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前 370-前 300年),名丹,字圭(一作邽),東周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魏惠王(前369-前319年)時在魏國為官。白圭是我國古代商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稱“商圣”,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方式,總結出了“智、勇、仁、強”的經營四字訣。同時,白圭還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筑堤專家、護壩能手。
戰(zhàn)國初期,魏惠王雄心勃勃,想要稱雄于諸侯。為了增強國力,他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但是魏國大部地處黃河下游兩岸,飽受水災的威脅。為了消除水患,惠王命大臣白圭帶領百姓在黃河兩岸筑堤防水。
白圭在筑堤過程中,不墨守陳規(guī),大膽進行了許多創(chuàng)新。他采用“大其下,小其上”,“其斜三分去一,大防外斜”的修筑比例,就是把堤防的橫斷面修成底寬而頂窄的梯形,背河面邊坡比為三比一,臨河面邊坡還要更緩,使得堤防非常穩(wěn)固,并確定堤防的距離為“堤去河二十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就是河兩岸的堤防相距達五十里左右,堤埂雖不能做得十分規(guī)整,但平日里河水主流總可以在寬闊的兩堤之間自行流動;而到了洪水易發(fā)期間,又可以容納較大的水量,不致漫溢泛濫,淹沒田舍。為了加固堤防,他率人“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民得其饒,是謂流膏”。就是說在堤埂上種灌木,栽柏楊樹,這樣一方面可以堅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一旦決堤,還可以就地伐木來堵住決口。在不需要防汛的年份,民眾又可以伐木木料,可謂一舉多得。白圭的防洪方法,主要是依靠堤防,勤查勤初,一發(fā)現小洞,立即填塞,不讓其由小洞而逐漸擴大、決口,造成大禍。所以白圭任魏相期間,魏國基本沒有鬧過水災。
白圭發(fā)現穴居動物對堤防的侵害十分嚴重,尤其是白蟻和獾這兩種動物,對堤防的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白蟻在堤防腹壩內營穴,不斷生長繁衍,巢穴也就不斷擴大。有時它們竟然能將堤防腹壩掏空,人們卻很難從外部發(fā)現,一旦水漲,水流沖刷蟻穴,很容易造成大堤潰決,水泛成災。為了消滅這類敵害,白圭不辭勞苦,起早摸黑,仔細觀察白蟻的生活習性,掌握了它們的活動規(guī)律,從而能夠很精確地從外部的跡象發(fā)現堤內的螻蟻之穴。針對螻蟻之患,他想出了“挖、塞、灌、熏”等根治辦法。所謂“挖”,即挖出蟻穴;“塞”即用黏土和泥漿堵塞蟻穴;“灌”即用有毒之水灌注蟻穴;“熏”即用毒煙熏殺白蟻。以上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大堤的安全,白圭也因擅長堵塞堤防和消除蟻穴而著稱。
《韓非子·喻老》記載:“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白圭無水難……”這正反映了白圭在筑堤護壩這一技術領域內的突出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