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義秀,劉冬冬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沈陽 110034)
大學理念到制度實現(xiàn)的兩種價值導向
石義秀,劉冬冬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沈陽 110034)
大學制度是大學理念應然到實然的轉(zhuǎn)向。構(gòu)建現(xiàn)代大學制度,制度內(nèi)踐行大學理念也一直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大學理念到大學制度的實踐探索中,以張維迎教授和蔡元培先生主導的北京大學兩次改革反映了國人在尋求大學理念到制度實現(xiàn)上的兩種不同價值導向,值得反思與探究。
大學理念; 大學制度; 蔡元培; 張維迎
大學制度是大學理念理想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向?!袄砟顬樗贫葹榍敝贫葍?nèi)踐行大學理念也是營求理念到制度水到渠成的過程。鄔大光教授曾以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缺失為據(jù)指出大學制度建設的迷茫,“大學制度的選擇和建立在深層意義上,是對大學理念的一種選擇……現(xiàn)代大學制度構(gòu)建的迷茫,其實是大學理念的迷茫”[1]嚴審理念于制度建設的基礎性作用。而專注于制度的學者卻指出“制度決定一切的理論預設下,制度被視為現(xiàn)代大學建設的根本”[2],這足以見得大學理念的制度實現(xiàn)存在理念與制度孰本孰標,孰伯孰仲的分野與沖突。學者王建華也指出大學理念與大學制度的非同步性是大學發(fā)展的真實狀態(tài);二者的同步性是大學發(fā)展中矢志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3]。也證實了上述分歧的現(xiàn)實存在,所以基于二者不同步的關(guān)系分野必然決定著理念到制度規(guī)建中的兩種不同實踐取向。即以完善的制度規(guī)格,引導大學理念的制度邏輯和以理念促生制度的理念邏輯。以張維迎教授和蔡元培先生主導的兩次北大改革恰恰為研究這兩種關(guān)系導向下的實踐取向提供了藍本,也為探究大學理念到大學制度如何實現(xiàn)水到渠成提供了參考,值得反思與研究。
2003年張維迎教授主導北京大學改革,希望通過制度完善引導大學理念的實現(xiàn),用其《大學的理念》中的表述也就是“如果說大學理念是為人類創(chuàng)造知識,傳授知識,傳承人類文明,推動社會進步,那么,大學的教師隊伍必須是由真正對研究教學有特殊偏好、具有使命感、責任心和創(chuàng)造力,最能做出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的學者組成。為此,大學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治理結(jié)構(gòu)”[4]。其制度內(nèi)踐行大學理念的邏輯起點也就在于通過一個完善的制度構(gòu)建,引導大學理念,由制度為大學理念創(chuàng)造條件,持以一個完善的制度規(guī)格,引導大學理念的制度性邏輯,改革也趨于一營渠引水的過程,集中反映了制度性導向思維。
這方面西方早有先例?;羝战鹚勾髮W制度建立時成功將威斯康辛思想賦予實踐,也一直被視為制度培育理念的典范。不可否認營渠引水的制度建設對于制度內(nèi)踐行大學理念的可行性,但細究便可發(fā)現(xiàn)移植是制度邏輯的途徑與形式。比較高等教育大師阿爾特巴赫指出,移植是后發(fā)現(xiàn)代國家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與世界接軌中不可避免的方式。但大學理念到制度的實現(xiàn)如果僅僅是純粹的營渠,很容易導致水土不服,最終導致制度的迷失。以美國哈佛大學來看,盡管早期的哈佛曾翻版于英國的伊曼紐兒學院,但其模仿是建立在美國本土特性之上,在“營渠”的同時更注重了“引水”,將美國的價值觀,服務于社會的大學內(nèi)涵,注入其大學制度,而不只是制度照搬。美國大學對德國大學模式的改造,是符合美國實際情況的。[5]故無源的營渠只會淪為涸渠。以此來看張維迎教授的制度邏輯,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國際化的標準是對美國學術(shù)評估機制的照搬。提出的“重點吸納美國學術(shù)界承認的學者做教師”“非走即升”的教師聘任制以及學科的末位淘汰制基本上是美國大學“tenure-tracery”制度的照搬[6],忽視了美國一流的國際目標以及教授選拔制度是建立在美國本土之上的,更是建立在美國的較之相對完善的市場經(jīng)濟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之上的。以美國制度移植實現(xiàn)中國大學理念就不免產(chǎn)生水土不服,在制度構(gòu)建中走向偏離,所以有學者指出的非西方文明國家無原則地與世界接軌必然導致自我的喪失,以西方大學的標準為唯一的尺度,大學理念與制度的建設只能緊跟西方亦步亦趨,這必定導致非西方文明國家的大學始終處于邊緣地帶[7]。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蔡元培先生主導的北大改革,不僅創(chuàng)建了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雛形,更培育了現(xiàn)代大學理念。對于民國大學理念的實現(xiàn),李春萍[8]在研究蔡元培與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中就指出蔡元培作為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創(chuàng)立者,他一方面銳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適時宣傳和闡釋其大學理念??梢娖湓趯嵺`大學制度過程中在營渠的同時更注重引水。銳意改革突出了其對于大學制度構(gòu)建的重視,體現(xiàn)的是一種“營渠”的過程而闡釋大學理念便是一種“尋水”的邏輯,最終才實現(xiàn)大學理念到制度的水到渠成。1907年蔡元培游學德國,研習哲、美、心理等學科,14年之久的海外游學經(jīng)歷,德國大學自由的理念深深影響著蔡元培的思想,尤其是洪堡的大學思想更堪為蔡元培大學思想的源頭。于大學形成“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之學府”。于學說,取“仿世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悉聽其自由發(fā)展”[9]618。在《不再肯做北大校長的宣言》中更以“我絕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9]236的宣講銘志其對大學自由理念的信仰與篤行,二是營渠,將中國的學術(shù)由販賣導入研究之途的,首推蔡元培[10]。在實踐大學理念中重視營渠,較之張維迎教授而言,更是本土之上的實現(xiàn)。深受德國的人文、洪堡大學理念的影響,但沒有直接照搬,而是以本土的理念、本土的話語形式研究創(chuàng)新?!耙皇O一大學。即取美國制,由各州自行辦理。歐洲各國大學,均含獨立性質(zhì),大略相同。中國人口眾多,各省情形不同,更宜如此?!盵11]學習美國制,“致現(xiàn)在我等教育基金規(guī)程,取法日本者甚多……然日本國體與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歐美相宜之法,即日本及歐美,各國尚未實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而行之”[9]55更是基于本土的創(chuàng)新。在本土實際基礎上博采眾長構(gòu)建大學制度是蔡元培借鑒西方所堅持的原則。所以他強調(diào)“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fā)明;非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12]。由此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在大學理念的制度建設上是尋自由的活水,規(guī)建本土的制度,博采西方配以本土情懷。
蔡元培與張維迎在大學理念制度實現(xiàn)上,都移植了西方的理念。其不同之處是張維迎的邏輯起點在于制度,其移植了美國大學制度,尤其是美國學術(shù)標準的引入。蔡元培的邏輯起點在于理念,導入了西方自由的大學理念,但與之不同的是其制度建設是立于本土的改造。
北京大學的兩次改革是國人在尋求大學理念到制度實現(xiàn)上的兩種不同導向?qū)嵺`。由制度到理念在其合理性的同時易陷入“看齊”的制度迷失;而由理念到制度更具有制度邏輯之上的優(yōu)勢。對于這個問題須剖析理念到制度實踐轉(zhuǎn)向固有的內(nèi)在沖突,從矛盾剖析中解讀大學理念到制度轉(zhuǎn)變的機理。
(一)理念與制度的內(nèi)在矛盾
不管制度培育理念,還是理念引導制度都存在著理念超越與制度束縛,理念圖景與制度惰性之間的雙重矛盾。超越性與圖景性回答了“營渠引水”制度移植的可行性,而制度惰性與束縛性又解釋了制度移植中陷入“看齊”制度迷失的根源。
大學理念是人們對于大學何謂與何為的認識,內(nèi)含理想,近乎信仰,是形而上的哲學范疇,具有超越性。它(大學制度)可以在某種制度成為廢墟以后仍然煥發(fā)光彩,時不時的在某些個人或者組織里面重現(xiàn)光明[13]。樸雪濤教授曾以大學理念作為學術(shù)領域基本問題,用基本問題的特性指出大學理念的特性。它永遠解決不了,它讓你永遠想著它,也進一步指出對它研究方法不應限于一種方式,它更需要多種研究范式的超越,包括傳統(tǒng)和變革、古典與現(xiàn)代、科學與人文、物質(zhì)與精神,更指出對于理念的研究可以超越局部和具體問題的纏繞,構(gòu)建一個交流的對話平臺[14]。而最終賦予大學理念不可抹滅的超越特質(zhì)的是其行為主體,大學理念是人們對于大學何謂何為的認知,其主體是人。它的超越性本質(zhì)在于人的行為特征。馬克斯舍勒曾指出:“人從不滿足于周圍現(xiàn)實,始終渴望打破他的此時——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不斷追求超越環(huán)繞他的現(xiàn)實——其中包括他自己當下自我實現(xiàn)?!敝黧w的超越本征是理念現(xiàn)實的根本。所以雅斯貝爾斯提出“大學理想(念)要靠每一位學生和教師來實踐,至于大學組織的各種形式則是次要的”。他把理念的實現(xiàn)歸于人而非制度,并把制度構(gòu)建看的不是那么重要??梢姽淌氐拇髮W理念必然導致大學的鈍化。這也是構(gòu)建良好的制度實現(xiàn)大學理念的根源所在,大學理念具有超越性,決定了其具有不拘囿于制度甚至沖破制度的可能。相比制度則在于規(guī)則,在于規(guī)范,在于約束,二者存在必然的矛盾,任何制度也都無法逃避約束的本性。洪堡曾提醒“知識自由不但可能受到政府的威脅,而且可能受到來自知識機構(gòu)本身的威脅”。所以理念的超越性必然是企圖制度內(nèi)培育理念走向偏離的根源。
大學理念是形而上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圖景性與前景性的特征,它可反映出時代的吶喊,呈現(xiàn)變幻的時代內(nèi)涵,甚至能夠預示出深刻的制度變革并影響大學制度的形態(tài)。大學的形態(tài)從最早的中世紀行會組織到寂寞的象牙塔再到巨型服務性大學,都以大學理念為根基。自治的理念決定大學行會形態(tài),象牙塔里的寂寞與自由又決定著牛津、劍橋?qū)诺渑c傳統(tǒng)的守望。而大學制度作為制度范疇又體現(xiàn)出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是規(guī)范,其形成預設著統(tǒng)一與穩(wěn)定,恒定是其常態(tài),不可朝三暮四,所以制度作為固化的政策規(guī)范,穩(wěn)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但這種穩(wěn)定性也造成了它的惰性與滯后性。經(jīng)濟學家以博弈論的觀點闡述制度的演進,制度是引進的新規(guī)則與舊規(guī)則的博弈,當新規(guī)則靈活引入舊規(guī)則時就不免產(chǎn)生沖突。這里的沖突便集中體現(xiàn)在制度的滯后性與惰性,制度移植深受制度惰性的制約,新理念與舊制度不能及時調(diào)整以適應新理念發(fā)展訴求的時候,制度移植便陷入制度迷失。另一方面是舊制度所根植的慣性阻礙,尤其是所根植的文化慣性造成了制度惰性并對新理念的排斥。所以大學制度移植中前景性與滯后性的矛盾沖突是造成對移植制度排斥的重要原因。
(二)本土——理念與制度的承載點
理念與制度的內(nèi)在矛盾是認識以制度邏輯與理念邏輯建設大學制度的前提,而二者最終的矛盾可在理念的本土性中得到緩和與消解。本土性是連接理念與制度、理想與現(xiàn)實的承載點,是實現(xiàn)大學理念到制度轉(zhuǎn)向的前提。
理念與制度的矛盾沖突是大學制度移植陷入制度迷失的根源,而理念的本土性是緩和二者矛盾的連接點,也是制度移植的土壤。查爾斯艾略特深刻地指出,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必須發(fā)源于本土的種子,而不是在枝繁葉茂、發(fā)育成熟之際,從英格蘭或德國移植而來。可見大學制度建設需要基于本土,也需要基于當下。本土是我國大學走出自我,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的根基。蔡元培曾說“吾國學生游學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不若人,患其模仿程度太過而消亡其特征,所謂特性,即地理、歷史、家庭、社會所影響于人之性質(zhì)也”[15]。反思我國在移植路上,走過的美國實用主義 、德國研究主義、俄國的布爾維克主義,大學制度不斷移植與變化,背后卻是理念的流轉(zhuǎn)。曾在外圍的大學處境下一度地移植,最終更加外圍化,他國以本土走進中心,缺失本土,便只能徘徊于外圍,中心流轉(zhuǎn)時,便再度走向偏遠。如今國際間大學模式移植,國內(nèi)大學間的高度模仿,大學在移植中趨同,其深層便是本土缺失的遺癰。
我國的大學制度與西方大學制度存在著差異,不能完全復制,必須以本土特色、本土模式走出自我。有學者指出大學理念具有“濃度”“厚度”與“高度”。我國大學理念的厚度應在其本土性,高度在其指導性與超越性,而彌散度在其民族性與傳承性 ,也凝成大學理念的濃度。當代大學制度就是要構(gòu)建民族的、本土的、自由的以承擔大學理念的厚度、高度與純度。
只有這樣才能在大學制度建設中實現(xiàn)大學理念,才會探索出中國的大學(a university of china )而非移植在中國的大學(a university in china), 也不會成為外圍的制度外殼,從大學制度到大學理念也才能實現(xiàn)水到渠成。
[1] 鄔大光. 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6,(19):13-15.
[2] 趙俊芳. 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內(nèi)在沖突及路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1,(09):30-35.
[3] 王建華. 大學之道:理念與制度[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1,(05):30-34.
[4] 張維迎.大學的邏輯·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
[5] 菲利普·G· 阿爾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M].符娟明,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32.
[6] 李猛. 如何改革大學?——對北京大學人事改革草案邏輯的幾點研究[J].書城,2003,(08):39-51.
[7] 樸雪濤. 大學理念:意義的闡釋與范式的轉(zhuǎn)換[J].教育研究,2008,(07):48.
[8] 李春萍.“春風化雨”:蔡元培與中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83-92.
[9]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0]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94.
[11] 肖朗,王鳴. 蔡元培與近代中外高等教育交流[J].高等教育研究,2003,(03):96-101.
[12] 高平叔.《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A].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3.
[13] 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115.
[14] 樸雪濤. 大學理念:意義的闡釋與范式的轉(zhuǎn)換[J].教育研究,2008,(07):45.
[15]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0-83.
(責任編輯:劉學偉)
Two Value Orientations Guiding University Idea to System Realization
SHI Yi-xiu;LIU Dong-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The university system turns the ideal of university from “ought to be" to "to b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has been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for educators practcing the university idea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from university concept to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 two reforms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 Republic Period conducted by Cai Yuan pei and Professor Zhang Weiying separately reflected a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worth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ideal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system; Cai Yuanpei;Zhang Weiying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6.001
2015-10-29
石義秀(1988-),男,山東泰安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劉冬冬(1989-),男, 江蘇泰州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
G640
A
1009-2080(2015)06-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