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娟
(大連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發(fā)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了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教育領域的這一趨勢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21世紀以信息化為重要特征的時代大背景為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出現與發(fā)展提出了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的應用與融合是這個時代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教育領域能夠緊緊跟隨時代步伐的重要途徑。教育領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最早接觸信息化的領域,通過教育信息的傳遞讓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對信息化有所了解。
信息化與教學深度結合不僅僅是這一個信息化時代對教育領域改革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國家政策的需要以及指引而做出的選擇。教育部在2012年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這一文件不僅僅是對未來十年我國教育改革朝著教育信息化方向發(fā)展的確定,同時還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這一全新的發(fā)展方式。《規(guī)劃》引言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實行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對于實現我國的教育現代化來說具有著獨特的意義。國家頒布的《規(guī)劃》無疑是對整個教育領域改革都具有拘束力的文件,這種政策導向一方面是政府在履行其文化職能的重要表現,政府通過制定信息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來進行其發(fā)展教育職能的履行;另一方面也是政府通過一種宏觀調控的手段來對整個教育領域的改革進行指引,從而為教育改革指明前進的方向與道路。
1.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端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統(tǒng)的教學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夠很好地將這種教學理念貫徹于教學過程當中。雖然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取得的成果不容抹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tǒng)教學有其弊端,其中在高校英語課堂上的主要表現有:高校英語課堂仍然以漢語為主要的教學語言、課堂教學活動無法脫離書本、課堂上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需要以板書的形式才能夠完成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說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學習中的重要性。英語教學強調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綜合學習,然而傳統(tǒng)教學卻難以讓學生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另外,學生與老師用英語進行交流互動的幾率幾乎為零。學生一味的背單詞、記語法,基本上沒有做到將英語作為一種溝通語言進行表達,從而不利于大學英語的全面的、綜合的學習。經常出現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看雜志、玩手機等等現象。雖然這些現象有一部分是人的自身因素在里面,但是起到主要影響作用的仍然是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支渠除這些弊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就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2.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自身優(yōu)勢
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它表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以多媒體教學工具為依托進行課堂教學,不僅集聲音、圖像于一身,生動有趣地展示課堂內容;同時還能夠將這些內容以文檔或者是幻燈片等形式、以課件的名義發(fā)給學生。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例,英語課堂上不僅能夠通過電子計算機與投影儀相結合的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中的板書,同時還能夠通過英語視頻、英語音樂等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于大學英語學習的興趣。另外還能夠不局限于課本形式和內容,擴大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空間和范圍,促進英語口語的練習。然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僅僅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其中一個方面而已,可見,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自身的優(yōu)越性也是推進教育改革朝著此方向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近幾年我國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逐漸從應用層面轉向于融合層面,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現狀的表現既有令人欣喜的成果,同時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于其中。
從整體上看,我國的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表現在整個教育體系之中,形成了基礎教育信息化、職業(yè)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以及繼續(xù)教育信息化。從各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來看,我國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成就主要表現為基礎設施的變化、資源與應用的變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保障體系的變化等等方面。在基礎設施的變化方面天地網絡已經得以初步形成,各個學校基本上都設立了能夠讓外部訪問的門戶網站,從而便利了學校信息的傳遞與傳播。在資源與應用的變化方面,資源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guī)模,學校的電子計算機基本上能夠滿足在校大學生的使用需求,而教師用于教學所用的電子計算機也基本上實現了每個教室一臺的條件,基本上能夠滿足于教學所用。在管理信息化方面,逐漸形成了以教務信息系統(tǒng)、學生管理信息系統(tǒng)以及財務信息系統(tǒng)為主要形式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并且在單個的業(yè)務內部系統(tǒng)較多[1]。在保障體系的變化方面,信息化與教學相融合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學校對于學生再利用網絡的過程中進行的保障,包括在網頁搜索中進行某些關鍵詞的的屏蔽與過濾,如關于色情、暴力等等內容,或者是對于網頁內的垃圾信息進行篩選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而對于教師的管理來說,保障的則是促使教師能夠符合教學需要,如通過網絡學習、網絡培訓等等方式來完成此項目標。
同時,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則可以通過對比分析上面的成就來探究,那么這些問題就也可以從整體上與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來分析。從整體上來看,雖然我國已然形成了四大教育階段的信息化,但是每一個教育階段都各自有各自的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而資源的共建與共享的水平也較低,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發(fā)展的地域性差異導致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區(qū)域發(fā)展也不平衡。在職業(yè)教育階段,由于職業(yè)教育主要是以就業(yè)為目的的教育,因此實踐教學對于其發(fā)展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出現了實踐教學資源的稀缺,校校相通、校企相通也未能真正得以實現。在高等教育階段,信息化雖然能夠應用于教學,但是應用的水平卻遠遠不夠,并且雖然教學資源能夠滿足教學所需,但是從質量方面來說卻又有限。在繼續(xù)教育階段,雖然能夠依賴于網絡,但是現今網絡教育與網絡辦學卻只是處于初步階段,教學資源甚為稀少,辦學也無過多經驗,并且也沒有開放大學教學。從各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來看,在基礎設施方面,雖然天地網絡已然建立,但是對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來說,互聯網的建立是所需,但是在我國實踐過程之中,現階段卻還不能夠完全地實現互通互聯,而對于網速較快的寬帶則更是未能夠完全普及。在資源與應用方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也未能夠實現現實所需,通常情況下略顯不足是常有之事,并且尚未能形成共享機制。在管理信息方面,其中的問題則是信息并不能夠完全覆蓋全部的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各個業(yè)務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信息也并不能夠完全實現互通有無。在保障體系方面,并不能夠完全實現組織體系關系的通暢,而在資金的投入機制層面來說也不能夠完全按照規(guī)范來實行。而且在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對于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機制體制方面不夠健全、經費不夠充足以及專業(yè)開展此項計劃人員不足等等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出了我國在實行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成果,以及在這其中所出現的問題。根據國家制定的《規(guī)劃》要求,我國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發(fā)展道路還需要繼續(xù)走下去,但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如何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下面結合我國具體實踐情況,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來進行探討與分析。由于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需要信息技術的高度配合,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各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來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在基礎設施方面,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多媒體設備應當逐漸升級,并且寬帶要逐漸普及,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夠滿足網速的需求,各種網絡英語視頻資源也能夠及時得以獲取。在資源與應用方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也要有所保證,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資源相加,不僅僅包括英語課堂教學資源的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同時還應包括英語課外資源的補充。在管理信息方面,也要促進雙語信息的管理,完善各個信息管理體系,以此來促進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的了解與理解。在保障體系方面,不僅僅要使得學生遠離中文的有關的色情、暴力等內容的網頁,同時也應當使學生遠離英文版本的色情、暴力等內容的網頁,從各個方面來實現保障體系的完善。
在現實大背景的影響、國家政策的需要與指引以及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等等幾個方面的影響下,我國通過制定《規(guī)劃》確定了未來十年教育領域的改革方向——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之中,隨之是二者之間的融合發(fā)展,雖然在這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都會隨著其深入發(fā)展而轉變。在進行二者的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未來方向可以從基礎設施方面、資源與應用方面、管理信息方面以及保障體系方面來進行考慮。
[1]馮廣源,王鑫.黑龍江省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現狀、問題及對策[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4):221-222.
[2]解文明,歐少閩.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實踐——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4(1):63-66.
[3]李玉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fā)展需求與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2):3-8.
[4]趙慧臣,張華,文潔.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中技術使用問題的哲學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12):60-65.
[5]蔡旻君,蘆萍萍,黃慧娟.信息技術與教學緣何難以深度融合——兼論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時需正確處理的幾組重要關系[J].電化教育研究,2014(10):23-28+47.
[6]胡小勇,鄭曉丹,馮智慧.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優(yōu)課課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36-40.
[7]邱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校本推進策略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8):39-41.
[8]張姿發(fā).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4(5):171.
[9]周學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1):136-137.
[10]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浙江教育技術,2014(4):18-20+23.
[11]區(qū)域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實現教學方式真正變革[J].山西電教,2014(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