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葳
守土有為,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怎樣發(fā)揮新聞宣傳工作的優(yōu)勢、凝聚正能量,唱出新聞的好聲音,就成為當前新聞人思考的主要問題。
主流媒體承擔著宣揚主流價值、傳播主流聲音的重任,擔負著爭奪新聞傳播主導權的使命,因而必須強化陣地意識,秉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態(tài)度。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主流媒體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決守護核心價值觀,發(fā)揮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辯護動能、解釋功能、整合功能、引導功能,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的核心區(qū)域做到分毫不讓、寸土必爭,打好陣地戰(zhàn),奏響主旋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能否做好新聞宣傳工作,事關黨的前途,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響力。它意味著在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新聞宣傳工作要以更大的擔當,去實現(xiàn)大的作為。
這種擔當,就需要各級新聞宣傳部門,不僅要自身思想過硬,而且要把新聞隊伍的思想建設工作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要落實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充分認識到,新聞記者的職責,要把宣傳思想工作放在和經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有新聞人的擔當,把新聞宣傳工作重點前移,使宣傳思想工作和經濟工作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兩個輪子,成為社會和諧的一雙翅膀。
這種擔當,就意味著要加強新聞人才的培養(yǎng)。只有優(yōu)秀的新聞人才,才能有新聞宣傳工作的大格局。要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新聞人才,一大批思想信念堅定、敢于擔當、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人才,才能把握好新聞宣傳工作的話語權,才能使新聞宣傳成為建設中的新武器。只有讓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把握新聞宣傳話語權,才能不失語,才能黨聲暢通、政聲暢通。只有一大批業(yè)務精干、懂得新聞宣傳工作規(guī)律、筆下有兩下子、口頭上有功夫的新聞人才發(fā)揮作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失語,使民意暢通。
這種擔當,就是要我們重塑公信力,擁有話語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今,是個自媒體的時代,新聞可謂無處不在。要想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就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能讓主流媒體缺位和失語,更不能將話語權拱手讓人。這也是一種擔當。
全媒體、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記者,卻并非人人都能出好新聞,更非人人都能唱出“好聲音”。而我們主流媒體因其思想性、專業(yè)性和充足的資源,所以更能唱出時代的主旋律。因此,我們要致力于重塑公信力、維護權威性,要在全媒體“去中心化”效應中重新回到舞臺中央,唱出時代的最強音。
馬克思在《〈新萊茵報〉審判案》一文中強調,報刊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要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就要不走音、不跑調,就要擔當起對黨、對人民的責任,就要始終堅持黨的新聞宣傳紀律,在新聞宣傳中“找準調門”。
這種擔當,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主流媒體應當堅守的新聞職業(yè)底線。尤其是作為黨報,準確、及時、生動地把黨的政策傳達到全黨、全社會,是我們的任務。時代發(fā)展到了今天,信息量的劇增、媒體手法的多樣化,使得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更有效、更充分地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在新的形勢下有所作為,以作為求地位,以作為求發(fā)展。我們不可能用舊船票登上新時代的客船。
黨報有固定的職能,沒有固定的形式,要敢于突破原有的辦報理念的束縛,適應新的形勢,在報紙的定位、版面的設置上,甚至寫作手法上最大限度地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時代,從而使黨報的思想性、可讀性并存。
要創(chuàng)新,就要從習慣的辦報觀念走出去。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人民只相信真實的報道,而“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
因此,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fā)展趨勢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是主流媒體增強公信力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讓民眾信服的行家里手。進入全媒體時代,再端著架子、板著面孔的說教已經行不通了,“三貼近”“走轉改”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有益探索。主流媒體既要調整心態(tài),也要扭轉姿態(tài),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人民,寫出對人民的真情實感、真心實意,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看,產生共鳴。這種擔當,就意味著我們新聞人要結合新聞的特性,對重點活動和社會建設成果,提前謀劃,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做到新聞宣傳工作“出彩、出新”。這種擔當,就需要新聞人構建宣傳大格局,要全面展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成就、新理念、新做法,追求立意的高度、深度,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有了這些,才會真正形成一種合力,才會讓新聞宣傳工作凝聚正能量,唱出新聞好聲音。
創(chuàng)新新聞宣傳工作的方法,要與時俱進,掃灰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只有用新辦法去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本溪日報社洞天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