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平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講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
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的核心能力,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師更應重視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另辟蹊徑,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完成情感熏陶和人格建構的教學目標。
作者認為,音樂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音樂和文字一樣都是思想情感的載體,兩者息息相關,合理運用音樂元素能對語文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音樂元素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一)音樂元素自身的優(yōu)勢
音樂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節(jié)奏鮮明,情感的表達比文字更為直接。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有語言、音樂、自我認識等七大智能。音樂智能突出者對音樂節(jié)奏、音調、音色和旋律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音樂智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文本的理解。友善用腦的理論指出:音樂是情感的產(chǎn)物,對人類情感有著激發(fā)作用。研究表明音樂能改變人體的物理和化學狀態(tài),對人的情緒有著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
(二)教育觀念的轉變
“大語文教育”教育觀的提出大大拓寬了語文教育思路,促進了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它的核心在于找準語文與生活的關聯(lián)與契合點?!按笳Z文教育”要求語文教學聯(lián)系社會生活,“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使語文教學與社會實際生活關聯(lián)起來,從而打破以往局限于書本的僵局,將更多鮮活的有益的內容引入語文教學,以充實語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們認識到: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為學生學習提供不竭的動力之源,才能達成“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三)教材的編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中等職業(yè)教育的語文課本隨之更新。新版的中等職業(yè)語文教材采用模塊化設置,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編排,這樣有利于突出各單元的教學重點,便于對文本進行延伸拓展,增加了文本與音樂關聯(lián)的可能性,擴大了音樂素材的選擇范圍,便于音樂元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二、音樂元素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音樂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而且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音樂的獲取途徑是非常廣泛的,這為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音樂元素提供了便利。
(一)運用音樂元素輔助教學過程
1.運用音樂元素營造氣氛
氣氛的營造有助于學生進入情境,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句描繪出了清新寧靜的景象。教學時,筆者先簡介了作者,然后讓學生一邊欣賞名為《月光水岸》的輕音樂,一邊聽教師朗讀,讓學生跟隨作者的文字去想象那月光下的荷塘,那荷塘上的月色。在悠揚清雅的音樂的襯托下,學生能更為準確地理解文中寫景的字詞,加深了對文中景物的印象,在概括景物特點時學生發(fā)言較為積極。相信動聽的音樂與優(yōu)美的文字相得益彰,會使“荷塘月色”成為學生心中永遠的記憶。
在《雨巷》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了鋼琴曲《雨的記憶》作為背景音樂,然后請班上擅長朗誦的女同學來朗讀這首詩。那清脆的鋼琴聲就好比詩中從屋檐和傘邊滑落的雨滴聲,創(chuàng)造出凄清悠遠的意境,襯托了詩中那幽怨的女子,增添了美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印象。
2.幫助理解文體特征
從《詩經(jīng)》到當代詩歌,音樂與詩歌始終緊密關聯(lián)?!对娊?jīng)》中不少篇章就源自民間歌謠,如《碩鼠》、《伐檀》等,再如漢唐的樂府詩、宋詞、元曲都有鮮明的音樂性。為了加深學生對詞這一體裁的了解,激發(fā)學生閱讀欣賞的興趣,筆者選取了鄧麗君的《獨上西樓》和王菲的《水調歌頭》等歌曲讓學生欣賞,這些詞都是由原作譜曲歌唱的。相對于文字而言,音樂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即音樂能把節(jié)奏的緩急、情感的強烈直接呈現(xiàn)出來,音樂中的華彩段,通過反復吟唱,或慷慨激昂,或淺吟低唱,都能有力地沖擊聽者的心靈,把詞的意境、詞的深意表達得淋漓盡致,采用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有利于他們更為直接地感受詞的意境美、音律美、情感美,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拓寬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廣度和深度。
3.利用音樂元素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音樂的敘述方式和文學的敘述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有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結束時的回響;不同之處在于:音樂的表達更為立體,它是由背景音樂和唱詞組成的,對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效果更為明顯。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句或段落,如果能充分利用合適的音樂素材,將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基礎模塊上冊《詞四首》中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馬致遠的《雙調·折桂令·嘆世》,由于這兩首詞作者的經(jīng)歷有相似之處——都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對官場有著一種超俗的情感——再加上這兩首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相似之處,因此在處理教材時筆者把它們一起歸入到“貶官文化一類。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類作品的認識,筆者特地選取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劇首曲《臨江仙》播放給學生聽。選擇這首曲子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作者的經(jīng)歷與蘇軾、馬致遠相似——才華橫溢而不得重用;二是作品所表達的主題相似——感嘆世道、官場,感嘆個人際遇。歌曲中悠揚的長笛聲和如泣如訴的古箏聲,營造出慷慨悲涼的意境,給人一種歷史的悠遠感和蒼涼感,再加上演唱者渾厚而略帶滄桑感的嗓音,很容易使學生的情緒受有感染,吸引學生靜靜地聆聽,細細地品味,因此對音樂中所傳達的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憾的理解和感悟都較為深刻。
4.利用音樂元素攻克教學重難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遇到重點和難點問題時,教師都希望找到合適的途徑使原本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希望能用淺易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學生的理解接收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更需尋求簡捷的途徑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講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隨筆,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充滿“理趣”和思辨性。教學的難點之一是:在品味語言時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咬文嚼字”的意識和習慣。針對高一學生閱讀能力較為有限的現(xiàn)實,筆者通過“填歌詞”的方式來突破教學重難點:
(先聽電影《少林寺》主題曲《牧羊曲》的背景音樂,感受歌曲的情感基調,然后試填歌詞,并說明理由)
日出嵩山坳,晨鐘(??? )飛鳥。
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 ),
狗兒跳,羊兒跑,
舉起鞭兒輕輕(??? ),
小曲滿山(???? ) ,滿山(???? ) (答案:驚? 俏? 搖? 飄)
因為歌曲本身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因此學生能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對培養(yǎng)學生仔細品味字詞的意識,有效鍛煉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使音樂元素成為語文教學的補充教材
音樂元素除了能輔助語文教學外,還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教材來使用。本文認為音樂元素可以有以下三個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本質上說理解一首歌曲和理解一首詩歌,理解一篇文章是一樣的,都是由文字到情感的轉化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歌曲跟文章最終的主題都指向愛情、自由、生命這些永恒的話題。充分利用午間讀、寫、唱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聽歌,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2.有助于學生理解文學表達上的特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歌曲的表達跟文學的表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修辭的運用,意境的營造、情感的鋪墊和抒發(fā)等等,因此,通過對歌曲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表達上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另外,歌曲的語句都很優(yōu)美,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甚至是進行“填詞”,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網(wǎng)絡歌手尹吾的《請相信》中就有這樣的排比句:不是一切呼喚都沒有回響,不是一切損失都無法補上,不是一切星星僅只是黑夜而不報告曙光,不是一切夢想都甘愿折斷翅膀,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土壤,不是一切歌聲都掠過耳旁而不留在心上。可以說是文辭兼?zhèn)?,讓學生一邊聽歌一邊仿寫,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促進學生良好習慣和美好人格的形成
作家余華在《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一文中提到:“沒有任何藝術形式能和音樂相比。”歌曲的主題不離開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絕大部分作品主題健康,能給聽者帶來生活的啟發(fā)。因此,有選擇地給學生聽一些歌曲,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仔細聆聽、勤奮思考的良好習慣,并且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美好人格的形成。
筆者認為將音樂元素引入語文教學,充分發(fā)揮音樂元素在情感激發(fā)、氛圍營造、重難點突破以及學生習慣養(yǎng)成、人格培養(yǎng)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余華.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4]申軼娟.音樂藝術渲染情景[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1).
[5]謝浩瀚,鄒煥清.活用藝術魅力激活語文教學[N].語文報·教師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