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秦風霞 李潔
(寧夏第五人民醫(yī)院外勤隊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早期活動的探討
唐莉秦風霞李潔
(寧夏第五人民醫(yī)院外勤隊寧夏石嘴山753000)
摘要本文將60例重度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根據患者的病情、病因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治療期間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并限制活動量,不給任何運動訓練,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的緩慢增加運動強度。通過一個月干預治療后,兩組心率、心功能分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與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于是認為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運動指導可改善心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活動指導;重度心力衰竭
影響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功能障礙引起的運動受限和全身淤血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癥,其發(fā)病率近年逐漸增高,雖然在診治方面有很大進展,但其病死率、再次住院率及醫(yī)療費用明顯增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對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期間強調患者少活動、臥床休息,可使心臟收縮力下降,出現(xiàn)靜脈血栓,肺栓塞,肌萎縮等并發(fā)癥,長期限制患者活動導致患者食欲下降,情緒低落,易產生急躁焦慮,悲觀失望的情緒,由此可見運動鍛煉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不容忽視。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
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起,進入我科住院治療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有60余例,科內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為男18例,女12例,年齡50~76(64.2±7.2)歲;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例,擴張性心肌病3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52~75(62.4±7.5)歲;其中冠心病1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例,擴張性心肌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
1.2 臨床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按心力衰竭護理原則,給予吸氧、翻身、叩背等一般護理,并給予飲食指導和精心的基礎護理。對照組治療期間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需要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通過心功能的分級給予活動指導。
(1)Ⅳ級的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開始進行床上運動,首先由護士進行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訓練的指導,每日鍛煉3~4次,每次5~10分鐘,,以調動呼吸肌運動。一周后協(xié)助家屬給患者活動各肢體關節(jié),每次5~10分鐘,每天3~4次;逐漸過渡至患者床上主動活動肢體→協(xié)助床上坐起每次5~10分鐘,每天3~4次→,協(xié)助床上坐位進食、洗漱、床上坐盆大小便→自行床上進食、洗漱;床邊座椅式大小便等日?;顒樱鸩皆黾訒r間和頻率[1]。
(2)心功能恢復到Ⅲ級:進行床邊和室內步行運動,床邊步行,每次10~30米,每次5~10分鐘,每天1~2次。走廊內步行每次40~60米。協(xié)助床邊進餐、如廁→基本生活自理。
(3)心功能恢復到Ⅱ級:室外步行每次100~200米,每天1~2次,自行上下樓梯,每天1~2次。心功能Ⅳ級、Ⅲ級的病人開始運動時由護士陪伴。一旦出現(xiàn)下列指征:心前區(qū)不適、胸痛、胸悶;明顯氣喘;頭暈、頭昏、發(fā)紺或明顯疲勞;立即報告醫(yī)生并記錄,調整運動方案,保證運動的連續(xù)性。
1.3 臨床治療各項觀察指標記錄
4周后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記錄平均心率、心功能分級,干預治療中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壓瘡、肺部感染)及嚴重心血管事件(如惡性心律失常、心絞痛、低血壓等)發(fā)生情況。
2.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結果
通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全部順利完成各項運動指標,沒有嚴重心律失常、低血壓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對照組治療期間,則有1例突發(fā)心房纖顫,通過胺碘酮治療后才轉復。
3.結果討論
3.1 心力衰竭的致殘原因
心臟收縮力下降,排血功能下降,不能滿足身體活動所需的血液供應,這是最根本的致殘原因。但問題并不只是如此簡單。心理上的壓抑是第二個主要的致殘原因。多數(shù)得不到很好的心理指導和醫(yī)療知識教育,醫(yī)生對患者活動量的指導有時也是寧嚴勿松,這使患者對活動量的限制往往超過病情的嚴重程度,過多的休息使得全身肌肉的收縮力下降,活動耐力下降。由此可見,康復鍛煉或康復活動量的選擇首先應該建立在客觀評價心臟的活動耐量,其次是最大限度地恢復肌肉組織和全身機能,包括增強抗病信心[2]。有目的的康復鍛煉,可以進一步增加體力活動量,減少心力衰竭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3.2 運動訓練
既往對嚴重心力衰竭患者多主張早期臥床休息,限制活動,以減少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但長期臥床會使患者肌肉萎縮,運動耐量下降,關節(jié)僵直。大量的研究資料認為對穩(wěn)定的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實施運動指導,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本組資料顯示,運動訓練與常規(guī)治療結合,顯著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常規(guī)治療,而且縮短了住院時間,進而減少了醫(yī)療費用[3]。同時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還可以通過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等通氣訓練,降低輔助肌的依賴性及相關的較高氧耗[4]。
3.3 心力衰竭的護理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加強心理護理,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長,可能會多次反復急性發(fā)作,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因此容易加重心臟負荷。針對此種情況,需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講明病情,從而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等患者心功能穩(wěn)定后,再逐漸增加活動指導,并教患者學會自我保健。
4.結論
隨著心衰、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發(fā)病率的增加的使住院率也逐漸增加,醫(yī)療費用的激增,已經成為現(xiàn)在社會的一個沉重負擔,為了減少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住院率,需要對各級政府管理的醫(yī)療機構,醫(yī)院,診所和社區(qū)病人互相協(xié)調,并在其中的作用,護理人員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護理工作中的經驗,為心衰患者的運動訓練康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讓家屬及患者使患者認識到心力衰竭,學會自我保健,為了繼續(xù)在康復訓練中[4]后放電,最終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通過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可以減少訓練,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減少再住院率和醫(yī)療費用。
通過對對觀察組和治療組的比較,使我們體會到運動訓練作為心衰患者的康復措施非常重要,一方面減少再次住院率及醫(yī)療費用,減輕了家庭社會負擔。另一方面讓家屬和患者認識心衰,以便在出院后繼續(xù)進行康復運動訓練[5]。學會自我保健,逐步樹立足夠的自信心,克服對疾病的恐懼。最終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參考文獻
[1]劉杰,醫(yī)學歐洲心臟病學會慢性心臟衰竭患者運動試驗和運動訓練建議簡介[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2,4(4):235-242;[2]Afzai 4, Brawner CA, Keteyian SJ, Exercise tianing in heart failure.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998, 41;
[3]李雅慧、聶清河、李益梅,運動訓練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住院時間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15-17;
[4]古彩英,呼吸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3):7-9;
[5]趙雪松,重度心力衰竭的運動療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19.
【中圖分類號】R541.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