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醫(yī)學與健康是我國公民最關注的科技信息,關注比例高達82.7%,公民對健康信息的渴求推動著健康信息資源服務的發(fā)展。醫(yī)學高校圖書館在保障本校用戶享受醫(yī)學信息資源的同時,應利用現有資源拓展服務渠道,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滿足社會公眾對醫(yī)學信息資源的需求。
通過對圖書館公眾信息社會化服務文獻的調研,了解了該領域目前的部分研究情況。如尹明章[1]分析了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參與公眾健康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公眾健康信息素養(yǎng)的方法和措施;韓進軍[2]論述了高等醫(yī)學院校圖書館為社區(qū)開展衛(wèi)生健康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利用自身優(yōu)勢為社區(qū)提供衛(wèi)生保健服務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白雪冰[3]通過調查圖書館服務社會化的實際需求,并對不同調查對象的借閱意愿、借閱內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試圖尋找適合醫(yī)學院校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方法和途徑;李全菊[4]在介紹醫(yī)學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優(yōu)勢的基礎上,提出了醫(yī)學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的措施;張足昌[5]在分析醫(yī)學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探討了醫(yī)學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的途徑等。上述研究雖然對推動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大多僅從理論的角度肯定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少數實踐性研究也不是針對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現狀展開的。為更好地反映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的情況和差異,筆者擬從大量醫(yī)學院校圖書館網站入手,詳細調研其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情況,總結分析后提出提升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的措施,以期為我國醫(yī)學院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提供借鑒參考。
筆者以中國高等院校醫(yī)藥圖書館協會的成員館為樣本,剔除研究所、醫(yī)院圖書館等非醫(yī)學院校圖書館,以及網頁無法打開和找不到對外服務信息的圖書館,實際調查醫(yī)學院校圖書館67所。
在調研相關文獻的基礎上[6-8],將調查內容設定為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的重視程度、開放情況、服務項目、所需材料、讀者類型、收費情況,借助Excel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定量和對比分析。
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對社會化服務的重視程度,以服務項目在網頁上的展現方式表示。調查發(fā)現,國內僅有少數圖書館[9-10]在“本館指南”、“服務項目”等二級欄目下以“校外讀者”、“社會服務”等方式說明,讀者需要進一步瀏覽才能找到,不便于校外讀者快捷訪問;而近一半的國外高校圖書館將社會化服務內容在主頁較明顯的位置給予呈現,如設置“來訪者”、“校友”和“圖書館”之友等專欄,點擊后便有明確的服務規(guī)定[8],方便讀者在第一時間找到。
在被調查的67所醫(yī)學院校圖書館中,有30所為校外讀者辦理借閱證并允許其入館,19所允許校外讀者通過有效證件、介紹信等材料,或與圖書館相關人員聯系進入圖書館,另有18所圖書館不對外開放(表1)。
表1 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表1顯示,調查范圍內醫(yī)學圖書館的對外開放率達到73%,各醫(yī)學院校已實現在有限范圍內向公眾開放和提供健康信息服務。
通常情況下,對信息服務的研究主要以服務項目進行區(qū)分。筆者調查了網站推薦健康主題書籍、印發(fā)健康主題材料、數據庫服務等13項服務(表2)。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提供服務項目排名較靠前的是館內閱覽、信息服務,其次是網絡化服務,而開展信息推送服務、移動圖書館服務的較少。圖書館提供健康信息服務的方式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有的以互動為主,有的以自助查詢?yōu)橹?,服務項目的數量分布不是很均衡。圖書館更傾向于讓讀者走進來享受服務(傳統(tǒng)服務),而走出去為公眾提供的服務項目很少。
表2 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項目
調查發(fā)現,18所圖書館只需要讀者訪問其網站即可享受其提供的網上服務,不需要任何材料;被調查的49所圖書館中,有27所明確說明需要相關材料辦理手續(xù)才可享受服務(如圖書館所需材料不止一類,則分別計入各類中),僅占調研圖書館總數的40.3%,要求出示有效證件的圖書館最多,要求出示介紹信的次之(表3)。
表3 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所需材料
調研結果顯示,如一個圖書館對讀者采用多種方式分類,則分別計入各劃分標準中。圖書館對讀者類型的劃分一般按讀者與圖書館的關系、讀者身份、讀者機構3個標準。其中讀者與圖書館關系標準中按附屬單位劃分最為普遍,有11所圖書館采用了這種方式。在所調查的圖書館中,劃分讀者的僅有23所,劃分標準比較籠統(tǒng)(表4)。
表4 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讀者類型
注:44所圖書館僅僅說明社會讀者或校外讀者,沒有對其類型進行細分
67所醫(yī)學院校圖書館中有42所制定了校外讀者的收費標準,收費的服務項目主要包括辦理圖書證、資源外借、信息服務、復印、打印、掃描等服務。不同類型校外讀者的收費標準不一樣,信息服務收費項目比較繁瑣,如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的收費規(guī)定[11]。
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要提升健康信息素養(yǎng),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必須要向公眾提供健康信息[12]。20世紀90年代約有97%的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13],澳大利亞的圖書館(包括高校圖書館)基本上完全向社會開放[14]。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圖書館自成系統(tǒng),高校管理者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是否開展工作及其開展的程度[15],不少高校管理層和師生認為高校圖書館的職能是為本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雖然我國不少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已實現不同程度的開放,但對敞開校門接待社會讀者則缺乏積極性與能動性。這種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極大地影響了資源分配和服務績效。
西方發(fā)達國家圖書館對社會開放的歷史較早,服務意識強,服務范圍廣,服務類型多[16]。我國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服務方式較傳統(tǒng),且大都將健康信息服務融在圖書館的日常服務中,鮮有將社會化健康信息服務作為特色服務。
一是入館條件不明晰。高校圖書館向公眾開展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隨意進入圖書館借閱書籍。這種對入館的公眾設置入館門檻的做法便于圖書館管理,也避免出現混亂的局面和圖書破損的情況。但據調查,約有59.70%的高校沒有設置入館門檻或明確說明。為了保持校園秩序和滿足社會研究人員的需求,應設置一定入館門檻,實行有限開放。
二是讀者類型劃分不明確。社會讀者的復雜性、社會讀者群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校園安全、校內讀者和校外讀者資源分配等問題,因此需要劃分讀者類型。而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對讀者類型不重視,即使有34.33%的圖書館進行了劃分,劃分標準和劃分程度既不明確也不細致。
三是收費標準不規(guī)范。圖書館向社會讀者有償開放,可防止社會讀者“井噴”現象發(fā)生,也可彌補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資金缺口。向校外讀者收取一定服務費用的初衷是好的,但圖書館名目繁多的收費服務及因自身經費緊張而存在的服務不到位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拒絕進入圖書館[17]。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是大勢所趨。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副司長張東剛曾說:“將來大學圖書館和博物館,也有望逐步向社會公眾開放”[18]。高校圖書館的對外開放首先是觀念問題。只有重視圖書館的對外開放工作,樹立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意識,轉變陳舊的觀念,才能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成功實現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
4.2.1 豐富服務內容和方式
加強社會服務意識,主動更新圖書館網站,設置校外讀者訪問欄目,讓校外讀者了解服務規(guī)定;制作并向公眾發(fā)放醫(yī)學與健康相關的宣傳冊,內容可涉及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要求、健康信息素養(yǎng)、養(yǎng)生、健康預防、急救和安全用藥等方面,盡量拋開繁多難懂的醫(yī)學術語,取之以更加通俗、貼近百姓生活的用詞;與當地衛(wèi)生保健機構合作,走入社區(qū)為公眾開展健康信息素養(yǎng)方面的講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殘障人士、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對健康信息的渴求更加強烈,可以向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健康信息服務。
4.2.2 構建公眾健康信息服務平臺
美國夏威夷醫(yī)學圖書館成立了“用戶健康信息服務部”,向社會公眾提供健康信息服務[19]。輔助開展健康指標體檢、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tǒng)查詢等在國外比較普遍的前沿服務方式在我國還未流行[20]。所以國內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應在傳統(tǒng)服務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興和特色的健康信息服務方式,以滿足網絡環(huán)境下讀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4.3.1 簡化入館手續(xù)
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當的入館管理規(guī)定。讀者可憑介紹信或有效證件等材料辦理進入圖書館的許可證,并且附有條形碼對應每個人提供的材料。出入圖書館和借閱書籍的掃描記錄,能大大提高圖書館的管理,但要注意在保障服務質量的基礎上,適當擴展自身的服務輻射范圍與能力,拓寬開放范圍,簡化入館程序和減少入館限制,提高社會讀者的積極性。
4.3.2 細分服務對象
國外高校圖書館對服務對象的劃分較為詳細,對特殊讀者如殘疾讀者等有說明,同時非常重視校友群體,校友服務和其他校外讀者服務有一定區(qū)別[21]。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把校內用戶劃分成教師、職工、注冊學生,把校外用戶區(qū)別為校友、教師和職工家屬、注冊學生親屬等[22]。我國醫(yī)學院校圖書館要研究本館的讀者群,學習或借鑒國外高校的做法,按照適當的劃分標準對其進行細分,促進個性化服務的發(fā)展,最終提高社會化服務的質量。
4.3.3 規(guī)范收費標準
一是簡化各類收費規(guī)定。如倫敦大學參議院圖書館對讀者的收費項目[23],從讀者類型和使用時間兩個維度,對會員制校外讀者和非會員校外讀者分別規(guī)定其相關費用,簡單明確,一目了然,并在網站上以表格形式展現,便于讀者瀏覽和查詢。
二是拓寬經費渠道。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對人力和資金的需求較大,應爭取更多社會資金贊助和多樣化服務的合理收入等,保障其健康信息社會化服務的開展和完善。如美國大學圖書館年度經費的24%來自社會捐贈和服務收入[24]。地方高校圖書館面向公眾的社會化服務,也有賴于獲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如向政府申請開展面向社會服務的經費支持、物價部門對實行有償服務收費價格的審批等[25]。
健康是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基礎。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直接影響全民健康。全面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26]。作為健康信息傳播及服務領域最具潛力的服務機構之一,醫(yī)學院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積極探索健康信息服務模式,為提高我國公眾健康素質發(fā)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