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楊江帆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茶葉功能性成分與口腔疾病治療研究進展
吳慧敏,楊江帆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茶與口腔健康問題息息相關,茶葉中的功能性成分對常見口腔問題的治療效果顯著。對茶與口腔健康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以期為將來茶葉產(chǎn)品的多元化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同時為口腔疾病問題的治療開辟新的方向。
關鍵詞:茶葉;功能性成分;口腔疾病;研究進展
茶葉具有消炎、抗癌、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減肥、明目、利尿等諸多藥效。研究表明茶及其提取物與口腔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口腔中的常見疾病如齲病、牙周病,甚至口腔腫瘤,可以通過飲茶對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本文綜述了茶葉與口腔健康問題研究現(xiàn)狀,探究茶葉生化成分中功能性成分對于口腔疾病治療的功效,以期拓寬茶葉資源的利用領域,同時為口腔健康問題的解決提供依據(jù)。
茶葉中的功能成分目前也在研究開發(fā)中,研究表明茶色素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防輻射、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種保健功效,在醫(yī)藥衛(wèi)生領域已被廣泛應用,茶色素膠囊、茶黃素片等已投放市場。目前研究人員已經(jīng)成功的從茶籽、粗老綠茶中提出茶多糖,并制成茶多糖含片,拓寬了其醫(yī)療保健功效[1-2]。茶多酚作為一類廣譜天然抑菌劑,作為添加劑生產(chǎn)出了具有護牙健齒的口香糖、口含片等新興食品,同時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茶多酚片也投入了市場。
中國人口眾多,大約有40%~60%的人患有齲齒,有50%~80%的人患有牙周病,高達97%的成人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口腔問題困擾[3]。齲齒是口腔常見多發(fā)病之一,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頜骨炎癥等一系列并發(fā)癥,以至嚴重影響全身健康[4]。牙周炎作為口腔健康的“頭號殺手”,已被醫(yī)學界定論為繼癌癥、新腦血管疾病之后,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第三大殺手。此外口腔潰瘍、口臭、口腔黏膜炎、牙齦出血、牙菌斑等口腔疾病問題也是當下的研究熱點,口腔問題層次不窮并且沒有找到很好的治愈方法,迫切需要研究人員探索制備出新型的藥劑。
我國是最早栽培和飲用茶葉的國家,飲茶和茶水漱口可促進口腔健康[5]。茶葉表現(xiàn)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因為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酚類化合物、生物堿、茶皂苷及其他有效成分[6]。
3.1茶多酚與口腔健康問題研究
茶多酚是天然的植物抗氧化劑,占到茶干重的18%~36%,其生理功能有清除活性自由基、促進和調(diào)節(jié)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預防脂質過氧化,并且具有抗腫瘤、保護心血管、降血糖、延緩衰老等功效同時茶多酚具有抗變態(tài)反應和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抗突變、抗輻射等多種功能。
3.1.1茶多酚對口腔疾病的抑菌作用研究
茶多酚已被證實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研究表明茶多酚對于食物性致病菌、口腔病原菌等具有抑制作用[7]。茶多酚對多種細菌、真菌、酵母菌都有明顯的抑制能力,大量實驗表明,茶多酚對口腔匯總的變鏈菌和黏放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或殺傷作用[8]。李蘭英[9]選用普通綠茶、龍井茶、紅茶、茉莉花茶、紫陽茶、烏龍茶的水浸液對齲齒致病菌和牙周炎可疑致病菌變形鏈球菌、牙齦卟啉單胞菌、中間醬氏菌、具核梭桿菌進行抑菌研究。
張微云等[10]對茶多酚與維生素C聯(lián)合應用抑制口腔產(chǎn)臭細菌產(chǎn)生揮發(fā)性硫化物的體外研究中表明與純茶多酚溶液相比,茶多酚維生素C混合溶液對牙齦卟啉單胞菌和口臭患者唾液細菌的抑制效果更為顯著,茶多酚與維生素C對口腔產(chǎn)臭菌的抑制存在一定的增效。同時何松霖等[11]對茶多酚與鋅聯(lián)合應用對口腔致臭菌產(chǎn)臭水平的影響也做了初步探索。
3.1.2茶多酚對口腔疾病的治療作用研究
茶多酚不僅有抗菌作用,還可以降低病菌的粘附和葡糖基轉移酶的活性,降低細菌在牙面聚集,防止牙菌斑形成。楊國紅等[13]對比了茶多酚液與甲硝銼液對于牙周炎的治愈效果,試驗表明茶多酚液對于牙菌斑的抑制和牙齦出血的減少效果好。范芹等[14]研究表明0.4%茶多酚液輔助牙周基礎治療能有效抑制牙菌斑形成,減輕牙齦出血及減少齦溝液,并得出茶多酚可作為治療慢性牙周炎的輔助用藥的結論。
王春風等[15]研究了茶多酚對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表明茶多酚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液流變學增高狀態(tài),對該類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并且茶多酚有助于增加機體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力,促進口腔潰瘍的愈合。茶葉含茶多酚和氟對齲齒的防治也具有良好療效,周湘等[16]對茶葉中鞣質類化合物在口腔領域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鞣質類化合物可作為口腔局部用藥,并具有收斂、止血以及抗齲、抑菌、抗突變、抗腫瘤等多方面生理功效且具有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不良反應等優(yōu)點。
3.2茶色素與口腔健康問題研究
茶色素是茶鮮葉及成品茶葉中所含有的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的總稱,它由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三者構成,作為一種天然色素,能夠降低血液粘度,具有較高的生物學活性[17]。
3.2.1茶黃素對口腔疾病的治療作用研究
黃詩言等[18]對茶黃素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進展做了較為全面的綜述,茶黃素在防治口腔疾病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TFs具有抑制齲菌、壓軸可疑致病菌、白色假絲狀酵母菌生長、抑制病毒繁殖及病毒蛋白表達,調(diào)節(jié)炎癥因子表達,抑制口腔黏膜細胞的氧化應激反應,減少細胞DNA損傷,抑制腫瘤發(fā)生及轉移等作用。金恩惠等[19]對茶黃素抑菌作用的實驗結果表明茶黃素能明顯抑制口腔中主要的致齲菌和遠緣鏈球菌的生長及產(chǎn)酸,提高菌液PH值,且具有一定防齲效果。
紅茶中的茶黃素是氧化應激和細胞凋亡的誘導物,研究表明茶黃素對人類口腔鱗狀細胞癌和正常的GN46成纖維細胞增殖的抑制左右呈現(xiàn)時間和濃度的依賴關系,且對人類口腔鱗狀細胞癌更為敏感。[20]此外茶黃素對口腔主要產(chǎn)臭成分甲硫醇的去除效果顯著,對比實驗中茶黃素表現(xiàn)出較強的生物活性,有直接清除甲硫醇的療效[21]。
3.2.2茶紅素對口腔疾病的治療作用研究
茶紅素占據(jù)紅茶中所有化合物的9%~19%,目前對于茶紅素的結構性質和藥流作用研究鮮少,體外實驗證明,茶紅素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還能有效降低脂質過氧化程度。研究表明茶紅素可以下調(diào)炎癥的介質和炎癥性細胞因子,降低絲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抑制炎癥細胞被激活[22]??谇怀R娂膊≈械难装Y和潰瘍等癥狀可通過飲茶或通過茶葉漱口水的方式,抑制炎癥細胞,減少組織損失來治愈。
研究發(fā)現(xiàn)兒茶素能抑制口臭,在咀嚼添加了兒茶素的口香糖后,能口腔中甲硫醇含量顯著降低,其作用機理很可能是在制茶發(fā)酵的過程中,茶紅素是通過兒茶素氧化物聚合而成的物質,它的主體成分是兒茶素聚合物,茶紅素具有較強的收斂性以及氧化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能夠減少甲硫醇的生成,從而減少口腔疾病口臭問題的發(fā)生[23]。
3.3茶皂素與口腔健康問題研究
茶皂素又稱茶皂苷,是一種五環(huán)三萜類化合物。茶皂素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同時也有較好的消炎作用。童勇等[24]對茶皂素抗炎鎮(zhèn)痛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茶皂素具有明顯功效。Vogel等[25]用各種炎癥動物模型試驗結果表明茶皂素具有明顯抗血管滲漏與抗炎作用,在炎癥初期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正?;?,這為口腔黏膜炎、牙周炎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可能。
茶葉功能性成分種類繁多,生物活性強,充分利用茶葉的功能性成分作為食品、藥品、日用品等的原料,生產(chǎn)和制備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終端產(chǎn)品,是大勢所趨??谇患膊∽鳛楫斚碌母甙l(fā)疾病之一,迫切需要新功能產(chǎn)品的開發(fā)和研究。深入了解茶葉功能性產(chǎn)品在醫(yī)學口腔領域的吸收作用機制和病理研究,不僅僅對于口腔疾病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也是今后茶葉資源利用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同時茶葉的生物活性還存在著很多未知領域,有待于研究者們進一步發(fā)掘和開發(fā)利用。
參考文獻:
[1] 陳海霞.一種從粗老綠茶中提取茶多糖的方法[P].中國專利:200910068255.0,2009-09-02.
[2]黃寶生.茶多糖含片[P].中國專利,200710190896.4,2008-04-30.
[3]汪韶潔.試論口腔教育的重要性[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7,29 (4):32-33.
[4]雅子.中國人七大口腔健康問題[J].大家健康,2012(9):72-73.
[5]李海琳,成浩,王麗鴛,等.茶葉的藥用成分、藥理作用及開發(fā)應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31):10833-10835.
[6]呂娜.茶葉的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學作用[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13(21):63-64.
[7]董璐,代增英,韓晴,等.茶多酚的抑菌作用研究[J]山東食品發(fā)酵,2014,174(3):42-44.
[8]Morita T,Kourembanas S.Endothelial cell expression of vasoconstrictors and growth factors is regulated by smooth muscle cell-derived carbon monoxide[J].J Clin Invest,1995 (96):2676.
[9]李蘭英.茶葉對口腔致病菌的抑菌作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8-30.
[10]張微云.茶多酚與維生素C聯(lián)合應用抑制口腔產(chǎn)臭細菌發(fā)生揮發(fā)性硫化物的體外研究 [J].中國臨床醫(yī)師雜志, 2011,5(18):5462-5464.
[11]何松霖.茶多酚與鋅聯(lián)合應用對口腔致臭菌產(chǎn)臭水平的影響[M].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23(9):823-826.
[12]孔寧靜,李小娜,范芹等.茶多酚對肉毒素作用下人牙周膜細胞分泌和表達Toll受體4的影響[J].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2015,31(2):140-143.
[13]楊國紅,王素平.茶多酚液與甲硝銼液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7):857-859.
[14]范芹.0.4%茶多酚治療慢性牙周炎療效 [J].廣西醫(yī)學, 2012,33(16):2484-2486.
[15]王春風,劉建國,張紹偉,等.茶多酚對陰虛火旺證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患者抗氧化作用的影響 [J].中醫(yī)藥導報, 2014,20(9):77-78.
[16]周湘.鞣質類化合物在口腔領域中的作用[J].國際口腔醫(yī)學,2014,41(1):108-110.
[17]林金科,涂良劍,王同和.茶葉深加工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2:173-174.
[18]黃詩言.茶黃素防治口腔疾病研究進展 [J].口腔科雜志,2013,10(6):264-265.
[19]金恩惠,吳媛媛,屠幼英.茶黃素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11,11(6):108-111.
[20]Morita T,Kourembanas S.Endothelial cell expression of vasoconstrictors and growth factors is regulated by smooth muscle cell-derived carbon monoxide[J].J Clin Invest, 1995,96:2676.
[21]沈麗萍.茶黃素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0,26(1):134-139.
[22]沈麗萍,劉智敏,劉春麗.紅茶中茶紅素生物學活性研究[J].北京農(nóng)業(yè),2015(2):4.
[23]胡善國,蘇有鍵,羅毅,等.茶紅素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4,30(18):283-290.
[24]童勇,李玉山.茶皂素抗炎鎮(zhèn)痛作用的實驗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6):3-14.
[25]楊新河,呂幫玉,毛清黎,等.茶色素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4(1):102-105.
(責任編輯:華偉平)
中圖分類號:TS97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9-0018-04
收稿日期:2015-04-08
基金項目:福建省“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烏龍茶產(chǎn)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K80150001)。
作者簡介:吳慧敏(1990-),女,漢族,在讀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茶葉資源與利用。
通訊作者:楊江帆(1959-),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茶葉資源與利用。
Progress on Tea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WU Huimin,YANG Jiangfa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bstract:T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oral health problems,the tea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oral health problems.Research on tea and oral health status were review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ea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same time open up a new direction.
Key words:tea;functional components;oral cavity disease;present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