執(zhí)勤民警李樂斌告知無果,反而遭到徐純合的毆打;李樂斌采用防爆棍進行反擊,可是防爆棍被搶;之后,徐純合舉起其6 歲的女兒摔向李樂斌,并繼續(xù)用防暴棍毆打李樂斌;李樂斌取出配槍警告無效后,開槍將徐純合擊斃。隨著完整視屏的公布,該槍擊案的真相也塵埃落定,網絡民眾的評論和媒體導向也轉向理性和客觀。
慶安槍擊案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的最終結果是以民眾對公安機關的支持和理解結束的,相對于之前的很多網絡涉警事件而言,該事件中的處置是十分成功的。分析整個事件過程,慶安槍擊案網絡涉警輿情危機處置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以法律為準繩還原真相
慶安槍擊案發(fā)生之后,社會各界對該事件十分關切,公安部和鐵路總公司領導也十分重視。為了立即給社會各界呈現事實真相,公安機關和鐵路部門迅速針對該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同時檢察機關也在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為了公平公正地認定該事件的相關責任,調查部門調取了該事件現場的全部視屏資料,走訪了當事人,并進行了證據采集,嚴格以各項相關法律規(guī)定為標尺來衡量該事件。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策略,“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其為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尊重事實,尊重法律,以法律為準繩來解決問題。該事件的處置中,各相關部門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雙方責任進行認定,是對“依法治國”精神的貫徹,也是對公安機關自身乃至整個社會負責的表現。
2.公開發(fā)布事實真相
經過調查和認定之后,調查部門發(fā)布了調查和認定結果,并同時將該事件的完整視屏公布。完整視屏的公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網絡輿論導向也隨之由負面轉向了正面。事實勝于雄辯,事件視屏的公開,立即粉碎了網絡上的諸多謠言。這也說明了在該事件的處置中,公安機關的處置結果經得起社會各界的檢驗。
政務公開一直是我國政府機關改革的方向,在該事件的處置中,事件視屏的發(fā)布正是政務公開理念的體現。事實也證明,該舉措取得了成功,為今后的網絡輿情危機處置提供了重要參考。
1.調查進展情況發(fā)布不及時
慶安槍擊案事發(fā)時間是2015 年5 月2 日,結果公布時間是5 月14 日,盡管最終結果沒有造成大的輿情危機,也挽回了公安機關的形象,但是在12 天的調查取證期間,民眾、媒體和其他組織在網絡上對公安機關進行了強烈的聲討和抨擊。造成這些負面影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關部門信息發(fā)布不夠及時,或者說調查機關與民眾之間缺乏溝通。
慶安槍擊案發(fā)生后,沒有及時地發(fā)布調查進展情況,導致民眾和媒體在結果公布之前對事件真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更是有諸多媒體對事件進行調查,挖掘“事實真像”,還有很多網友對事件相關人員進行人肉搜索。其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或者組織提供了一個黑化公安機關、捏造負面信息誤導大眾的機會,使得調查期間該事件的輿情危機日益升級,對公安機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重大影響。
2.缺乏價值傾向引導
事發(fā)之后,面對網絡上一波又一波的聲討,面對各種捏造的事實,面對社會的質疑,公安機關并沒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應對。公安機關沒有通過信息平臺和主流媒體為自己“發(fā)聲”,不能將自身態(tài)度和立場表達出來,故而喪失了引導民眾、安撫民眾,將其引入到理性、客觀的價值傾向上面來的最佳時機。慶安槍擊案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發(fā)生后,因沒有及時做好價值傾向引導工作,導致案件調查期間公安機關承擔了巨大的抨擊和壓力,極不利于公安機關形象的維護和工作的開展。
慶安槍擊案作為一個典型的案例,對公安機關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通過對該事件的分析,結合當前公安工作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五點提高公安機關網絡涉警輿情處置能力的建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公安機關應認真貫徹落實。在應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時,公安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律對相關事件進行調查,嚴格依照法律對結果進行評判。
同時,公安機關應該進一步規(guī)范網絡輿情危機事件調查流程,形成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網絡輿情危機事件調查流程,不僅能使公安機關處置網絡輿情危機更加規(guī)范,還可以提高公安機關處置網絡輿情危機的效率。
綜上,以法律為準繩,并形成一套規(guī)范的案件調查流程是公安機關在調查和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時保證公平正義和可信度的保障,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石。
在慶安槍擊案調查過程中,民眾急于了解事件真相,而公安機關在調查期間沒有對外公開調查進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矛盾不斷膨脹,從而導致了輿情危機不斷擴大。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或個人利用這一“真空期”,肆意扭曲、捏造事件信息,損害公安機關的形象,造成了較惡劣的影響。
總結這一教訓,本文認為,在處置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調查階段,公安機關要改變目前“緘口不言”的工作方式,要在能夠不觸犯保密原則和不影響公安機關工作進一步開展的前提下,及時公布事件調查進度,讓民眾可以及時了解事件的真相,通過對事實的公布來打破流言。
除此之外,在面臨污蔑或攻擊時,公安機關要為自己“發(fā)聲”,要開拓和完善自身的“發(fā)聲”渠道。[2]除了傳統(tǒng)的公安政務網站之外,公安微博、微信平臺公眾號等都是非常貼近民眾生活的新型的、高效的“發(fā)聲”渠道。
公安民警,作為與民眾和媒體的直接對話者,如果能夠具備一定的輿情處置能力和較高的輿情敏感性,則能對公安機關及時發(fā)現、化解或緩解輿情危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對公安民警的教育培訓,從而提高其網絡輿情的處置能力是公安機關發(fā)現危機、預防危機的一個有效途徑。
對民警輿情處置能力的培訓應有以下效用:第一,受訓民警在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發(fā)生之時,能夠采取一些應對措施,防止或者減緩該輿情危機的進一步擴大;第二,受訓民警具有一定的輿情危機意識,在平時的公安業(yè)務開展過程中能夠規(guī)范自身行為與言論,注意通過有效溝通來盡量避免矛盾和誤會,藉此從事件源頭消除輿情危機發(fā)生的隱患。
當今社會,媒體的形式和種類日新月異。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與發(fā)展,網絡傳播渠道不斷拓展,網民數量巨大,而每一個網民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傳播者。隨著各種新型媒體的出現,傳統(tǒng)的媒體管理方式已不能滿足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媒體管理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
監(jiān)督是媒體的天職,對政府機關或公職人員違法亂紀行為進行披露是媒體的權利和義務,也是媒體的責任所在?;谑聦嵾M行傳播是媒體的基本原則,但是,隨著傳播形式的增多,媒體競爭的加劇,逐漸出現了部分媒體或者媒體人在傳播中不尊重事實,甚至扭曲事實,傳播虛假信息的現象。這些虛假信息,對民眾的思想產生了誤導,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比如在慶安槍擊案中,在事實沒有公布之前,就有很多媒體和媒體人肆意猜測事件真像,未經核實就發(fā)布有損于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不當言論,誤導了民眾對此次事件的判斷,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的發(fā)生和惡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在保障媒體或媒體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要落實媒體或媒體人的言論責任制度,對于故意扭曲和捏造事實誤導民眾的媒體人要進行問責。要規(guī)范新型媒體的管理方式,通過新的管理方式的實施,規(guī)范媒體行為,構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傳播環(huán)境。
當前,公安機關在應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時仍是傳統(tǒng)的“被動式”應對,不重視搶占先機采用“主動式”模式應對。往往是等某涉警事件發(fā)生了并引發(fā)了輿論危機后才意識到嚴重性,匆忙地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顯然此時公安機關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處置時機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計算這一學科被廣泛應用于解決社會性問題。[3]這種用技術性手段來解決社會性問題的新思路給公安機關在應對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時化被動為主動提供了技術和理論支持,使得基于網絡數據監(jiān)測的危機預警是可行并可以實現的。
在互聯(lián)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4]公安機關有必要構建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研判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應包含網絡涉警輿情檢測與危機預判預警功能。該系統(tǒng)要能夠保證預警結果可以切實輔助公安機關對網絡輿情危機進行研判和應對。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以保障該系統(tǒng)高效、順利地運行。
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公安機關若能夠在網絡輿情發(fā)生之前或者發(fā)生初期就意識到危機的發(fā)生并及時采取措施,就能切實提高輿情危機的應對效率。
慶安槍擊案的經驗和教訓啟示我們:公安機關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之時要依照法律并且規(guī)范事件調查流程;要及時發(fā)布相關信息并及時與民眾有效溝通,從而消除偏見與誤解;要規(guī)范對媒體的管理,對于媒體的不當言論要進行追責。此外,公安民警需要提高其輿情危機處置能力,樹立輿情危機意識;公安機關要重視網絡涉警輿情預警系統(tǒng)構建,以利于公安機關在處置網絡涉警輿情危機事件中占得先機。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是公安機關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問題,公安機關要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尋找出一套適合公安機關自身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網絡涉警輿情危機應對方法。
[1][3]王飛躍,王曉,袁勇等.社會計算與計算社會:智慧社會的基礎與必然[J].科學通報,2015(60):460-469.
[2]姜燕.警媒關系危機形成的原因與解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5):21-25.
[4][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