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鳴/文
官箴與做戲
■文亦鳴/文
魯迅在《宣傳與做戲》一文中說:“中國人的國民性之一,便是做戲?!币话闳俗鲎鰬颍挂擦T了,若是官員做起戲來,則貽害無窮。一旦除去粉墨,卸下行頭,露出廬山真面目,被愚弄者不免大失所望,以至陷入信仰危機與道德危機。
擅長“做戲”的官員,在中國自古有之。且以流傳最廣的兩則“官箴”為例,一則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绷硪粍t是“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奔幢惝斀窆賳T,對這兩則“官箴”也耳熟能詳,有的甚至在“履新”時不忘加以引用,以表達做清官的決心。殊不知,這些漂亮言辭是作者或倡導者用來掩飾內心,并用以蒙人的。
第一則“官箴”的最早創(chuàng)作者,是五代時的蜀后主孟昶,他15歲登上帝位,21歲提筆寫下“孜孜求治,與民休戚”等共24句96字的“官箴”,下令官員執(zhí)行。到了宋朝,宋太宗刪繁就簡,書寫其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字,“賜給天下各郡縣,要求刻石立于公堂之南,以為執(zhí)政之戒”,這就是“爾俸爾祿”碑的來歷。然而這個孟昶,是中國封建皇朝中有名的昏君,在位時窮奢極欲,到了“溺器皆以七寶裝之”的地步。正因如此,很快被趙匡胤滅了國,本人當了俘虜。這個昏庸的皇帝,之所以寫下言之鑿鑿的“官箴”,目的是要下屬官員遵循執(zhí)行,而他自己則是例外。
至于第二則“官箴”,說來更令人齒冷。它的原作者是明代永樂年間的曹端和天順年間的年富,倡導者卻是清代貪官顏伯燾。他在山東泰州修官舍時偶然發(fā)現了殘碑,認為大可利用,于是在碑文旁刻寫了一篇動人的跋而立于自己的大堂。他的廉正名聲很快傳開,朝廷提拔他為閩浙總督,只因鴉片戰(zhàn)爭時在英軍的進攻面前臨陣脫逃,不久就被革職。最能說明此人是貪官的證據是,其被革職送回廣東老家連平的途中,親隨竟達3000余人,首尾二里余,連仆從、侍女,都要4名轎夫抬轎、8名兵勇護送,沿途到考院及旅店安頓,安排酒席四百余桌,招待費動輒上萬銀兩。以致有的縣令叫苦不迭,稱“縣中供應實不能支,必求設法促之以行,方便縣中息肩”。顏伯燾大力推廣“官箴碑”,為何行為卻與“公”、“廉”二字風馬牛不相及?說穿了,是個口是心非、言清行濁的“兩面人”。
政治舞臺上,“兩面人”扮演著“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角色,“天使”是假,“魔鬼”是真。他們口吐蓮花般的從嘴中蹦出一套套美妙說辭和正兒八經的理論,然而干的卻是另一套勾當。
近年來紛紛落馬的腐敗官員中,也不乏這種“兩面人”。他們在“出色政績”和“良好品行”光環(huán)籠罩下,臺上高調反腐,臺下大肆斂財;說的是執(zhí)政為民,干的卻是禍國殃民。別看講起話來振振有詞、頭頭是道,卻從不把自己說的當真,只是做戲給人看而已。舉幾個最近的事例:
廣東省政協原主席朱明國落馬后,從其海南老家別墅中搜出的黃金和現鈔,足足裝了十來車??伤バ录悠聦W習反腐經驗,回國后大談學習心得:“吏治腐敗是危害最大的腐敗。要提高公務員準入門檻,重點審查道德修養(yǎng)、財務狀況和社會關系等?!?/p>
昆明市委原書記高繼松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而此前沒幾天,他還在大會上強調:“要嚴肅查處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封官許愿等不正之風”,“要把欲望關進制度的籠子,用黨性和正氣來遏制貪欲?!?/p>
5月22.深夜,中紀委公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常委、南寧市委書記余遠輝落馬。而前不久,他還在南寧市第十一屆紀委第五次會議上號召:“要以決戰(zhàn)決勝的勇氣、堅決勇敢的態(tài)度、務實有力的舉措,堅決打贏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這場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huán)境和政治生態(tà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