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宇陽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0063
自2011年房地產信托業(yè)務遭到遏制以來,礦產能源類信托于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內經(jīng)歷了過山車式的體驗,基于法律風險、估值風險、經(jīng)營風險以及市場風險等的綜合作用,加之兌付期限將至,很多礦產信托產品的兌付危機頻發(fā),引發(fā)了信托乃至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①其中,以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引發(fā)的熱議尤甚,風險控制逐步受到信托公司的重視。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作為礦產能源類信托產品的典型,將其作為案例,以法律風險分析與防控為著眼點,并試圖深入分析隱藏在信托業(yè)中的銀信合作之一大重要問題——銀信責任之厘定,或將對于推動礦產能源類信托產品的健康成長起到幾分作用。
信托名稱 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受托人 中誠信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股權投資方式將信托資金用于振富能源公司的煤炭整合(包括煤礦收購價款、技改投入、洗煤廠建設、資源價款及受托人認可的其他支出)信托規(guī)模 30.3億元(其中30億元為優(yōu)先級受益權,3000萬為劣后級信托受益權)信托期限 3年保管人 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分行預期年收益率 優(yōu)先級受益權人:A類>=9.5%/年;B類>=10%/年;C類>=11%/年資金用途收益分配 優(yōu)先級收益權人的信托收益按年度進行分配投資門檻 >=300萬元
風險控制1.振富能源公司、山西紫鑫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柳林縣振富煤焦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股權質押質押2.振富能源公司下屬內蒙煤礦已辦理股權過戶及質押手續(xù),其余煤礦目前尚不具備股權質押條件
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致力于通過股權投資方式將信托資金用于振富能源公司的煤炭整合,對參與各方進行法律關系分析,有助于厘清各方權利義務,落實各方法律責任,分析如下:
1.信托內部法律關系
信托以信托委托人與信托受益人是否一致為標準,可以分為自益信托與他益信托兩部分。③本信托計劃屬于自益信托,委托人分別為作為優(yōu)先級受益權人的社會投資者與作為劣后級受益權人的王平彥父子,受托人為中誠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資金保管人為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分行,受益人即為委托人。
2.信托外部法律關系
作為風險防控措施,振富能源公司、山西紫鑫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柳林縣振富煤焦有限責任公司以及振富能源公司下屬內蒙煤礦為振富能源公司進行股權質押,由此與中誠信托形成股權質押關系;而中誠信托通過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認購振富能源公司49%的股權,與振富能源公司形成股權投資關系,同時王平彥父子作為實際控制人,作出了在信托計劃到期前3個月,以在優(yōu)先級受益資金基礎上形成的17%的溢價回購股權的承諾。
早在該信托項目成立之前,振幅能源公司的經(jīng)營狀況便已呈現(xiàn)出惡化趨勢,并且隱患重重,有關報道稱,此一項目的最終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分行促成的,而且在接下來的產品代銷中,工商銀行以4%的手續(xù)費獲利頗豐。而中誠信托憑借著工商銀行的強大后盾,盡職調查的不到位、風險控制的疏忽以及對于礦產專業(yè)性管理知識的匱乏等最終導致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從法律層面分析其風險,有助于對于目前存續(xù)的礦產類信托的風險防控以及到期處置等起到一定的警示與借鑒作用。④
1.采礦權瑕疵分析
采礦權瑕疵可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即為采礦權流轉提供法律依據(jù)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之沖突或空白;另一方面即為基于采礦權權屬所引發(fā)的外部糾紛。
在該信托計劃中,并未涉及當事方所采取的采礦權流轉方式存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沖突或者利用法律空白進行非法流轉等方面的活動,因此對于第一方面不做詳析。另一方面,由振富集團控股、下屬山西三興煤焦有限公司運作的白家峁煤礦與白家峁村委會存在長期的采礦權糾紛,而這一糾紛并未在中誠信托已經(jīng)解密的系列文件中有所提及,作為優(yōu)質煤礦,白家峁煤礦的產量非??捎^,其權屬明晰與否,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信托的兌付情況。
2.增信措施瑕疵分析
傳統(tǒng)的礦產能源類信托大部分都是通過采礦權質押、股權質押以及實際控制人提供無限連帶責任保證,作為增信措施保證該信托計劃的順利進行。⑤但是在實踐中,因傳統(tǒng)的增信措施涉及的固定資產抵押較少,變現(xiàn)能力不強,相比于礦產企業(yè)巨大的融資缺口,形成的融資杠桿非常巨大,隱藏了重大風險,一旦爆發(fā),將引起行業(yè)的震蕩。首先,采礦權的價值取決于礦產質量與儲量,其受外部影響十分大,加之人為的評估機構作假等行為不斷,時常造成采礦權價值的扭曲,同時關于采礦權流轉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完善,更加大了此權利變現(xiàn)的困難,股權質押一般為關聯(lián)方企業(yè)提供,但是一旦融資企業(yè)自身出現(xiàn)經(jīng)營困難,將會對關聯(lián)方企業(yè)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面臨破產,由此可見,股權質押也并不是有效舉措。最后,談及實際控制人提供無限連帶責任保證,這一措施發(fā)揮的有效性取決于盡職調查的全面、科學與準確性。
以該信托計劃為例,通過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王平彥父子雖然未對該信托計劃提供無限連帶責任,但是此信托計劃的兌付困境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王平彥所涉及的高利貸糾紛所致,帳外涉貸金額高達20億之多,王平彥以及振富集團的資產都通過法律手段予以保全,無法用于兌付信托收益,以至于造成了最后的局面。
無論之于采礦權瑕疵,亦或是增信措施瑕疵,以上兩者所誘發(fā)的風險之規(guī)避,都有賴于信托公司全面、科學而又精確的盡職調查。如果信托公司在一開始能夠對該計劃進行詳細地盡職調查,制定有效的風控措施,如及早發(fā)現(xiàn)采礦權糾紛、要求振幅能源公司引入獨立第三方的擔保、對實際控制人的資信狀況進行科學評估等,或將很大程度減少該項目的風險。而現(xiàn)實是信托公司自以為能夠依靠工商銀行的強大支持,通過銀行的兜底減輕自身責任,因此,將盡職調查流于形式,不進行有效地風險控制,最后不得不自食惡果。從最后的處置結果而言,雖然部分收益并未完全兌現(xiàn),但是投資者仍以年平均7%的收益率得到了兌付。信托業(yè)的剛性兌付神話仍然沒有被打破,但也著實讓人膽戰(zhàn)心驚。仔細回顧這一計劃,不難發(fā)現(xiàn),在此信托計劃中,有一方不但獲利頗豐,而且所承擔的風險很小,這一方當事人便是銀行,由此便引發(fā)銀信合作法律責任之厘定的思考。
該信托計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蘊含了銀行與信托機構之間的利益博弈,不少的新聞報道指出,在兌付大限到來之時,無論是銀行還是信托機構都聲稱不會對此信托計劃進行兜底,雖然最后以神秘接盤方的到來而化解了銀信之爭,但其所引發(fā)的對于銀信合作法律責任之厘定的思考,意義非凡??v觀此信托計劃,中誠信托有限公司作為此次信托計劃的發(fā)行方理應為此計劃的主導者,但是作為產品代銷方的工商銀行憑借其強大的高凈值客戶資源,不但在計劃的發(fā)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獲取了豐厚的手續(xù)費,本應作為代銷渠道的銀行憑借其固有的優(yōu)勢,反客為主,借用信托公司的牌照,以創(chuàng)新方式突破其貸款限制,幫助融資企業(yè)獲得巨額融資,如果未出現(xiàn)兌付困難,除手續(xù)費外還能從融資企業(yè)獲得豐厚的收益,從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僅從利益格局這一層面來看,信托公司在發(fā)行信托計劃過程中,必須與銀行達成協(xié)議,使得銀行承擔必要的責任,以平衡各方利益。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信托公司因沒有盡到審慎調查與勤勉義務而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在《信托法》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作為代銷方的銀行在法律責任的規(guī)制方面雖然沒有相關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但是應在銷售信托產品的過程中,如實地向銷售者披露信托產品的風險,并說明該產品的性質并非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非為追求利潤與業(yè)績而隱瞞真相,成為風險轉嫁與擴大的罪魁禍首。如果銀行違反上述規(guī)定,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為了避免在具體追究銀行責任的過程中缺乏證據(jù)等情況,應采取產品代銷一對一錄音與錄像等措施,做好相關的記錄,并由銀行監(jiān)督管理機構予以監(jiān)督。
[ 注 釋 ]
①王連洲,王巍主編.金融信托與資產管理[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3.5.
②[EB/OL].http://www.cctic.com.cn/cpgg/index_40.jhtml,2015 -10 -30.
③周小明.信托制度:信托法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7.
④文杰.信托法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6.
⑤中野正俊,張軍建.信托法[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