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瀚青 周小玲 侯春梅 田 欣 黃愛華
1)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遙感技術與應用》編輯部甘肅省蘭州市天水中路8號 730000
2)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黃金技術科學》編輯部甘肅省蘭州市天水中路8號 730000
3)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進展》編輯部甘肅省蘭州市天水中路8號 730000
4)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天然氣地球科學》編輯部甘肅省蘭州市天水中路8號 730000
提高同行評議機制的時效性、公正性、公開性和有效性一直是提高科技期刊整體運行效率[1]、增強期刊學術質量[2-3]、擴張期刊國際影響力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4]。開放獲取期刊(OAJ)的發(fā)展,也促使同行評議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展成為開放式的過程[5-9],來提高同行評議的公開性和透明性,進一步提高期刊的質量和時效。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傳播工具[10-11]。科技期刊出版和運營機構做了很多努力,把Web2.0網絡發(fā)展帶來的技術和功能完全應用到同行評議過程中,如預印本評議、公開評議、互動式評議等[12-15],同行評議機制將不斷地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而進一步深化。
2013年3月初,世界著名的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和瑞士 Frontiers[16]出版公司戰(zhàn)略合作,是自然集團全面進軍開放獲取出版發(fā)行模式和新形式下同行評議模式發(fā)展的里程碑。同時,這也是NPG與Frontirers共同推進“開放科學”進程的重要一步。本文從社交網絡用于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結合的最新案例進行分析,全面介紹并分析這種新模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本文根據對國際同行學術期刊審稿機制的調研,以Peerage of Science和Frontiers兩家著名的基于社交網絡同行評議為例,并針對國內同行評議模式的現狀,探索性研究我國科技期刊同行評議在新環(huán)境下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17]是專門為同行評議開發(fā)的社交系統(tǒng),目的是改善目前的同行評議制度,使同行評議過程更加科學、公正、透明。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現已有200多個機構加入到了這一同行評議社交網絡中,該平臺僅僅是給出評議的文章質量水平,而不做后續(xù)的校對和出版工作,其他著名刊物可以從該平臺獲取自認為滿意的文章。正因為這樣的創(chuàng)新,該平臺獲得了2012年的出版創(chuàng)新獎。
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的同行評議包括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有一個截止期限,而這一期限通常是在作者提交原稿且顯示同行專家已經決定是否擔任審稿人之后由作者設定的。當作者向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提交原稿之后,發(fā)表過科學論文的同行專家便可以評審這篇論文,同時為回避專家,不允許同行專家評審同一機構或過去3年內與其合作過的研究人員的論文。一旦同行評議過程開始,各階段的截止日期便會自動執(zhí)行,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延長時間。另外,當某一個階段的工作在其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時,那么同行評議過程將會繼續(xù)進行下一個階段,而下一階段的截止日期不會改變。在該同行評議系統(tǒng)中,每一篇投稿的論文叫做 Peerage Article(PA),把外審意見稱為 Peerage Essay(PE),把評審意見的再評議得分稱為 PEQ(Peerage Essay Quality),該評分主要由同行評議專家之間互評計算而來。文章的最終得分叫做PAQ(Peerage Article Quality),PAQ主要由外審專家根據文章的廣度、影響、獨創(chuàng)性、數據、方法等7個方面,并把PEQ當成權重計算得出。具體外審意見可參見網站(https://www.peerageofscience.org/Review_578.pdf)[18]。
圖1 Peerage of Science同行評議機制流程
作者向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提交原稿,這一原稿可供系統(tǒng)中擔任評審工作的其他同行審閱,而那些自愿參與論文評審的同行將會獲得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提供的名譽值。在第一階段的截止時間窗口自動關閉之前,審稿人將會有充足的時間來發(fā)送匿名審稿意見(PE)。該審稿意見的字數要求不超過1000字,且必須按照標準格式書寫,以便經得起同行評審的審查。審稿意見也可以選擇性地包括一個更正規(guī)的、字數不受限制的“補充意見”,例如:包括對寫作的具體批注、對分析方法提出更詳細的建議等。當評審專家發(fā)送審稿意見之后,作者和責任編輯將會收到通知,并且能查看審稿意見。
從這個階段開始,只有作者、審稿人和編輯才能訪問這個評議過程。此時,系統(tǒng)將會通知審稿人評價其他同行的審稿意見,這項評價是基于第一階段的PE進行的,即其將對審稿人在識別原稿價值、不足、科學意義、影響及潛在改進等方面的理由和準確性進行打分,分值為1~5分,即PEQ。審稿人也可以留下對審稿意見的書面反饋意見。等到截止日期,或者所有人都完成評價之后,每一條評論都會收到一份質量指數。此時,作者和追蹤評審的編輯就會收到同行評審的審查工作已完成的通知,同時他們也能看到PE的得分和質量指數。而審稿人直到第四階段結束之后才能看到這個得分和指數,因此他們對論文的判斷仍然是獨立的。
該階段完成的截止日期之前,作者需發(fā)送修改稿或者決定撤回原稿重新投稿。在進行稿件修改時,作者已經知道每一個PEQ,因此他們主要依據同行審查過程中得分較高的PE修改稿件。在適當的情況下,作者也可以根據ID號信任個別審稿人。如果作者選擇撤回原稿后重新提交,則意味著該同行評議過程已經完成,審稿人將會收到他們即時更新后的PE質量得分。
根據修改稿的廣度、影響、獨創(chuàng)性、數據、方法、結論和文獻范圍共7個指標獲得最終的評分。還有一份發(fā)送給編輯的文本意見(作者和其他審稿人也能看到),其中說明了得分的理由并陳述了需要改進的問題。當所有的審稿人完成最終評價,或者時限到期而自動關閉,則代表著同行評評議過程已經完成。根據修改稿的最終評價,就能夠推算出論文的質量評分,這取決于審稿人的評價與同行評審的審查質量。
Frontiers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的科學家在2007年成立的新型出版公司,也是國際上發(fā)展最迅速的開放獲取出版商之一,最近每年出版論文數量成倍增長,出版領域涵蓋14個科學和醫(yī)學專業(yè)領域,2012年發(fā)表開放獲取論文超過5000篇。目前,自然出版集團(NPG)出版的63種雜志給作者提供開放獲取可選模式,2012年發(fā)表開放獲取論文2000篇。前文已經提到雙方已經建立合作關系,雙方網站(nature.com和frontiersin.org)的相互鏈接可讓讀者在兩個網站上直接閱讀對方的開放獲取論文[19]。
Frontiers同行評議系統(tǒng)中[20],所有的作者都是潛在的編委,期刊平臺是屬于所有學者們自己的學術交流平臺,一旦決定接受某一稿件,同行之間就可以立刻開始直接網絡交流,論文發(fā)表后這種交流可繼續(xù)進行。如果說,發(fā)表論文的根本目的是學術交流,那么上述的論文出版模式更優(yōu)越。
Frontiers評審制度包括:開放評審、標準化模板、高質量的評審意見、互動式評審、論文預出版、客觀評價、仲裁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為了保證透明、客觀的評價,在評審期內編輯評審是匿名進行的。
Frontiers的完整同行評審是從論文提交步驟開始的,包括2個評審階段(獨立評審階段和交互式評審階段),在獨立評審階段,評審編輯和作者根據標準化審查模板對論文進行單獨審查。
圖2 Frontier同行評議機制流程
而在交互式評審階段,作者和評審編輯可以通過論壇的實時評論進行相互交流,如果需要的話,副主編和主編也可以進入論壇對審查過程進行監(jiān)督。評審結束后,作者將根據評審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并按時提交修改稿,若修改稿達到了評審編輯的要求,他將提交一份互動評審報告,此時系統(tǒng)會自動通知副主編驗收文章,副主編將在5天內決定是否接受最終稿,這一步不需要主編的批準。然而,當論文未達到出版要求時,處理這篇文章的副主編只能建議拒絕發(fā)表,而只有主編才有權利裁決是否退稿。
Frontiers的短期同行評審與完整審查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短期評審直接進行交互式審查,論文可能是由副主編單獨審查的,并且是否進行論文的進一步審查取決于副主編的意見。
基于社交網絡的同行評議機制具有“又快又好”的特點,這主要是最新網絡技術的支持和眾多同行評議專家和讀者的貢獻,其特點優(yōu)勢有:
“又快又好”是一對矛盾體,要快就難免質量下降,要好就需要慢工出細活,同行評議也是如此。送給外審專家一般需要1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或者更久。就數學領域平均同行評議時間為12.5個月[15]?,F在,借助社交網絡的東風,讓同行評議可以隨時隨地完成。評審文章就和發(fā)博客一樣,并能隨時收到其他研究人員的評論并及時回復。而且,在這樣快速的評議過程中,整體質量并沒有下降。靈活的責任編輯、責任副主編的權限和審查機制大大提高了初審、退稿的時限。
基于社交網絡的同行評議過程中,評議不再是送審,而是每一個讀者都是潛在外審專家,讀的過程也是審的過程,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評分。
高時效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作者和外審專家之間的互相交流省去了編輯這個中轉過程。外審專家一旦評價完成,作者馬上就能看見并能及時反饋。而在傳統(tǒng)的一般流程中,外審意見返回給編輯部然后轉交給作者,作者修改完以后又要經過編輯部,此間耽擱了不少時間。
(1)外審專家的主導型定位。Frontiers的所有的作者都是潛在的編委和外審專家,外審專家?guī)煲膊皇强桃馊ソ⒑瓦x擇的,而是研究人員自己主動來承擔責任和外審義務。外審專家也不再是客體和主編的邀請,而是成為一個期刊密切相關的利益共同體,有歸屬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態(tài)度更加積極。
(2)外審專家更加專業(yè)和積極。雖然有很多方法去選擇誰來外審,如云計算、關鍵詞檢索、讀者推薦等,難免會遇到選擇的外審專家太忙、或者身體不適、或者學科不太對口、或者已經開始做別的方向等。但不管哪種選擇,總比不上外審專家自己主動來申請評議更好。外審專家不再是封閉的、專門分配指定的,而是多個和自主的。這大大提高了外審的積極性,外審專家也會這個過程中學習和討論,同行評議不再那么枯燥。
同行評議逐漸從整體出版流程中獨立出來了。Peerage of Science不同于其他如ScholarOne等同行評議軟件作為采編系統(tǒng)輔助軟件[21],它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完備的系統(tǒng)。Peerage of Science所評議的論文,可以由發(fā)表期刊來選擇,也可以推薦到最合適發(fā)表的期刊上,如給PLOS ONE、BMC Ecology、Nature Conservation等著名期刊。專注做同行評議功能,就能為研究人員提供熟悉而又便捷交流的平臺,就如同Facebook上一樣而輕松。研究人員們通過這一個平臺,方便、快速、靈活地完成同行評議和交流,共同打造精品文章,而不去涉及之后的出版等問題。此外,該平臺不僅可以分享學術研究信息,還能獲得新聞、就業(yè)職位、各類會議和事件等信息。
針對國內大多數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流程和機制,以及對上述同行評議平臺的研究,我們提出如下一些建議,希望可以促進我國期刊同行評價的改進和完善。
(1)建立期刊群平臺,集團化進行同行評議和學術交流,并對作者、編委、讀者的角色重新定位。Frontiers的所有作者都是潛在的編委,期刊平臺是屬于所有學者自己的學術交流平臺。而國內大多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編委不作為、讀者不認同。需要改變的正是把作者、編委、讀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且給予編委、讀者、作者更多的主人翁權限和意識。編委的掛名和不作為需要新的平臺和流程來解決和完善。
(2)建立對外審意見的互相評價體系和激勵體系,完成高質量、高時效的同行評議進程。上述介紹的系統(tǒng)中,一篇論文最終的得分取決于文章外審評分和對該文的外審意見的評分共同構成,對外審意見的評分也是間接對外審專家的評價,如果外審意見高度不夠、時間緩慢、有評價偏倚就很難得到高分。另一方面如果外審意見足夠優(yōu)秀,就能同文章一起發(fā)表,并在學術圈獲得一定的學術影響力,這樣就大大刺激了外審專家的積極性,也讓他們更加認真積極地對待評審。雖然,現階段國內很難做到如此完備的流程,但可以建立機制來對外審意見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
(3)同行評議過程完全透明和公開,保證同行評議的質量和時效,杜絕人情稿。首先,這樣所有的規(guī)則能夠得以實施,編輯和外審專家的權限受到限制,從而大大提高了編輯工作效率。對于作者來說更加公平,避免了一票否決制或人情稿的不正當競爭。而且獲取的意見更加豐富,也更加有助于稿件的進一步完善。對于讀者來說也是受益者,能夠看到高水平專家給出的點睛之筆和其他科研人員的想法,從而更加愿意訂閱期刊的文章,同時也更能自由發(fā)表各自的觀點。
同時,很多優(yōu)秀的審稿意見可以公開,如果退稿的話還可以把稿件轉發(fā)到其他刊物,這樣可以讓整個研究團體收益,也可以提高外審專家的積極性和學術影響力。
(4)可以建立獨立的同行評議系統(tǒng)。把同行評議從整個編輯工作中分離出來,把零散的同行評議都放到一個平臺上,不再是每個編輯部單獨來做,也不會造成在某一個外審專家那里稿件堆積。對于作者來說,通過一輪輪外審后,能發(fā)表到什么水平的期刊也會更加明確,從而大大提高了作者積極性。對于優(yōu)秀的稿件,可以推薦到更高級別英文期刊。
(5)注重社交軟件和互相交流。國際同行評議和期刊發(fā)布都與社交網絡緊密聯系的,一般分享都是通過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專門建立同行評議的社交網絡平臺是很困難的,而要做的就是結合已存在現有平臺。國內社交網絡主要有騰訊空間、新浪微博、人人網等。
社交網絡的同行評議代表了最新網絡發(fā)展水平下的新技術,是時效性、公開性、公平性、互動性以及對外審專家的激勵和管理。編委、主編、副主編權限的靈活設置,權責分明,專業(yè)且注意細節(jié),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審稿機制。
我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遠落后于國際水平,絕大多數同行評議還是最基本的流程和模式,制約了科技傳播和交流,已經無法適應快速的網絡環(huán)境,而且逐漸成為科技發(fā)展的絆腳石。創(chuàng)建適應網絡環(huán)境的新交流方式和同行評議機制,利用新的網絡軟件和平臺,以及與手機等移動網絡結合的設備,將大大提高我國同行評議機制的質量和效率,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科技發(fā)展。
[1]李政萍,郭欣.提高期刊同行評議環(huán)節(jié)的公開性、公正性及時效性[J].傳播與版權,2014(2):51-52.
[2]張倩,張宏翔.基于質量和時效兼顧的數字出版同行評議新行為研究[J].編輯學報,2012,24(6):511-514.
[3]劉倫剛.進一步提高我國網絡平臺同行評議的質量與效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80-483.
[4]張向誼.同行評議對科技期刊的宣傳作用[J].編輯學報,2013,25(1):13-14.
[5]蘇小波.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控制和版權保護措施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3(12):86-87.
[6]徐麗芳,方卿.基于出版流程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質量控制[J].出版科學,2011,19(6):78-81.
[7]沈錫賓.基于Web 2.0技術的公開評議開放存取期刊管理系統(tǒng)的分析與設計[D].重慶:重慶大學,2011.
[8]張紅芹,黃水清.開放獲取期刊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實踐——以化學類期刊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50(3):386-390.
[9]顧立平,張曉林,初景利,等.開放獲取期刊的評價與遴選:質量水平、開放程度和服務能力[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49-54.
[10]余溢文,虞蓓蓓,趙惠祥.基于微信平臺的學術期刊交流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11]譚瀟,段春波,于普林.Web3.0時代科技期刊同行評議的探索與嘗試[J].編輯之友,2013(1):42-44,48.
[12]馮廣清.醫(yī)學期刊的公開審稿制度[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4):79-81.
[13]史朋亮,吳晨.科技期刊典型的同行評議流程的比較[J].編輯學報,2011,23(sup.1):152-155.
[14]王志娟,法志強,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評議形式的不足與完善[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34-136.
[15]徐海麗,劉志強,陳光宇.美國SIAM期刊的審稿機制及對中國應用數學類期刊的啟示和改進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30-834.
[16]Friontier Homepage[EB/OL].[2014-04-02]http://www.frontiersin.org/.
[17]How itworks[EB/OL].[2014-03-21]https://www.peerageofscience.org/how-it-works/.
[18]Review Examples:Review by Peer 307 on manuscript[EB/OL].[2014-01-15]https://www.peerageofscience.org/Review_578.pdf.
[19]秦文珍.開放存取期刊的學術交流模式研究[J].出版廣角,2013(10):70-71.
[20]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opening up scientific conversation.[EB/OL].[2014-03-17]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ncom.2012.00063/full.
[21]田欣,馬瀚青,鄭軍衛(wèi),等.國內外5種主要網絡同行評議系統(tǒng)平臺對比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3-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