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玨
(安康學院 中文系,陜西·安康 725000)
族群的通婚現象是人類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等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目前,學界以發(fā)展和動態(tài)的視角關注著某一族群通婚圈的變化,首先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視角來分析通婚圈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如黃潤柏調查了壯族族內婚形式以及后來通婚圈的變化,分析其變遷因素主要是經濟發(fā)展、戶籍制度松動、社會交際圈的擴大以及婚姻對婦女影響的改變等;其次是通過族內通婚向族際通婚的轉變,探討族群關系,如梁茂春關于嶺南瑤族的調查,說明其由來已久的內婚習俗已逐漸變?yōu)槠毡榈淖咫H通婚,并認為民族平等的政策、民族間經濟地位差距的縮小是主要原因;又如李然通過對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族際通婚現狀的調查,得出族際通婚有助于保持和改善湘西和諧的族群關系。此類研究基本是以田野調查資料為支撐來探討通婚圈的變遷及其誘因和族際關系等方面,而對某一族群通婚圈深入地研究,和對族內通婚機制和功能的深刻解讀還有待加強。筆者在對苗疆邊緣苗族的田野調查實踐中,對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族群性深感震撼。在備受驅趕的遷徙歷程中,哪怕是一小群人脫離了族群中心,他們也能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延續(xù)自己的民族文化。通過對他們族內通婚狀況的調查,筆者隱約探到其族群性得以延續(xù)的深層原因。
田野調查地是重慶秀山一個叫“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民們定居此地約三百多年。他們的祖先石六詩因作戰(zhàn)英勇而被招募至此地驅趕紅苗,戰(zhàn)勝后,村子所在地作為獎賞劃給這支作戰(zhàn)隊伍,現今居住此地的苗民大部分是這支隊伍的后裔。從地域上來看,“半溝”苗村古屬學界公認的湘西苗疆“邑梅司”管轄,“平茶司”和“邑梅司”一帶是古湘西苗疆的西部邊緣,與他們東南邊的苗族人口比例較大的貴州松桃縣接壤,距古湘西苗疆腹地還有段距離。[1]在交通條件大為改觀的現代,半溝村距離湘西苗疆腹地臘爾山臺地也還有500多華里,距離松桃約20華里。一直以來,半溝村苗族一直與其他民族雜居一起,村子里原住苗族人口僅占40%左右,這從村名“半溝”便略知一二。相對于苗族人口占總人口數近80%的湘西苗疆腹地——臘爾山臺地地區(qū),說半溝村位于族群邊緣一點也不為過[2]。通過對以往研究的歸納分析,掌握基本的研究要素,并設計有效的調查問卷,完成問卷前的測試和調研訪談,然后根據前期測試和訪談完善問卷,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最后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本研究將利用Excel、SPSS等統(tǒng)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變量間的關系檢驗和回歸分析,對半溝村調查結果進行定量研究。因而,樣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半溝村調查以調查問卷為工具,收集到的所有數據用現代技術進行保存和記錄。結合半溝村苗族族群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其內容涵蓋半溝村苗族族群研究的必要性、實施滿意程度和具體建議等。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按性別區(qū)分,男為82人,女為18人,按年齡區(qū)分,最大的58歲,最小的21歲,平均年齡為35.83歲,并應用SPSS 18.0對問卷數據進行了整理與分析。本研究以半溝村苗族族群為調查對象,目的在于掌握他們對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的變遷及其誘因和族際關系等方面的態(tài)度和建議等情況。并通過對這些情況的調查,了解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的變遷及其誘因和族際關系。
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婚姻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歷來對通婚有嚴格的限制,因而是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苗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清代官員、學者嚴如熤出身“理苗世家”[3],對苗地婚俗做過田野調查,其所撰《苗防備覽·風俗考》亦有記載。半溝苗族在歷史上長時期遵守著“同姓不婚、異族不婚(族內通婚)”這一苗族共同的通婚禁忌。同姓不婚,是指在“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姓氏相同的男女是不能通婚的。這里說的“半溝”的苗族村寨姓氏,指的是“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姓,因有些“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姓相同的苗族人是被賜予不同的漢姓,雖然從漢姓的角度看“半溝”的苗族村寨的姓氏不同,但是在“半溝”的異族不婚是指在“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禁止與其他的民族進行通婚,主要是指“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漢不婚。這有歷史的原因,“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漢在歷史上,曾經具有很多的隔閡,因而“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漢之間通婚,是不能被各自的族群所接受的。如果苗族人與漢人通婚,在當地族群和社會中是會受到打擊和制裁的。同樣,如果漢族人與苗族人結婚,也是會受到打擊、制裁和遭到鄙夷的。嚴如熤《平苗善后事宜議》 就曾主張,“生苗地方,仍照舊制,禁買苗女,不許民苗結親,以絕葛藤?!盵4]莊孔韶《人類學通論》稱“銅不沾鐵,苗不沾客”是當時漢族人與苗族人通婚狀況的生動寫照[5]。半溝苗族作為一個遠離祖居地、人口不多,又處于族群邊緣的小群體,在婚姻上嚴格遵守著這兩個法則,“半溝”的苗族村寨在婚姻上還被賦予了其他的含義?!鞍霚稀钡拿缱宕逭诨橐錾?,與鄰近的貴州省的松桃地區(qū)建立了較為持久的通婚關系,在“半溝”的苗族村寨內建立了以石、吳、龍三姓為主的循環(huán)通婚圈。石、吳、龍三姓之間循環(huán)的通婚圈,不但增強了苗族異性家支間的團結和凝聚,而且有效地拉近了苗族族群異姓家支間的距離。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之間穩(wěn)定的通婚關系,使半溝村苗族族群把通婚圈不斷延伸至村外,這有利于本地苗族力量的壯大,也有利于苗族文化傳統(tǒng)的保存[6]。
苗族族群“同姓不婚”是指在“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內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管已經相隔了多少代,都是不能結婚的。“半溝”的苗族村寨通婚對象的選擇,一般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只能在不同的家支里進行。“半溝”的苗族村寨族群的人口不多,“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族族群主要有石、吳、龍三姓,另外,也有少量的伍、田、麻、廖、黃等姓,后來成立自治縣的時候才被劃成苗族,原因是湘西伍姓是苗族,所以半溝伍姓也由土家族改成苗族。在半溝苗族村,“石”姓算是大姓,其來源的湘西苗疆的“石”姓,湘西苗疆的“石”姓自稱“果雄”或“果雜”,“果雜”是指居住在谷地上的人,“雜”是谷地的意思。同樣“湘”與“雄”在語音上也非常相近,“果雄”可能是“果湘”的變異,意為“居住在湘地的人”[7]。半溝苗民石姓與湘西苗性的含義相通。村內的苗族有些老人現在還記得他們的苗姓是“仡瓜”。在“半溝”的苗族村寨的苗族族群中,其他漢姓的苗姓分別是:龍——仡篾、廖——仡瓜、吳——仡削、麻——仡卡?!柏铙卑凳君埿彰缱遄迦阂郧霸钤谥窳置艿牡胤?,“仡削”表示的吳姓苗族,其祖居地可能在邵陽一帶,“仡卡”中的“卡”字在苗語中是“客人”的意思。族群認同是群體中個人認同最重要的,也是其基本的社會身份。族群認同主要是通過對文化的認同形成的。湘西苗族之間持續(xù)而又頻繁的文化互動使得族群邊界表現出相當的開放性,而他們的族群認同就是建立在相互發(fā)展開放的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族群間長期的相互接觸,認同多種多樣,而且程度不一,其核心是文化上的認同。經過長期頻繁地接觸,“半溝”的苗族村寨具有了苗族文化的共生性與共通性,這是苗族共享對方文化的邏輯前提。現實中政治、經濟、文化事業(yè)的合作與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了雙方對對方文化的認同。建國后國家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更使得這種互相認同日趨理性化,從而最終實現跨越族群邊界的認同。文化多元、差異是持久的社會現象。不同地區(qū)的苗族之間的文化偏見是一種維持族群邊界的文化手段,其目的在于使雙方在競爭和交流中為保持族群優(yōu)越心理,提高族群凝聚力,促進族群內部整合與穩(wěn)定,并激發(fā)相應的文化變遷。文化偏見的強弱往往成為族群關系好壞的晴雨表。慶幸的是,這些文化偏見基本不涉及基本價值觀或共同觀念,只是對附著在文化之后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的映射和各自對社會報酬分配不均以及人們對這種分配不均的一種失望表達。所以,文化偏見成為緩解當地族群關系的一種減壓閥,而不至于使這種意識中的偏見化為現實中的民族歧視。
在半溝苗族中,由于歷史上“半溝”的苗族村寨苗族族群的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通婚極為常見,通婚規(guī)模比半溝苗族本村族群三姓循環(huán)通婚的規(guī)模還要大。在對民族組與花香組共44位男性的抽樣通婚統(tǒng)計中,與貴州松桃的女性通婚的有18位,占樣本總數的51%;半溝苗族也與秀山境內半溝周圍鄉(xiāng)鎮(zhèn)的女性通婚,有12位村民,占所調查樣本總數的27%;與半溝村內村民通婚的有14位,占所調查樣本總數的32%。
半溝苗族,在族內通婚的這種格局,可延伸到貴州省松桃苗族族群居住的地域。半溝吳姓和石姓與貴州松桃龍姓的這種交叉通婚,形成了一個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的通婚圈。在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形成的通婚圈內,女性有時往往是為同一姓氏的苗族女子。在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形成的通婚圈內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同姓女性之間在通婚圈之中很多是互為姐妹或姑侄關系的。如調查對象中有的隨姐妹在家的排行叫做“×哥”“×弟”,而不喚作“姐夫”或“妹夫”,比如妹妹在家排行老三,妹夫就被喚作“三弟”或“三哥”(比妹妹小的人叫),姐姐在家排行老大,姐夫就叫做“大哥”。
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通婚極為常見。這樣的情況是經常遇到的。半溝苗族姑娘嫁往松桃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半溝苗族與松桃苗族之間,在族內“循環(huán)”通婚的現象上還有一個“對流”通婚的特征。在訪談中,一半溝苗族老者說:“按照我們這里的傳統(tǒng),農歷十月十六之后就會有很多人結婚。男方的彩禮原來都是很簡單的。解放以前,有錢就多給,沒錢就少給,一匹布、一床被子、勞動工具、一毛二銀元。姑娘家要把自家的柴寮里面裝滿,意思是以后嫁到別人家里面不能給父母幫忙了,父母年紀大了,也砍不動柴火了。有男方給女方三塊六禮金錢的說法,其中一塊二是父母養(yǎng)大女孩的辛苦錢,兩塊四是洗尿布的錢,加起來是三塊六人民幣。結婚的那天要拿十二斤米酒,兩塊豬肉,大概五到六斤,豬肉越長越好。對象談好之后,媒婆要上女方家里提親,媒婆是帶路人,也要給她兩斤豬肉。兩家人同意后,就要定親,給十塊錢的定錢,要是最后沒結成的話,要退還的。然后就要請先生公選日子,我們也講究生辰八字,陰陽五行,但是和漢族的也不一樣。以前是媒婆把新娘帶到男方家里來,是晚上夜婚,在凌晨雞叫之后來,按風俗是比較好的。現在的儀式是:女方請男方家吃個早餐,男方的迎親隊伍早上十一點前接新娘,很多都漢化了。女方的舅舅不送嫁。西五排他們那邊是女方家的一幫老人在結婚的頭天晚上到新郎家里吃一餐。以前結婚的那天,全村人都打著火把一個個來你家,不吃飯,但是要打點一些豬肉、玉米、蘿卜。以前結婚的那天是不進洞房的,新郎、新娘都各自還是住自己的家里。以前這里女的大概十三四歲,男的十五六歲就結婚了,一般女的還大個三五歲,現在都是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來的,二十多歲才結婚,也有和漢族、其他民族結婚的,都沒有區(qū)別?!?/p>
女性通過婚姻的締結在調節(jié)家庭、家族和異性家支之間的相互關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女性在半溝苗族婚姻的締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橐龅木喗Y是涉及到男女雙方家庭的事情,也是涉及到雙方家族的事情,不是簡單的兩個男女之間的結合[8]。原本在娘家就具有親戚關系的這些女子一旦嫁入半溝,就如同嫁入了同一家族。如果嫁入異性家支,女性則很好地起到了聯系和調節(jié)家庭、家族和異性家支之間關系的作用。
通過對半溝苗族通婚狀況的分析,我們看到,其族群性凝固的一個有效措施便是村內村外的族內通婚。異性家支之間以通婚的方式,把原本毫無血緣聯系的兩個家支聯系起來,于是產生了親屬關系。在連接家支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與鄰省苗族的通婚,又跨地域拓展了族群姻親關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同姓不婚”,既能保證了苗族后代可以優(yōu)生優(yōu)育,又能使族群范圍得到擴大。由于“異族不婚”的原因,使苗族保存了相對比較純正的血統(tǒng)。對于同姓家族來說,由于具有相同的祖?zhèn)鱾鹘y(tǒng)和血緣關系的紐帶限定了聯系范圍,因而,半溝村苗族族群通婚圈對苗族這個漂泊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民族確實是明智的策略。由于“半溝”的苗族村寨各姓之間的長期的居住模式和社會交往,以及共同的文化習俗等因素,保證了“半溝”的苗族村寨族姓成員之間較大規(guī)模的通婚,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通婚的婚姻圈?!鞍霚稀钡拿缱宕逭拿缱遄迦哼€有一種因“拐彎抹角”的親戚關系產生了姻親關系,親戚關系因為這種特殊關系也可結成,這兩種關系圈中的家庭會相互幫助,這使村內原來的親族圈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半溝苗族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獨具個性的策略保證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
[1]嚴如熤.苗防備覽[M].道光癸卯年(1843)紹義堂本.
[2]陳心林.族群理論與中國的民族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5,(6).
[3]嚴如熤.清代詩文集匯編·樂園詩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嚴如熤.清代詩文集匯編·樂園文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羅惠縉.民族性視野下的中國早期鄉(xiāng)土文學之現代性求取[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7]向 軾.“苗疆”邊緣地帶苗族族群性的維系與流變[D].中南民族大學,2012.
[8]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