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
摘要:琵琶是我國古老而又重要的彈撥樂器,由古代波斯傳入我國,并經(jīng)我國人們逐漸改進,成為極具特色的民族樂器,開創(chuàng)了古代音樂之新風(fēng)。同時,隨著我國戲曲音樂、民間樂器的興起、蓬勃發(fā)展,琵琶形制與演奏方法也隨著變化。本文主要基于我國古代琵琶,分析琵琶的形制與演奏方法,為琵琶藝術(shù)鑒賞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琵琶 ?形制 ?演奏方法
在南北朝時期,琵琶由古代波斯的傳入我國,指的是波斯的“烏德”是當(dāng)時所有彈撥樂器統(tǒng)稱。此后,通過伊斯蘭教勢力的擴展,琵琶廣泛流傳,產(chǎn)生較大影響,推動我國音樂的發(fā)展,完善我國琵琶樂器的形成,賦予民族特色。在我國流傳過程中,烏德的彈奏姿勢逐漸由橫彈變?yōu)樾睆?、豎彈,最終成為現(xiàn)在的琵琶。琵琶的形態(tài)、演奏方式、技巧之精湛均在中外樂器中獨樹一幟。同時,琵琶的形成與該樂器的沿革、我國明顯審美觀念、習(xí)性、演奏方法等具有一定聯(lián)系。
一、我國古代琵琶的形制
對于琵琶名稱、形制而言,我國歷史上將其分為多種,但總體而言指的是兩種基本的演奏動作,如在《釋名·釋樂器》中,東漢劉熙提出“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故又稱為“枇杷”。在形制方面,琵琶可分為曲項琵琶、直項琵琶兩種,類型為三弦、四弦、五弦、阮咸。其中,曲項琵琶呈梨形,共鳴箱與頸相連,在琴柄、鳴箱之間的存在明顯可辨、較長的過渡性曲線,琴身下寬上窄;而直項琵琶共鳴箱呈圓形。同時,直項琵琶流傳于秦漢年間,為我國本土樂器,將鼓的搖柄朝上,琴柄即為搖柄,裝上弦后便成為彈撥樂器,因此,又成為“秦漢子”、“秦琵琶”。而在晉朝前后,曲項琵琶隨天竺樂從西域傳入我國,如《隋書·樂志》記載“曲項琵琶,箜篌之徒”,斜抱,共四根琴弦,用撥子彈奏。
在三弦、四弦、五弦、阮咸類型方面,三弦琵琶是在兩面蒙革的鼓頭中插入一長柄,鼓頭小、圓,直柄,上有三根細(xì)弦,豎抱在懷中。該類型琵琶多在秦代出現(xiàn),到了漢代便逐漸淡化,是我國自己最早發(fā)明一種琵琶。而四弦琵琶形制或為直項、曲項,或為長柄、短柄,且以曲項四弦琵琶最為流行,故到了宋代以后,曲項四弦琵琶統(tǒng)稱為琵琶,并不斷發(fā)展成為今天的琵琶。同時,在南北朝至唐朝,該類琵琶曲項、細(xì)柄、共鳴箱體闊面寬;宋朝,為易于攜帶演奏,整體略小。五弦琵琶的在漢末由西域傳入,在隋唐流行,形制為梨形音箱、或短柄或長柄,多為直項,也存在少數(shù)曲項,包括小梨形和大梨形五弦琵琶。其中,小梨形琴體嬌小,琴頭呈梯形近方形形式,而大梨形共鳴箱闊面寬圓,琴身整體較大。此外,阮咸琵琶產(chǎn)生于西漢早中期,其形制為圓形音箱、長柄直項、四弦十二柱,因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成為“阮咸”,后逐漸改進、發(fā)展成為“阮”類樂器。
二、我國古代琵琶的演奏方法
(一)抱持姿勢
在我國古代琵琶演奏中,演奏者琵琶抱持姿勢極為重要,直接關(guān)聯(lián)著演奏者的演奏動作、手勢、技法,并受琵琶形制類別影響,影響琵琶演奏音樂特點。在具體琵琶演奏中,抱持姿勢分為橫抱、斜抱、豎抱兩種方式,具體如何選擇主要由持器者身體部位與琴體共鳴箱關(guān)系、持器者與琴頭、琴身整體關(guān)系決定,需要全面考慮樂器共鳴箱體的放置位置。例如,在唐制大梨形四弦曲項琵琶演奏中,受琵琶形制結(jié)構(gòu)影響,共鳴箱體被抱于演奏者腹、胸、腿之間,樂器重量集中于人物雙腿,琴頭朝向和整體琴身傾斜度適中,演奏者一手手臂從琴體共鳴箱上端,從上而下彈撥琴弦。同時,對于不同類型琵琶,隨著形制變化,抱持姿態(tài)也發(fā)生改變。如三弦琵琶最初是橫抱于胸前,而到了明清時期,抱持姿態(tài)則為左上方斜抱。此外,四弦、五弦琵琶逐漸由橫抱轉(zhuǎn)為斜抱,并改變彈奏手法,如在《齊天樂》中,曹原記載“猶記琵琶斜抱” 。而在宋代以后,曲項四弦琵琶成為主體,琵琶逐漸發(fā)展為豎向抱琴、手指彈奏。到了明代,經(jīng)過三弦、四弦、五弦、阮咸琵琶的交流、融合,琵琶樂器最終成為豎向抱琴,我國琵琶音樂發(fā)展基礎(chǔ)成熟。
(二)彈奏手法
隨著我國古代琵琶形制、抱持方式變化,琵琶演奏方法逐漸發(fā)展,彈奏手法,撥子的樣式、指彈方式發(fā)生了改變。琵琶最初由西域傳入我國時,彈奏利用撥子進行,而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手彈法才開始出現(xiàn)。其中,撥子樣式有方形、三角形等,如在小梨形五弦琵琶時,起初用三角形撥子,在演奏中,演奏者用大拇指、食指捏住撥片,其余手指握拳狀,捏彈撥片使琴弦發(fā)聲。而唐代曲項琵琶撥子樣式為一段漸窄、一段寬面樣式。同時,在指彈撥弦方面,最初指彈琵琶音量較少,音量改進成為琵琶演奏發(fā)展的方向。此外,對于不同的琵琶抱持方式,彈奏手法不同,例如,在梨形琴體類琵琶橫抱彈奏中,主要采用手指掌骨呈握拳狀,前端食指、大拇指以捏彈姿態(tài)的撥琴弦。在具體演奏中,演奏者的橫持琵琶,右手手指掌骨呈握拳狀,指尖來回摩擦琴弦,且運動支點是手臂。在斜抱彈奏中,有了正彈、撥彈兩種方式,且隨著豎抱方式的流行,琵琶彈奏多為豎式正彈法,彈奏技巧發(fā)生改變,如出現(xiàn)輪指的運用。同時,輪指又分為上出輪、下出輪兩種方式,如王露指出“輪指以食、中、名、禁次第彈出……大指挑上?!贝送?,豎式姿勢靈活利用“掃”技巧,右手彈奏手型為為圈式手型,手指彈彈奏力支持點為大關(guān)節(jié),音色飽滿、圓潤。如《將軍令》、《春江花月夜》均利用輪指、“掃”技巧。
三、結(jié)語
我國古代不同類型琵琶,其形制有所不同,并相互聯(lián)系。隨著不同音樂、樂器的傳入、發(fā)展,古代琵琶形制也不斷完善,演奏方式更加多樣、靈活,演奏作品更加豐富,推動音樂發(fā)展,形成今天的琵琶演奏形式。
參考文獻:
[1]鄭聰.中國古代琵琶的形制與演奏方法[J].飛天,2012,(02).
[2]張濤.從曲項琵琶的傳入窺探琵琶藝術(shù)的發(fā)展[J].新課程·中旬,2013,(07).
[3]韋笑.淺析琵琶演奏前的案頭工作[J].讀寫算(教育教學(xué)研究),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