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鴻,王 青,楊元紅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0002)
松樹林土洞位于黔中水利樞紐桂松干渠C7 標,經(jīng)過一片松樹林,地形較平緩。原設計為砌石結構輸水明渠,經(jīng)對其中一段進行開挖5 ~8 m深,未見基巖,開挖處為紅、紅褐色、灰白色黏土,夾少量碎石。進行了結構及經(jīng)濟比較后,確定對原渠道進行軸線調整拉直,并將其中380 m變更土洞進行設計,隧洞進口設置150 m城門洞型暗渠,出口接原明渠;隧洞為淺埋隧洞,最小埋深8 m,最大埋深14 m。隧洞上部為一鄉(xiāng)村道路,平時有車輛經(jīng)過。
為巖溶剝夷面之上的殘丘緩坡地帶,渠線及洞線通過殘丘埡口平緩地帶,地形坡度5°~15°,高差25 m左右,受地形地貌部位及巖性限制,巖體風化深。經(jīng)地表調查及施工現(xiàn)場分析,底板低于地表5 ~22 m,地表覆蓋層厚4~6 m,為殘坡積紅、紅褐色、灰白色黏土,夾少量碎石,可塑狀態(tài)。下伏基巖為二疊系下統(tǒng)統(tǒng)棲霞組第一段(P1q )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及泥灰?guī)r,屬軟質巖。全風化厚6 ~15 m,巖體也全部變色為褐黃色,光澤消失,結構完全破壞,殘留有節(jié)理痕跡,錘擊有松軟感已完全呈黏土化,強風化厚8 m左右,巖石大部分變色,組織結構大部分已破壞,節(jié)理裂隙相對較發(fā)育,錘擊聲啞。巖層產(chǎn)狀5°-15°∠15°-19°。經(jīng)以上分析得:渠線、洞線位于全強風化巖體類,隧洞開挖應超前支護,及時襯砌。經(jīng)地表及部分開挖施工調查,渠線及洞線穿越部位富水性差,渠線及洞線位于地下水位附近[1]。
此段隧洞為土洞,隧洞圍巖情況較差,采用受外力較好的圓形隧洞,因進行圓形隧洞開挖難度較大,固開挖采用馬蹄形開挖斷面。
隧洞設計流量Q =12.237 m3/s,加大流量Qm= 13.396 m3/s;采用圓形過水斷面,隧洞底坡1/3 000;采用加大流量核定過水斷面尺寸,隧洞直徑3.8 m,設計水深2.706 m,設計流速1.416 m3/s,凈空面積比23.8%;加大水深2.920 m,加大流速1.433 m3/s,凈空面積比17.5%;原渠道總水頭損失0.146 m,土洞進出口水頭損失0.006 m,沿程水頭損失0.127 m,總水頭損失0.131 m,較原渠道水頭損失小,滿足規(guī)范要求。
隧洞為土洞,不能形成有效的坍落拱,采用全部土體容重計算隧洞外壓(考慮外水壓力),隧洞采用C20 混凝土,襯砌厚度0.4 m;隧洞襯砌進出口6 m設置一條永久縫,進出口各3 條,縫內填充橡膠止水帶;洞內12 m設置一條施工縫;施工縫間距結合施工設備及澆筑長度設置,但≥6 m,縫內設置BW-Ⅱ遇水膨脹止水條;上下游漸變段設置伸縮縫,縫內依次填充瀝青油氈、無毒雙組份聚硫密封膠、M10 水泥砂漿。
分施工工況、運行工況及特殊工況3 種工況進行計算:①施工工況:襯砌自重+圍巖彈性抗力+圍巖壓力+外水壓力+車輛荷載;②運行工況:襯砌自重+圍巖彈性抗力+圍巖壓力+外水壓力+內水壓力+車輛荷載;③特殊工況:襯砌自重+圍巖彈性抗力+圍巖壓力+ 灌漿壓力+ 車輛荷載。經(jīng)計算,e0/h0<0.55,按規(guī)范要求,對于此種情況下的偏心受壓構件,裂縫可不作驗算。
隧洞開挖強調采用短進尺、分臺階開挖并及時支護的原則,應循序漸進的進行開挖,開挖后及時支護。鋼拱架(I14,140-85-5.5)間距80 cm,兩側Φ25 鎖腳錨桿8 根,單根長3.0 m,鋼拱架頂拱180°架設φ42 導管,間距0.3 m,單根長4.5 m,搭接長度1.5 m,鋼拱架之間采用Φ25 縱向鋼筋連接,間距1 m,鋼拱架外側鋪設單層Φ6@200×200 鋼筋網(wǎng)片,噴C20 混凝土厚10 cm并預留Φ50 排水管,單根長50 cm。
進口暗渠采用城門洞型,暗渠與隧洞進口連接漸變段長10 m,隧洞出口與明渠連接漸變段長12 m。進、出口洞臉采用1 m厚鋼筋混凝土作為永久性洞臉加固。暗渠邊坡每6 m高設置一級馬道,馬道寬2 m。隧洞進口暗渠邊坡作為臨時施工邊坡,掛單層Φ6@200 ×200 鋼筋網(wǎng)片,噴射C20 混凝土厚100 mm,設置3 m長錨桿,間距3 m,排距3 m。隧洞出口明渠邊坡坡比采用1∶1.1,坡面掛單層Φ6@200 ×200 鋼筋網(wǎng)片,噴射C20 混凝土厚100 mm。隧洞出口正面邊坡坡比1∶1.5,坡面采用格構梁護坡,梁格尺寸0.3 m×0.3 m,間距2 m,梁格交匯處設置4.5 m長錨桿,梁格間填充干砌毛石。所有邊坡上部均設置0.3 m ×0.3 m的排水溝。
根據(jù)設計圖紙,組織施工人員及機械進場;聯(lián)系鋼材及水泥等廠家,進行施工材料準備,報監(jiān)理開工申請后準備施工。
從隧洞出口進洞,采用隧洞出口明渠作為進洞通道,暗渠邊坡坡比1∶1.1,采用錨噴支護,厚100 mm,掛網(wǎng)鋼筋采用Φ6.5@200 ×200。洞臉架設14#工字鋼并進行超前支護,超前支護采用Φ42 導管沿洞頂圓弧段布置一排,間距0.3 m,外插角控制在3°~5°。
在洞臉及暗渠邊坡采用C15 混凝土修建0.3 m×0.3 m的排水溝,確保施工期邊坡排水,避免地表水對邊坡沖刷。
隧洞開挖采用短開挖強支護原則,每次進尺控制在1 m范圍內,根據(jù)情況可進行適當優(yōu)化調整。堅持弱爆破結合人工風鎬開挖,盡量減少對洞室圍巖的擾動,施工中對已開挖洞段及時支護,合理組織施工工序時間,盡量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及時進行有效的隧洞圍巖初期支護。隧洞前40 m隧洞支護采用設計的初期支護,隨后因地質條件變化,淺埋隧洞洞頂?shù)魤K嚴重,對支護參數(shù)作出了調整。采用Φ42 導管,間距0.2 m,沿洞頂圓弧段布置一圈,導管內注射水泥漿,搭接長度為2 ~2.5 m,外插角控制在3° ~5°;噴混凝土厚15 cm,采用Φ6.5 間距200 ×200 雙層鋼筋網(wǎng);14#工字鋼間距調整為50 cm,鋼支撐底部加橫向支撐,并對較軟基礎進行混凝土置換。
隧洞為淺埋隧洞,地質條件較差,在開挖過程中頂拱以上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掉塊現(xiàn)場;隧洞上部為鄉(xiāng)村公路,考慮到安全因素,地表立警示牌,拉警示線,并設置必要的安全監(jiān)測及安全專員進行值守。對掉塊部位優(yōu)先采用超前長錨桿穿透至較好巖層,對已垮塌部位采用短間距鋼支撐支護,拱頂以上采用圓木及噴射C20 混凝土進行回填;針對洞頂垮塌圍巖較薄處,人工開挖使其冒頂,設置短間距鋼支撐,鋼支撐上部設置Φ6.5 間距200 ×200,噴射C20混凝土厚100 mm,然后于地面進行回填處理。
洞口邊坡穩(wěn)定,未有垮塌發(fā)生,未對安全、進度造成不良影響;洞內開挖后及時支護,未見有鋼支撐變形;對洞頂垮塌部位進行安全監(jiān)測,避免出現(xiàn)人員財產(chǎn)傷亡,并對掉塊部位及時處理,保證施工安全及進度。
[1]邢莉,李宏卓. 土洞設計和施工中的若干問題[J]. 安徽建筑,2004(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