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
摘 要:寧夏退耕還林工程自2000年以來,極大的促進了寧南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對于退耕還林的效果,更多的是依照育林數(shù)以及退耕還林耕地數(shù)來衡量,但是退耕還林對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很難有明確的衡量。該文基于黃家河的產流,對退耕還林效果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從河水的產流對退耕還林的效果做了評估。主要通過最大暴雨和最大流量之間的對比,分析兩者變化趨勢之間的相關關系,對退耕還林的效果展開分析。希望能對退耕還林的評價提供一個量化思路,促進退耕還林更有效的開展。
關鍵詞:黃家河水文站 退耕還林 產流 水土流失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3-01
寧夏南部山區(qū)地處中國黃土高原,包括固原市的四縣一區(qū),分別是原州區(qū)、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以及中衛(wèi)市海原縣。在這一區(qū)域內共有涇河、清水河以及葫蘆河3條大的河流。這三條大的河流起源于六盤山,2000年前產流穩(wěn)定。近十多年來河流產流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2000年退耕還林的影響。對于退耕還林的影響,黃家河水文站處于寧南退耕還林的攻堅地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1 概述
1.1 黃家河的地形地貌及氣候氣象情況
寧南山區(qū)地處東經(jīng)105°12~106°58,北緯35°14~36°57,南北約190 km,東西約145 km,東西南三面與甘肅毗鄰,北部與本區(qū)中衛(wèi)、同心兩縣接壤。固原市的原州區(qū)、彭陽縣、隆德縣、西吉縣、涇源縣以及劃屬中衛(wèi)市的海原縣,總面積16783 km2,占全區(qū)總面積的32%,現(xiàn)有耕地67.2萬hm2,總人口190萬人,其中穆斯林占48.5%,人均耕地0.35 hm2。[1]茹河、洪河、蒲河由于是黃土丘陵區(qū),徑流量主要集中在暴雨時節(jié),6~9 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8%~81%。冬季徑流量較少,主要由于河床冰凍,僅占年徑流量的9%~22%;8月份徑流量最大,占年總量的27%~35%。汛期較為短暫一般集中在8月左右的降雨高發(fā)時節(jié)。黃家河站系茹河上游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區(qū)域代表站,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河川鄉(xiāng)黃河村,東徑106°29北緯35°59,為黃河流域涇河水系小河,集水面積693平方公里。
1.2 黃家河退耕還林情況
1999年寧夏退耕還林工程開始試點,從2000年正式實施,截至2008年底,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達到81.9萬hm2,在這其中退耕地還林31.4萬hm2,荒山荒地造林47.2 萬hm2,封山育林3.3萬hm2。退耕還林工程覆蓋了除青銅峽市以外的寧夏21個縣(市、區(qū))和自治區(qū)農墾系統(tǒng),涉及到155個鄉(xiāng)(鎮(zhèn)、場),1463個行政村,32.3萬退耕戶。按照相應的退耕人數(shù)進行相應的計算,寧夏農民人均退耕面積0.21 hm2,是全國退耕農民人均退耕面積0.075 hm2的2.7倍;按照總人口計算,寧夏人均退耕面積0.05 hm2,是全國人均退耕面積0.01 hm2的5.2倍;人均退耕面積居全國第一。[2]對于寧夏的退耕還林情況,主要集中在寧南山區(qū)。黃家河的地理環(huán)境,是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的一個主要區(qū)域。黃家河所屬的河川鄉(xiāng)也將打造生態(tài)新農村作為之后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2 黃家河水文站的產流與退耕還林情況分析
由于黃家河水文站位于茹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其季節(jié)降雨性較為突出。研究退耕還林與產流間的關系,更多的需要關注每年的最大流量以及最大暴雨量。首先,分析自2000年以來黃家河水文站測得的最大暴雨量,對比有代表性年份的降雨量的增減關系;其次,分析自2000年以來黃家河水文站的最大流量,對比有代表性的最大流量的增減關系;最后,對比最大暴雨量的增減關系與最大流量的增減關系之間的相關性,從兩者的趨勢上進行對比分析。
針對上述的分析取了1984年和1986年等幾個代表年份的數(shù)據(jù)。黃家河水文站1984年最大暴雨47.2 mm,最大流量315立方米每秒;1986年最大暴雨38.5 mm,最大流量217立方米每秒;1994年最大暴雨 45.4 mm,最大流量177立方米每秒;1984年最大暴雨47.2 mm,最大流量315立方米每秒;1996年最大暴雨102 mm,最大流量407立方米每秒;2003年最大暴雨99.2 mm,最大流量340立方米每秒;2013年最大暴雨 51.2 mm,最大流量11.2立方米每秒;2014年最大暴雨73.1 mm,最大流量8.72立方米每秒。
通過上述的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2000年之前隨著最大降雨量的增加,最大流量也隨之增加。但是2000年以后首先最大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而且隨著最大降雨量的增加,最大流向的增加幅度明顯減少,而且隨年份的增加幅度減小程度也隨之減少,突出了退耕還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作用。2000年作為寧南山區(qū)退耕還林的元年,在近十多年對黃家河流域的水土保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結論
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力推進,對寧南山區(qū)的水土保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對黃家河水文站的產流與退耕還林情況的分析,相關性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退耕還林對于水土保失起到的作用,進一步肯定了退耕還林對寧南地區(qū)環(huán)境作出的貢獻。但是今后需要更多的關注退耕還林在不同情況下的效果,進一步為退耕還林政策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劉慶寧,張志芳.寧夏茹河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06(3):14.
[2] 劉曉峰,雷曉萍.寧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大意義及配套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09(3):40-42,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