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富
一、范例式作文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
“教學模式是構(gòu)成課程和作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1]即在一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建構(gòu)的教學活動基本結(jié)構(gòu)框架、程序系統(tǒng)和策略體系。教學模式的形成,是課程特質(zhì)的彰顯,教師風格的成熟,教學程序的優(yōu)化,學習路徑的優(yōu)選。而作文教學模式,即作文教學要素、步驟、方法在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中逐漸凝集而成的基本類型和操作范式。
范例式作文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可以比照學習的作文模式。自孔子“述而不作”“我注六經(jīng)”開始,至劉勰“宗經(jīng)”、韓愈“載道”,所謂“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作文教學著力于文化原典精神的詮釋——還原。范例式作文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對范例的加工式還原。包括作文標題的模仿,作文內(nèi)容的選擇,寫作對象的篩選,寫作風格的效仿,情感基調(diào)的借鑒,文章結(jié)構(gòu)的學習,語言風格的仿照,寫作技巧的把握等。
為了清楚地理解范例式作文教學模式,教師有必要更清晰地理解“范例”。
“范,法也。范,常也?!盵2]后引申為可以批量生產(chǎn)的模子、榜樣。“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3]
“例,比也?!盵4]后引申為可以依據(jù)的事物或規(guī)定?!傲舜艘岳溆唷!盵5]
“范例”,就是可以仿效的事例或樣本。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可以比照學習、借鑒、模仿的模式。
范例作文教學模式,就是“文本——作者——訓練”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閱讀“文本”(課文),作文時模仿“文本”,均離不開“文本”這一特定歸屬,這由作文課程特性所決定。而文本的內(nèi)涵創(chuàng)新與形式規(guī)范總是如影隨形。所以孟子主張“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才亦必以規(guī)矩。”[6]
二、范例式作文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精讀課文、提煉模式
作文模式從哪里來?不是老師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也不是老師從其它教學參考書中摘錄出來。雖說老師創(chuàng)造的摘錄模式有新意,但離開了教學,學生沒感性的基礎(chǔ)認識,這一模式就好像空中閣樓,可望而不可即。作文模式就是從平時教學的語文課本當中來。語文教科書,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專家學者研究實踐,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jié)構(gòu)編寫的被證明是非常科學的教科書。課本編者編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極具代表性。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是精讀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從中提煉出作文的模式。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
教師精讀課文后,能很快發(fā)現(xiàn),全文以“背影”為線索,采用“開篇入題——文中扣題——結(jié)尾點題”的結(jié)構(gòu)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作者開門見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苯酉聛韺懺谑裁磿r候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自己看到父親的什么樣的背影。第一次是父親給孩子買橘子時的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那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钡诙问歉赣H送我上車后離去時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弊詈髢扇颂旄饕环?,一在北京一在南京,只能書信往來,從父親的來信中,作者又一次寫到背影“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苯Y(jié)束全文。
(二)合作討論、消化模式
在精讀課文,提煉模式的基礎(chǔ)上,以小組為單位深入分析討論。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討論中來,提出在閱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分析作者為什么要開篇點題,在文中是如何多次扣題的,結(jié)尾為什么要點題,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作者又是怎樣通過“背影”這一線索將事情安排進文章當中來的,又是怎樣將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文章當中的。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模式。如在《背影》中,中間如何扣題?也就是作者寫出父親怎樣的“背影”讓作者的眼淚兩次禁不住流了下來?作者從北京到徐州,從徐州到家鄉(xiāng)奔喪,看到父親的差使交卸了,回家變賣家產(chǎn)才辦了喪事還了虧空,喪母之痛和家庭生存的重擔壓到了父親的身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心里惦記的還是兒子,就是在繁忙當中也要送兒子上火車,就是在臨別之時也要爬上高高的月臺給兒子買橘子,盡管自己那么肥胖爬過去是那么辛苦,就是兒子這么大在臨行前也要千叮嚀萬囑咐。這些事雖小,卻體現(xiàn)了父愛的厚重;這些事雖小,但體現(xiàn)出來的愛卻非常感人。就是有這些小事的鋪墊,才有作者看到父親背影時感動的淚水。大家越分析越細致,討論越認真,對如何鋪墊這一模式的理解就越清晰,消化就越徹底。
(三)模仿寫作、熟練模式
學習的目的是使用?!皩W以致用”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當學生提煉了模式,消化了模式之后,那就看如何是使用了。使用的最好辦法就是模仿寫作。學生在模仿寫作中,既要模仿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要模仿作者的語言,通過語言表達來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模仿的形式可以是清晰的思路,可以是完整的提綱,最好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一篇完整的作文既是結(jié)構(gòu)的模仿,也是語言的模仿,還是情感變化的模仿?!白炖镎f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通過模仿,學生對課文的模式就能達到熟練的程度。
(四)作品展示、咀嚼模式
學生模仿寫作后,老師應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展示中更加細膩地咀嚼模式。展示作品可以通過復印張貼、復印發(fā)放、朗誦等形式,最為顯著的方式是通過投影將學生的原作直觀地展示出來,先由學生討論作文模仿的效果,再由老師點評。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激發(fā)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又通過討論、點評等課堂形式讓學生更好把握作文的模式:看到優(yōu)點,學生會樹立作文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生會迅速地改正;看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學生會暗下決心趕超。作品展示,也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這些做法,學生對這一種作文模式就基本掌握了。
(五)融會貫通、創(chuàng)新模式
每一學期或者說每一學年,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學習掌握幾種模式。將這些模式牢記于心,熟練運用,作文就不再是難題。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單獨地使用一種模式,有可能是兩種、三種模式的有機融合,就像一首詩歌,不可能寫景就是完全寫景,抒情就是完全抒情,言志就是完全言志。許多詩歌是將寫景、抒情、言志等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模仿的目的,就是將各種模式融會貫通,創(chuàng)新出新的模式,寫出新的文章。熟悉了各種基本的作文模式,在作文當中就能得心應手地使用,就會不自覺地將各種模式有機地融合進文章中來。這種有機的融合,就是作文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如揚州鄭板橋形成了自己書法藝術(shù)的“體”一樣。但任何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舊有的基本模式的學習。就好像一座高樓,無論如何變化,都必須做好前期的基礎(chǔ)工程。沒有基礎(chǔ)工程,就沒有后來的變化。
三、范例式作文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提煉模式應深入鉆研課文
教科書之所以是教科書,是因為它是學習的范例。教師在提煉模式時應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教材的實際內(nèi)容,深入鉆研課文。深入鉆研課文,既要鉆研課文的結(jié)構(gòu)模式,也要鉆研課文的表達方式、情感變化、語言特色,還要鉆研課文的句式特點、標點符號運用等,深入領(lǐng)悟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根據(jù)從課文當中提煉的模式,教師指導學生養(yǎng)成回歸文本分析文本的習慣。這樣,在今后的學習當中,學生就知道如何學習文本,如何分析文本,從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二)提煉的模式應是學生易學的基本模式
畏難是人的本能。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由簡入繁,由易入難,由基本到特殊,這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教育是科學,教育遵循的就是科學規(guī)律。中學生的生活閱歷還比較膚淺,知識的積累也比較單薄,對事物的看法也比較單一。如果教師提煉的模式比較復雜,許多學生恐怕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提煉的模式比較簡單,易于學生掌握,那學生學習起來就有興趣,學習之后就有所得。“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簡入繁,積少成多。”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chǔ),作文就不再困難。教師在提煉模式時,掌握易學易掌握的基本原則,要分清重點與一般,分清基本篇目與非基本篇目,分清重要作家與非重要作家,分清易于模仿與不易于模仿。重要作家、重點篇目、易于模仿的課文,就要認真分析,精心提煉。這樣,既有利于對課文的準確把握,又易于學生掌握基本的作文模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提煉模式切勿貪多求全
課文的每一個單元可能基于一個模式,一篇選文也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供提煉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選擇一個點或一個口,提煉一種寫作模式,讓學生題解、掌握。每次掌握一種模式,一個學期下來就有好幾種模式,三年積累,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模式,學生都能掌握。當學生將這些模式完全掌握并融會貫通之后,初中生作文就不再是問題了。如學習了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后,教師提煉出了“正事反寫”作文模式。在文中阿長對作者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她心地善良,熱心助人,是作者在文中歌頌的對象。但是,課文大部分的內(nèi)容卻是寫作者對阿長的憎惡和討厭。睡相畫一大字,整天“切切察察”,還謀害了我的隱鼠,告我的黑狀,講“長毛”的愚蠢,這就是反寫了。反寫了一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卻是這么熱心助人,這么的心地善良。本是歌頌,反而去批評,正是通過批評來歌頌的“正事反寫”作文模式。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教師可以看戲前的波折提煉出“一波三折”作文模式,學習楊振寧的《鄧稼先》提煉出“大樹底下好乘涼”作文的模式。
四、提煉模式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模式
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不是為了墨守成規(guī),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所以有的老師,有的專家對教師這種范例式作文教學法有持反對的意見。究其原因,是他們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只看到缺點,沒有看到范例式作文教學法給學生帶來的益處;只看到了對作文范式的繼承,沒有看到對作文模式的創(chuàng)新?!皼]有舊,何來新?”“沒有繼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睕]有對課文的認真分析和提煉,就不會有基本的作文范式的掌握。沒有基本作文范式的掌握,就不會有作文范式的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提煉作文模式,就是讓學生掌握作文模式。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作文模式,新的作文模式才會自然形成。這是唯物史觀里的對歷史的“揚棄”?!皳P棄”不是拋棄,而是繼承中的發(fā)展。范例式作文教學法就是繼承中的發(fā)展。
注釋:
[1]喬伊斯,韋爾著,荊建華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17.
[2]郭璞,刑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 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19.
[3]沈括著,張富祥譯.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179.
[4]許慎.說文解字[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284.
[5]元·劉壎.隱居通議·歐陽公[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216.
[6]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