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周
“互聯網+”時代出版編輯能力素養(yǎng)
李建周
“互聯網+”時代的出版編輯在讀者服務上要以讀者為中心,讀者體驗至上,出版編輯不僅要有互聯網思維,而且要通過互聯網來思維,同時出版編輯要加強自身能力素養(yǎng),跨行業(yè)跨專業(yè)進行跨界思維,跨界學習,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實現“互聯網+”出版的跨越式發(fā)展。
“互聯網+”;出版編輯;互聯網思維
[作 者]李建周,碩士,福建人民出版社編輯。
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時代正式到來?!盎ヂ摼W+”的提出,無疑給出版業(yè)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互聯網+”出版,意味著要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和創(chuàng)新成果與出版業(yè)深度融合?!盎ヂ摼W+”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互聯網+”時代給出版業(yè)的發(fā)展營造了一個嶄新的空間,使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這些新的變化,又對出版編輯的能力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1]
傳統出版常常是作者、編輯“拍腦袋”定內容,讀者相對被動,而在包容度極高的“互聯網+”時代,讀者可以在開放平臺上自由地選擇自己想看、愛看的內容,讀者不再是簡單的受眾,而是已經完全參與到圖書的塑造與傳播中,成為圖書的推廣者,讀者的需求往往決定了內容的走向。在“互聯網+”時代,讀者已經從產品價值鏈的終點,變?yōu)閮r值鏈的起點,成為出版社選題策劃的源頭。這就要求出版編輯變得更開放、更加靈活、與讀者貼得更近。為此要求出版編輯在策劃出版項目運作時,需從讀者的需求入手。因此出版編輯必須在選題策劃、編輯加工、裝幀印制、市場定位、售后服務、讀者體驗、組織設計等方面都要以讀者為中心,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文化思想,滿足讀者對閱讀的需求,提高服務效益,增強讀者滿意度。
用戶體驗是一種純主觀的感受,是在用戶接觸產品或服務的整個過程中形成的綜合體驗。好的用戶體驗,要具備下面三點:第一,要從細節(jié)開始,并貫穿于每一個細節(jié);第二,要能夠讓用戶切身體會、有所感知;第三,要超出用戶預期,能夠給用戶帶來驚喜。讀者的需求決定了內容、閱讀軟件、閱讀終端、服務方式與傳播方式的選擇。出版編輯在研發(fā)數字出版產品時就必須以讀者的體驗至上為指導原則,專注于讀者的需求,跟隨讀者的腳步,在全渠道、全媒體為讀者提供好的體驗。用戶體驗的打造,要貫穿數字出版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特別是在用戶使用數字出版產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自始至終地考慮用戶的感受,以“用戶體驗至上”為指導原則。出版編輯在數字產品研發(fā)過程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品上線后還需要收集用讀者反饋信息來進行產品的升級或改版。當然,在出版這個產業(yè)中,所謂“至上”不意味著要迎合市場中少數的低情趣要求,出版業(yè)的文化導向作用不容忽視。[2]
互聯網思維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yè)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yè)生態(tài)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重大技術變革必定伴隨思維變革。所謂“互聯網思維”,不僅關乎商業(yè)模式,也關乎內容生產,甚至關乎內容本身。在互聯網思維下,出版的大趨勢已經日漸清晰:其一,互聯網極大解放內容生產力;其二,移動通訊技術帶來即時傳播;其三,數字技術促進內容有效多重利用;其四,多媒體技術豐富信息形態(tài);其五,新介質提高復制效率和降低復制成本;其六,數碼按需印刷支持個性化出版;其七,大數據分析精準鎖定閱讀需求。在如此日新月異的時代,出版編輯需要新思維,更需要互聯網思維。[3]出版編輯的互聯網思維不是對原有出版思維的顛覆與替代,而是在深刻理解出版業(yè)本質屬性的前提下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不僅要有互聯網思維,而且要通過互聯網來思維。特別是在選題策劃和營銷推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利用互聯網思維更是大有可為。
(一)互聯網思維下的選題策劃
“互聯網+”時代的出版編輯可借助現代技術手段,開放平臺、聚焦互聯網、手機移動客戶端等發(fā)布信息、征集選題、檢索選題,通過讀者的熱點,拓展選題空間。[4]一方面,出版編輯通過對讀者閱讀行為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掌握讀者的閱讀行為趨勢和偏好,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準確把握用戶需求,進行趨勢預判,利用專業(yè)知識獲得更加精準的選題策劃方案。這對出版編輯預測讀者閱讀興趣、改進用戶體驗、優(yōu)化營銷策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另一方面,出版編輯將各類數據進行有效處理、精準編輯后,通過大數據的開放共享,讓讀者參與選題過程中,逐步形成局部自組織性、開源性的圖書選題策劃模式。[5]出版編輯在選題策劃過程中要注意選題內容與數字出版的契合點,從選題源頭開始即注入數字出版類型的考慮,要考慮其內容多媒體運作的可能性,要具有對選題綜合設計和開發(fā)的能力,做到一個選題,一次投入,多種開發(fā),多次產出,實現內容生產的分眾化、特色化、精準化。
(二)互聯網思維下的營銷推廣
“互聯網+”時代,出版社的銷售渠道與傳播環(huán)節(jié)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做出相應的改變。“互聯網+”時代,出版社與讀者之間將是直接的互動過程,讀者反客為主,擁有了消費主權,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利。出版社必須以更廉價的方式、更快的傳播速度以及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出版編輯需要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一切新鮮技術和手段,需要跨界眼光、跨界思維和跨界方法,盡力維護傳播渠道,以實力、品牌和信譽為標準,分別遴選重點的實體和網絡渠道商,通過自建平臺或依托電商平臺拓展線上業(yè)務,開發(fā)移動互聯網的營銷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打開潛在市場。
“互聯網+”時代,出版編輯可以借鑒互聯網口碑營銷方式,建立多元化、即時性、精準的信息傳播渠道,除了傳統的平面廣告、印刷品宣傳、營銷活動宣傳外,還可以制定專業(yè)知識服務平臺,借助二維碼、微博、微信、APP、微店、微商等促進社交平臺與傳播平臺的有效對接,拓展營銷傳播渠道,提升營銷傳播效果,實現營銷傳播的即時化、互動化。
“互聯網+”時代的出版是數字出版,技術基礎全然更新,數字化的內容可以多介質呈現,包括紙本、電子書、移動終端、網絡及流媒體等?!盎ヂ摼W+”時代編輯的基本功是將內容全部數字化,使數字內容符合數字出版技術標準,各種格式適用多介質呈現傳播,并使相關內容可以碎片化利用和多重利用,成為可檢索的數據庫資源。在“互聯網+”時代,集業(yè)務知識、網絡信息技術、市場營銷、數據價值挖掘及分析等多種知識技能于一體的“互聯網復合型人才”將是人才市場的主流,傳統的單一型人才將被邊緣化。出版編輯必須積極應對,主動求變,從單一角色向綜合角色轉換,一專多能,成為多面手,成為既熟悉專業(yè)出版知識,又掌握現代出版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復合型出版人才,迎接“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發(fā)展機遇。
首先,“互聯網+”時代,出版編輯除了要扎實掌握編輯業(yè)務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具有在各種新型媒體出版中具體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除了具備堅實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專業(yè)出版知識之外,還需具備跨學科、文理兼?zhèn)涞膹秃闲椭R結構。
其次,“互聯網+”時代,出版編輯應關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了解國家產業(yè)政策,了解最新的數字出版技術與解決方案。掌握數字資源管理與存儲技術,掌握數字化生產流程技術,掌握互聯網環(huán)境下數字出版項目的運營能力,達到能夠策劃優(yōu)質的數字出版產品的水平。
最后,“互聯網+”時代,出版編輯需要樹立整合性思維理念,善于創(chuàng)新,善于吸收新技術、新創(chuàng)意、新產品、新渠道等各種優(yōu)質資源,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勤發(fā)問、多交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出版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編輯在用互聯網思維應對挑戰(zhàn)和迎接機遇時,除了要扎根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劍等傳統出版中的好理念外,還要在傳統理念的基礎上適應“互聯網+”時代對出版工作的新要求,跨行業(yè)跨專業(yè)進行跨界思維,跨界學習,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實現“互聯網+”出版的跨越式發(fā)展。
[1]羅紫初.論數字時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養(yǎng)[J].出版科學,2009(1):30-34.
[2]潘凱雄.互聯網思維與出版業(yè)[N].文匯報,2014-03-22.
[3]陳海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新思維[J].中國編輯,2015(3):4-6.
[4]李建周.數字時代的編輯該注重什么[J].出版參考,2013(8):31-32.
[5]向安玲,沈陽.基于大數據的出版流程變革[J].出版廣角,2014(14):54-57.