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兵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偏差探析?
孫雪兵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和關鍵。文章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偏差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通過加強校地互聯合作,規(guī)范認定工作程序,加強學生感恩誠信教育,強化認定后期監(jiān)督管理,進行困難認定信息化建設以及資助制度設計調整等建議,以期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困難學生精準認定及資助工作。
學生資助;困難認定;改進建議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和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2007年5月,國務院頒發(fā)《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fā)〔2007〕13號),初步規(guī)范了我國資助政策體系;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頒布實施,從制度上進一步完善了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201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再次提出,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學生資助工作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校建立學生經濟困難信息檔案、學生接受國家和社會資助的第一步,認定結果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有限資助資源得以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關系到黨和國家資助政策的落實、教育公平預期目標的實現[1]。
自學生資助工作實施以來,地方和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困難學生認定和檔案建設工作。通過多年的積累,基本形成了一套程序完善、流程規(guī)范、行之有效的認定工作體系,認定結果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但在當前國家資助投入日益增加,高職院校困難學生人數比例不斷增大的新形勢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認定偏差,影響了認定的效率和精度,影響了國家資助政策的落實效果。
通常,申請困難認定的學生在認定中會出現五類情況:一是困難學生被認定為困難學生;二是不困難學生被認定為不困難學生;三是不困難學生被認定為困難學生;四是困難學生被認定為不困難學生;五是認定的困難等級與實際困難情況不符。后三種情形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認定偏差,影響國家資助實效。
困難認定程序是學生首先提出困難認定申請,學校對申請困難認定學生提供的相關困難證明進行查驗,并對申請認定學生所在寢室、班級的學生代表進行民主評議、推薦,接著院系、學校再審核公示,最終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額度[2]。學校作為開展學生困難認定的直接機構和最終評定方,認定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學校采用的認定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結合筆者走訪調研得知,目前,高職院校在此過程中常用的困難學生認定方法主要有:(1)根據學生家庭年收入情況來認定的收入水平認定法,此法無法動態(tài)反映學生消費情況以及收入的變化。(2)根據學校學生平均消費支出水平來判斷困難與否的學生消費水平認定法,此法強調物質消費的必要性,忽視了教育過程中的精神和文化的消費。(3)將學生日常在校消費水平與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結合來確定困難等級的對照認定法。(4)綜合考慮學生家庭人均和年總收入、學費支出、本校學生平均消費水平、本人每月學習、生活、交際和文化消費支出等多種消費要素的綜合認定法。一般說來此法認定方式規(guī)范,認定效果好,但是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員和精力,可能會導致認定工作成本高,在認定工作中出現為完成上級資助指標任務而簡單的按學生總人數比例將指標分解到院系、班級。這種撒胡椒面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公平、公正,但實際是未考慮不同院系、專業(yè)以及生源地區(qū)差異情況的懶政行為,同一個學校不同院系、專業(yè)學生的困難程度不一,同一專業(yè)學生生源地的差異也會導致學生困難比例的不同,可能會出現在部分院系和班級因為實際的困難學生較多,而無法實現“應助盡助”,或者認定人數少,資助指標用不完的現象。這都使得資助育人的目標效果受到影響。
(二)學校從事資助工作的人數和經驗不足
目前,高校專門從事資助工作的老師人數配備不足,精力分散、經驗不夠也是困難認定過程中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據湖北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數據顯示,到2010年,仍有近47.1%的學校只設有學校層面的學生資助專職崗位,二級學院只設置臨時兼職崗位;有6%的高校校院(系)都未設專職資助崗位,只有兼職資助工作人員;同時湖北省超過一半在資助崗位的人員從事資助工作時間不滿3年,盡管他們工作熱情較高,但是由于從事該項工作的時間、經驗、精力和流動性等問題,使得他們只能把事務性工作做好[3];國家各項政策和學校各種工作都需要輔導員落實和推進,困難認定中大量的工作都依靠學生輔導員來甄別完成,而輔導員工作常常很繁雜,精力分散,難以將前期大量的困難認定工作做細做實,使得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效率偏低。
(三)學校對基層組織提供的認定證明難以逐一核查
學生在向學校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需提交經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等基層組織蓋章審核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證明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4]。生源地基層組織開具的家庭經濟證明是高校判斷學生家庭經濟是否困難的重要參考依據。由于學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使得這種生源地認定存在相對性和地域性等認定標準不一的問題,如本地出具的困難證明只能證明該生在本地貧困,一個地方的相對貧困對另一個地方來說不一定貧困。東部沿海省份的家庭貧困最低標準可能是西部山區(qū)富裕家庭的標準。其次,部分基層組織受地緣、血緣等人情關系的影響較大,可能會對困難證明審查不嚴格,出現蓋章隨意性大的問題。學校由于條件限制,也無法實現對戶籍地眾多困難學生的證明真假性一一核實,使得有的學生或家長為了私利,可能還會開具各類虛假困難證明鉆國家資助政策的空子。
(四)學校對學生參與困難認定政策宣傳引導不夠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需由學生提出申請。有的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重視不夠,未能及時引導與糾正學生的思想偏差,這容易給學校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帶來一些阻礙。如學生的面子心理,有的困難學生盡管經濟非常困難,但是由于自尊心強和從“愛面子”等方面的考慮,不愿意對老師和同學表露自己的真實經濟狀況,從而自己把自己被排除在認定困難學生之外。湖北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一項調查發(fā)現,有24.1%和56.13%的學生認為自尊心對經濟困難學生建檔影響很大或有影響[3]。比如,盡管學校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但部分困難學生由于自身觀念的原因,加上對困難認定政策了解不夠,不能積極主動按照程序、時間參與困難學生認定;一些學生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但是由于不善于表達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太引人注意,處于班級輔導員乃至同學群體的視野之外,不能夠被認定為困難學生或者是認定后的困難等級與實際經濟情況不符。
針對以上問題和原因,筆者認為必須在認真總結原有的實際操作經驗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認定程序、方法進行優(yōu)化,建立更加完善、可行、有效的工作機制,科學界定困難學生范圍,規(guī)范困難學生認定程序,形成國家、學校、家庭、學生和社會五位一體的困難認定體系,更好地提高認定工作的精準質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用好國家有限資助資源幫扶困難學生,具體如下:
(一)確立合理標準,科學界定困難學生范圍
按照《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符合自身實際和可操作性的認定細則,在學生提出認定申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前文提到的收入水平認定法、消費水平認定法、最低生活保障線對照認定法以及綜合認定法。同時將需認定對象的家庭人均和年總收入、學費支出、每月學習、生活、交際和文化消費支出等,與其同學、室友等群體的經濟條件進行對比,確認其家庭經濟狀況和困難等級。
在認定過程中,作為95后的青年學生,其日常消費除了吃穿住用這些基本的日常物質消費外,還應包括基本的精神文化、娛樂活動、人際交往等精神消費,所以認定學生“高消費”的觀念要與時俱進,不能墨守成規(guī),更不能用多年不變的標準來衡量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狀況。
(二)規(guī)范認定程序,擴大參與比例
困難認定過程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和民主作用,用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讓學生廣泛參與,確保困難學生認定過程和資助流程的透明公平。在年級、班級、寢室組建具有廣泛性、代表性和充滿正義感的學生參與困難認定的民主測評小組,學生代表人數不少于班級總人數的30%;充分依托他們收集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信息,對困難認定全程進行參與、評議和監(jiān)督,避免相關資助工作人員利用政策“做人情”等現象發(fā)生。同時要充分發(fā)揮班級、院系和學校困難認定評議、咨詢、申訴機構的作用,對民主測評確定的困難學生有異議的,可以提出申訴。對于學生的申訴,各申訴機構都要認真受理、利用實地走訪、電話調查、座談反饋等形式予以復核,并做好復查后的思想教育與解釋反饋工作,確保認定工作公平公正、有序進行。
(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實事求是開展認定
首先是把握好初入大學時認定的黃金期。一般來說,初入大學時辦理助學貸款或者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學生都需要重點關注,大學第一學期所反映出的學生狀況真實率比較高。因此,學校在學生進校之初就應該盡快全面收集學生信息,盡早開展困難認定工作。其次,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較大,絕大部分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在大學期間得到有效改善的概率不高,因此高中階段困難認定和資助經歷也可作為大學期間認定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三,充分將學校開展的各類思政教育活動作為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重要補充。如學校在新生心理測試中,適當增加家庭經濟情況和學生消費觀念調查等測試試題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和日常消費行為習慣進行了解;如學生在寢室等私密空間無意的消費行為可以反映真實的經濟狀況;學??衫谩拜o導員進寢室”制度對學生在寢室生活和消費行為進行零距離觀測;同時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加強對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載體的觀察,獲取學生日常經濟消費狀況,判別學生是否真正困難。
(四)加強校地互聯合作,核實學生及家庭真實信息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涉及學生戶籍地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政、教育部門、村委會和學生家庭等單位,另一方面涉及到學生班級、院系等學校眾多部門,政策導向性強,認定過程中學校和地方中任何一方工作稍有閃失就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所以學校和生源地應積極合作,緊密配合,各司其職,用好用足政策,規(guī)范認定程序,優(yōu)化過程管理,把握關鍵節(jié)點,加強對學生及家庭信息資料的監(jiān)督核實,確保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準確和高效。
(五)加強認定后期管理,落實追責機制,減少困難認定中作假行為
在后期監(jiān)督上,少量通過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學生在輕而易舉獲得資助后,不珍惜、不感恩,不將獎助學金用于基本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是用于時髦的高消費,進行揮霍。盡管這是個別行為,但影響極壞,與資助工作的初衷大相徑庭,使資助工作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學校要建立后期監(jiān)督管理機制,如發(fā)現學生通過困難認定、獲得各種資助后,有違反相關管理制度或者學習不勤奮等行為,以及有高消費行為或弄虛作假現象,一經核實,學校應及時啟動追責機制,取消認定和資助資格,收回已經發(fā)放的資助資金并給予學生相應處理處分,確保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落到實處。
(六)加強學生感恩誠信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強自立自助精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困難多,從內因上講,一是學生面對困難時,不能正確面對,精神上不會自強自立,二是學生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時,不能感恩誠信。因此學校一定要強化和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的機制和方法,利用主渠道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感恩和自強自立教育,克服少數學生內心深處“等、靠、要”和“不拿白不拿”的思想,用誠信感恩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自強之星”評選、“國家資助助我成才”征文以及學雷鋒、青年志愿者日等活動為契機,潛移默化地從內因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自立自強信心以及自尊、自助、助人精神,從而進一步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質量。
(七)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困難認定和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
加強困難認定和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以“互聯網+”或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契機,通過技術層面的操作,實現從源頭上減少困難認定中弄虛作假行為或現象,一是通過互聯網掌握學生和學生家庭人數、相關收入來源、關聯銀行賬戶、房產信息、消費支出去向等真實經濟情況和經濟活動狀態(tài)[5],以判別是否屬于困難學生;二是信息化建設實現認定通過的學生所有受資助項目都可查可見,避免一名學生多次重復受助,消耗有限的資助資源。三是可參考和借助銀行征信系統(tǒng),加大對造假者的懲罰和追究力度,對在困難認定和后續(xù)資助工作中的投機者進行處罰,保證工作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八)逐步調整資助制度設計,擴大獎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的資助比例
在“獎、貸、助、免、補”的資助體系中,除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需要學生本人償還、勤工儉學需要學生付出部分勞動外,其他資助項目都是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的無償資助,并且無償資助有數額大、范圍較廣,申請認定條件比較寬泛,學生獲得容易等特點。這些因素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不勞而獲”“不拿白不拿”和理所當然獲得資助等錯誤的思想,以致在前期的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不合理行為和各類假冒困難學生現象。
因此,要從源頭上減少前期困難認定和后期資助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有關部門可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不斷完善資助制度設計,嚴格控制和逐漸減少無償資助數量比例[6],進一步擴大國家獎學金、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規(guī)模、提高學生勤工儉學標準、加強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等政策引導,倡導困難學生明志高遠、自強自立、自助助人,這樣才能體現資助育人助人的核心價值。
[1]2014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EBOL].(2015-08-21)[2015-09-19].http://www.xszz.cee.edu.cn/tongzhigonggao/2015-08-21/2320.html.
[2]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2015)[EBOL].(2015-07-22)[2015-09-10].http://yingyu.100xuexi.com/view/trend/20150722/271521.html.
[3]姜旭萍,鄭?。畼嫿c線面三位一體的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J].湖北社會科學,2009,(11):175-178.
[4]陳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競選”:有了公開沒了隱私[N].中國青年報,2011-10-02.
[5]畢鶴霞.國內外高校貧困生認定與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9,(1):62-66.
[6]王龍.廣東省高職院校貧困生救助體系建構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4):234-236.
10.3969/j.issn.1672-9846.2015.04.014
G717
:A
:1672-9846(2015)04-0052-04
2015-09-20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編號: 15D142)。
孫雪兵(1984-),男,湖北荊門人,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學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